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企业“出一个院士奖1千万”应如何看待?
2013年12月03日 09:23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武汉重奖工程设计人才单位:出一个院士奖千万元
11月15日,记者从武汉设计双年展获悉,武汉将出台打造“武汉工程设计之都”配套奖励政策,重奖出了工程设计人才的单位。
武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明年起,武汉市政府将每年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出一个工程院院士,奖励其所在公司1000万元发展基金;出一个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奖励其所在公司500万元发展基金;出一个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奖励其所在公司300万元发展基金。基金拨付给公司,个人获得多少,由公司进行分配。
武汉还计划在10年内培养200位工程设计专业人才,进入“黄鹤英才”计划;全国500强的工程设计企业总部落户武汉,将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落户补贴。
相关人士透露,针对性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工程设计行业发展,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出一个院士奖1千万有何不可?
为了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市举全市之力以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因此出台了各项奖励措施,除了上述规定外,还对入选国家勘测设计大师,将奖励企业500万元发展基金;入选省级勘测设计大师者,奖励300万元。出手之阔绰,堪称一个大手笔。武汉的这些重奖措施夺人眼球,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公众的赞叹与质疑。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在此之前,媒体曾曝光某院士贿选风波,有钱能使鬼推磨,同样有钱就能抱得院士归。只要用金钱开道抑或运作一番,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可见院士当中也有“赝品”。
正因如此,有人担心武汉这一做法会引发院士贿选,有1000万元做后盾,企业花费再多也能连本带利从政府那里捞回来,就算1000万元花个精光,至少也能得到一个院士头衔。持此类想法的人言辞凿凿,并非空穴来风。
人们产生这样的担心,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却不敢苟同,原因有二,政府出台重奖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重视与培养尖端人才,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了这笔发展基金,必然助推武汉加速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院士贿选毕竟只是极个别的事情,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因为一朝被蛇咬,就十年怕井绳,凡事都与贿选挂起钩来,这不符合辩证法,反而会固步自封,自寻烦恼。
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只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总是可以趋利避害的。就武汉的重奖政策而言,不妨发表一个声明,举凡发现有人为了得到一个院士称号而不择手段,不仅拿不到一分钱奖励,而且将公开曝光,视为当地不受欢迎的企业或个人,掂量之后,相信不会有人犯傻,跟自己过不去。“出一个院士重奖1000万”有何不可?
重奖之下必有"院士"?
诚然,奖励不失为一个刺激人才脱颖而出的办法。但人才成长的关键是培养,体现在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关心与支持,而不是这种后置式的奖励。毕竟,院士并非所有心怀理想的人都能企及的,那是业界精英,凤毛麟角。因此,作为政府不应把目光仅仅盯在院士身上,而应把关切与温暖送到工程设计产业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一领域的人才得到充分尊重,那才可能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这个群体做强做大了,那才可能有“入选院士”“入围百强”的奇迹出现,也就是说政府别总想到“摘果子”,而要多做一些培土、浇水、施肥的事,这样才会真正迎来“硕果累累”。
院士作为学术泰斗,应是神圣而崇高的,若过多地与重奖挂钩会反让其沾染铜臭,使之黯然失色。此前的院士“贿选”饱受诟病,动辄千万的奖励无异于推波助澜,甚或是火上浇油。其实,搞学术研究需要“清净”,切忌浮躁,不可太功利。要有“只做好事,莫问前程”的淡定,要有倾心学术不计名利的执著,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才有可能成为院士。而面对千万元的巨大诱惑,有些人会不知所措,放弃学术操守,迷失方向,挖空心思为自己“创造”条件,甚至会弄虚作假;而所在单位因为是“利益共同体”,可能会积极策应,为其造势,甚或会为其打掩护。如此,有些人或许能如愿以偿、名利双收,但其不端却让院士选举蒙羞。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重奖之下未必有“院士”。因为,院士不是单纯靠“奖”出来的,而是潜心实干出来的,政府该做的是为其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与氛围。
【启示与思考】
有人或许要问,一个院士有这么大的能耐么?答案是肯定的。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对沈院士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
不错,当下的院士不仅意味着项目,还意味着话语权,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项目是有形资产,话语权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
其实,不仅武汉市领导明白这个道理,中国林业大学的领导也明白这个道理,地球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无关。能不能出政绩,能不能拉动GDP,才是某些决策者们最最关心的事。
政府重奖院士的新闻我们并不鲜见,而政府出台政策,重奖培养院士的企业,还不多见。除了武汉,辽宁省去年也曾出台一项规定:如果某单位引进或培养出一名院士,政府将对该单位奖励1亿元,力度比武汉更大。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政府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本无可厚非,但将奖励的目光单纯放在院士身上,未必是一种理性态度。
其实,用钱“砸”出院士是一种“土豪思维”,院士真的能用钱“砸”出来吗?因为,培养院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专家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当前,很多企业的基础人才储备充足,顶尖人才十分缺乏,企业要从他们储备的基础人才开始培养院士,恐怕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能评上“国宝级”院士的人就十分有限。
“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极有可能诱使一些企业想尽千方百计地“走捷径”。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媒体报道,个别人参选院士,组织了强大的“公关团队”,甚至由单位出面,个别院士的“含金量”受到质疑。就在前不久,据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在法庭上供述,他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此案竟意外地牵出院士贿选疑云。在这种情形下,武汉“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会不会诱发企业靠不正当手段“速成”培养院士呢?
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除了必须注重程序正当之外,还应该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基础性服务工作,让纳税人认可。比如,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创新扶助,比如从单纯刺激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走向激励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这虽不能一定或马上给当地提供税收与产值,不一定能直接或间接成为所谓的政绩。但这却能体现出政府设奖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说穿了,“出一个院士奖千万”的政策,是过度迷信院士的产物。事实上,早有有良知的院士指出,“别迷信院士,院士懂的无穷小”。比如十多年前,原两院院士王选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不要迷信院士》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他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如今,怎么还要唯院士的名号是瞻,将院士当成地方上装点门面的“花瓶”,或谋求利益的工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3/7489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