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高铁外交”为中国经济架起世界“铁轨”
2013年12月02日 13:09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李克强再度“推销”中国高铁“超长”一天工作20小时
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加勒斯特同罗马尼亚总理蓬塔举行小范围会谈。
看点1 李克强“推销”中国高铁
25日,李克强在与罗马尼亚总理会晤期间,决定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进行合作。当天还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共同宣布,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与多位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亦大力推介中国装备,表示中方愿与有关国家一道,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
26日,李克强总理与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或其代表参观了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
李克强在中东欧国家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也专门提到中国高铁: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特别是高铁工程建设水平高、设备性能好,总运营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完全有把握高质量承接中东欧各种交通基建项目。
今年10月,访问泰国的李克强和泰国总理英拉参观了中国高铁展。李克强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
这是李克强总理两个月内两次出访中,均亲自“推销”中国高铁。有媒体分析称,“高铁外交”是一张中国名片。通过“高铁外交”,“中国制造”高调亮相海外,国际市场掀起“中国高铁热”。有香港媒体指出,在中国这一波的外交攻势中,“高铁外交”正在凸显,甚至可以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相媲美。
看点2 罗马尼亚向中国出口奶牛
据罗马尼亚媒体报道,在中罗两国签订的协定中,包括罗马尼亚向中国出口活牛和肉类的协定。未来7到10年,罗马尼亚将向中国出口约50万头当地的奶牛,可为罗马尼亚农民带来5亿欧元收入。
此前,罗马尼亚农业部长就曾经宣布,罗马尼亚将开始向中国出口活牛。
第一批出口的罗马尼亚奶牛将于2014年1月运往中国,数量约有4000头至5000头。罗马尼亚将成为欧洲第一个向中国出口活牛的国家。此前,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曾向中国出口活牛。
李克强在中东欧国家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东欧国家拥有高品质的肉、奶、酒制品,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带动牛羊肉、奶酪及葡萄酒等需求扩大,中东欧将成为中国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背景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到500多亿美元,经贸合作已经取得可喜成果。中国向中东欧地区派出了100多个贸易投资促进团,推动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在食品、机电、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仅相当于中欧贸易总额的1/10,扩大彼此务实合作潜力巨大。
■行程
“超长”一天工作20小时
25日
●李克强抵达罗马尼亚
●与罗马尼亚总理会谈
●会见其他中东欧国家总理
26日
●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共同参观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三届经贸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据中新网报道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25日22时30分,李克强罗马尼亚之行的首日外交活动仍在继续,如果按照当地时间来算,中国总理当天凌晨3时不到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已经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
甫一抵达,李克强就展开一连串密集外交活动。包括出席欢迎仪式,与罗总理会谈、共见记者,分别会见6个中东欧国家总理等。
其实,李克强总理的这个“超长”外交日一开始就显得不同寻常。当天,罗方打破“常规”,总理蓬塔不仅亲率两位副总理及多位内阁部长到机场迎接,并在机场为李克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有报道称,这是罗政府20年来首次在机场举行仪式欢迎外国贵宾。
这“超长”的一天,被罗总理蓬塔称赞为“高效务实”。与之相佐证的是,两国有关部门及企业在会晤后签署十余项合作文件,两国总理还当场决定成立工作组,当晚就对接落实双方在高铁、核电等方面合作事宜。
中国高铁频频走出国门提振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
当地时间25日在布加勒斯特,中方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共同宣布,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同时中国与罗马尼亚还决定在罗马尼亚修建高铁等领域进行合作。分析指出,停滞两年多的高铁输出重启将有助于海外市场的打开,成为动车需求增量的助推器。
海外市场助推动车订单
匈塞铁路是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标志性项目,中国具有成熟的装备、技术和施工经验,性价比优势明显,中东欧国家有市场需求。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分析指出,近期总理在国际上频频力推我国高铁系统技术,一方面以国家姿态肯定高铁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战略中不断搭载高铁技术对外输出,高铁发展再现重要发展信号,进一步增强南北车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力度。停滞两年多的高铁输出重启将有助于海外市场的打开,成为动车需求增量的助推器。
截至目前,铁总已经启动了两轮铁路车辆设备招标,南北车也分食了蛋糕最大的动车组订单,四季度是第一轮招标的交付高峰。有分析指出,在经历了铁总二次招标动车组招标量超预期,年内新开工项目数量和金额上调超预期后,后续仍有催化剂支撑股价的上涨。
南北车区间涨幅超30%
据了解,在运输设备采购中,动车组产业链南北车获益最大,其他还包括高铁配件股晋西车轴、太原重工和永贵电器等。而受益于连续的订单利好刺激,南北车股价自10月份以来连续上涨,自10月11日至11月26日,中国北车上涨幅度达33%,中国南车上涨32%。
一家铁路设备制造商企业表示,“今年第二轮已经基本满足明年的需求,明年招标可能也在中期,规模预计在370~380列,相比第一轮,明年订单在各个季度交付比较均匀分布”。
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晓光指出,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和海外市场开拓的进展,悲观预期将逐渐消除,PE高弹性阶段来临。南北车公司业绩有可能会进一步上调。
今年来铁路改革动作频频,先后启动了政企分离、货运组织改革,有业内人士预计下一阶段改革措施将集中在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模式方面,而铁路运价市场化也是大势所趋,上述改革也将帮助铁总解决一直面临的资金困局。
总理“推销”高铁,关键性的临门一脚
此前李克强出访泰国达成中泰高铁合作意向。总理的亲自“推销”,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关键性的“临门一脚”。
中东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发展愿望迫切需要突破口,引进中国价廉质优的先进铁路系统,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各方都非常划算。但真正落实这项合作,就远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如果没有领导人一锤定音的强大推力,其操作过程中多如牛毛的现实矛盾和阻碍,很可能将这笔生意搅黄。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先例并不少。
“领导人推销员”在西方国家一直颇为流行,过去中国领导人做得相对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能拿得出手的实在不多。如今中国制造业产值已占全球20%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一,其中有不少成套大项目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领导人顺势而为,做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调整。很显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国家崛起主要是通过商业竞争的方式,而非战场拼杀的方式实现,这离不开对国际市场的持续开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就树立了为“发展”服务的理念。每一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比如邓小平任中国领导人时期出访不多,但接待了大量国外企业家,推动了国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李克强总理选择高铁,作为“中国制造”向海外推销的一张国家名片,这并不是偶然。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高铁所承载的期望、质疑、痛苦、心酸等等,比其他任何“中国制造”都厚重。往大了说,它有点像中国发展的缩影:速度惊人,尽管其间遭遇重大挫折,但在世界和国人自己的复杂评说和强大压力下负重前行,最终实现飞跃,赢得世界认可。
能花钱买你的设备和技术,就是海外对中国高铁最高、最真实的认可。“7·23”事故刚过去两年多,中国高铁的国内运营总长度上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国外市场前景相当明朗,这超出了国内外舆论当初最乐观的预期。
“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7·23”之后,中国高铁只有靠扎实过硬的发展成绩,才能避免被口水淹死,才能有出头之日,才能将昔日的口水凝固成自己成长的年轮。中国的整体发展也是一样,只有等到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那一天,对中国道路的怀疑、讥讽和否定才会大范围消失,世界将主动给中国以欢呼和掌声。
可以预见,海外今天对中国高铁的认可,很大部分将“出口转内销”化成国内对中国高铁的更多自信。而中国自信心总是需要在境外绕一圈才能建立。这本身是否也是中国社会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对此我们需要反思。
说总理的推销是“临门一脚”,是因为这之前还需要球队整体的配合,需要其他队友的盘带、过人、助攻,“临门一脚”得分既是前锋个人的能力,更是球队整体实力的体现。
总理亲自推销高铁,企业别光顾偷着乐
继在泰国访问时,提出用中国高铁换泰国大米的设想后,近一段时间以来,李克强总理又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东欧国家,向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推销中国高铁。
曾几何时,当日本的“新干线”一词,蒙着神秘的面纱走进中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概念都是既新奇,又不解。而有幸到日本感受过“新干线”的人,则对此赞不绝口,暗暗发问,中国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新干线”呢?
而所谓“新干线”,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高铁。
值得注意的是,“新干线”对日本经济生活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新干线”的诞生,不仅让日本的交通运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更让日本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和出口、日本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除技术的输出、车辆的出口等之外,日本政府和企业还直接参与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新干线”建设。如2012年,日本企业承接的越南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高速铁路,长途就达到了1555公里,投资总额突破了560亿美元。而在不久前,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联合日本丸红和东芝两家公司,又在曼谷拿下了城市铁路大单,订单金额约约合4亿美元。
不仅如此,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也在大力发展本国高铁的同时,积极向外输送高铁技术、车辆和进行高铁施工。
勿容置疑,高铁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各国在这一领域能否占领制高点的重点之一。
中国的高铁,虽然与日本相比,晚了整整40年,但是,从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来看,一点也不比日本的“新干线”差。很大程度上,还超过了日本的“新干线”。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段时间内,高铁还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维护经济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由于中国的高铁起步较晚,国际影响力较小,企业大多满足于在国内进行高铁建设,而没有象日本一样,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内容。显然,这样的格局,对中国高铁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对中国参与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也是相当不利的。
据相关专家介绍,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技术,甚至已经领先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但是,为什么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却鲜有声音、鲜有动作呢?为什么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都提出了发展高铁计划的情况下,中国却仍然坚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而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的高铁技术、车辆和铁路建设能力等输送到其他国家呢?要知道,这些年来,虽然中国对外的铁路建设项目也不少,但更多的都是局限于普通铁路、普通技术、普通车辆,高铁项目、高铁技术和高速列车,几乎没有。除了起步较晚之外,是否也有主观努力不够、动力不足、开拓精神不强等方面的原因呢?
也许,指责中国企业不想参与国际高铁市场竞争,也是不客观、不实事求是的。对相关企业来说,扩大这方面的国际业务,一定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问题在于,由于长期的垄断,长期的固有思维,不仅让铁路建设企业形成了只会等饭吃、等水喝的习惯,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而且,由于大门紧闭,使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到铁路建设领域、进入到高铁支持的研究与开发、高铁车辆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使中国的高铁企业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强。
相反,如果铁路行业早点对民间资本开放,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领域的竞争中来,中国的高铁企业,也许就不会观念如此陈旧,思维如此僵化了,参与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现在,总理亲自到泰国、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家推销中国的高铁了,亲自为中国的高铁企业争取业务了。那么,中国的高铁企业作何感想呢?是否还想坐等政府给企业下定单、送业务呢?是否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其他国家的高铁企业一决高下呢?
事实上,从此次总理出访推销高铁的情况来看,其他国家并不排斥中国高铁企业,也没有象对待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一样设置门槛。关键在于,中国的高铁企业没有真正领悟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没有真正想走出国门。
要知道,参与国际高铁市场竞争,受益的不仅仅是高铁行业,与之相关的钢铁等行业也都是直接的受益者。而目前的钢铁等行业,又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能够在国际高铁市场获得应有的份额,不仅对高铁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对缓解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能够通过高铁换大米、换资源的方式参与国际高铁市场竞争,对其他方面的资源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面对总理亲自到国外推销中国高铁,相关企业一定不能只顾偷着乐、等着拿红包,而应当顺势而为,迅速参与到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之中,能够从国际高铁市场分一杯羹。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国提出的高铁建设计划,总计就超过了1万公里。如此庞大的高铁建设计划,对任何国家的高铁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国高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铁路领域的开放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以更快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高铁企业。
【启示与思考】
这已不是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带着中国高铁“出门”。今年10月在泰国期间,李克强在泰国总理英拉面前亲自推介了中国高铁的优势。李克强总理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技术,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作对外输出的一张名牌,打响了中国装备制造时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济方式的的重要举措,高铁无意又一次赢得世人瞩目。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目前,全球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在行业的低谷,这是中国装备崛起极好机会,可以说“中国装备”走向世界正当其时。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向国外输出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产品,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也是达到“双赢”的好机会。而李克强总理亲自“推销”中国装备,对中国经济本身具有重大意义,他拉开了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大幕。
总理的推销,证明了中国高铁技术的价值,多方面的为中国经济架起世界“铁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中国高铁技术遍布各国,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资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2/7488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