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全面深化公车改革的前站
2013年12月04日 09:18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共分12章、65条,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作出全面规范。
制定分地区公务活动开支标准
《条例》提出,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公开透明,除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外,公务活动中的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等情况应予公开并接受监督。
《条例》要求,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工作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要加强相关开支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这意味着,今后公开接受监督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同时,花钱方面会逐步改变现有“领导说了算”的格局,先花钱后预算的模式会逐步改变。此外,各个地区将会有相对统一的公务活动的经费限额,而不是完全自行确定,甚至没有标准。
严禁集中安排热门国家出访
《条例》指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此外,统筹安排年度因公临时出国计划,严格控制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得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严禁集中安排赴热门国家和地区出访,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公款出国旅游。
出现浪费将对领导干部问责
《条例》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造成浪费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此前,在这些方面,偶尔有媒体曝光后有个别领导被问责,但并未形成制度。曾康华认为,《条例》出台后,领导干部的问责力度有望加大。
■专家解读
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置、豪华装饰……近年来,“车轮腐败”屡见报端。
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尽管如此,整体来看公车改革并不尽如人意,公车数量和购置费用仍呈增长态势。
此次,《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于公务用车进行了规范。
条例摘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总量将大幅削减
北大教授王锡锌表示,我国市场化、社会化的公车改革方向此前一直在探索。自1994年以来,有10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了公车改革。
湖北省统计厅副厅长叶青称,当前的公车改革从具体模式看,一是实行公务车号牌、安装GPS等手段,加强对公车的监管。不过具体效果并不好,这一方面监管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在改变公车浪费方面收效不大。更为常见的则是市场化的模式,即实行补贴制度。由于各地都是试点,举措不一,也引发多种争议。但从长期来看,启动社会化、市场化方向的公车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叶青认为,此举带来的最大的结果,就是公务用车的数量要大幅度削减。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车消费一直是我国三公消费的重头戏。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
条例摘要: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
“官员专车仍然予以保留”
叶青表示,这意味着专车还是予以了保留。“这也回应了此前三中全会中的一句话:严格公车的配备制度。”
按照国家现有的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此前杭州在车改中规定,只有副省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正厅级干部都被纳入了改革的范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则表示,当前的公车管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对规范,越到基层公车越是滥用。一些基层政府机构一个科长甚至都有专车,这个量非常巨大,要如何落实需要细则。
王锡锌也认为,这样的改革,最大的担心是落地时打了折扣。如果改革,是否意味着部分基层政府将来一辆公车都没有?这一方面难以执行,一方面也未必有利于政府履职。为此,改革过程要循序渐进,一方面要确保公车不被滥用,一方面也要不影响正常的公务出行。
声音
《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做得怎么样,要接受10个方面的监督:民主生活会监督、办公厅(室)督察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
“十面监督”的安排表明了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力度和决心,是保证制度规定不折不扣贯彻执行,防止“破窗”效应的关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条例》亮点
1、预算执行:防年底突击花钱
●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党政机关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
2、公务接待:无公函禁接待
●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不予接待,严禁将非公务活动纳入接待范围。
●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标准安排接待对象的住宿用房,协助安排用餐的按标准收取餐费,不得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费用,不得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名义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
3、公车改革:适度发放公交补贴
●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破冰之举
中央用党内法规的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的就是释放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日前印发的这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社会公众关注强烈的三公消费等问题作出了全面规范。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部条例对公车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
条例指出,公车改革的方向就是社会化、市场化。显然,这与此前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货币化等价值取向有明显不同。这表明,中央找到了一条公车改革的现实路径。
在引起各方争议的公车之中,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公车显然不在议论范围,因其必须与必要,反对的人不多。但其他类型的公车,争议的人不少。原因就在于,很多与职务级别等相对应的公车配备,不仅造成大量的浪费,而且带来很多公车私用、揩公家油、财政支出不堪重负等恶果。
一边是,养一辆公车的庞大支出,从司机的工资开支,到一年换40个轮胎式的腐败,令人心痛。另一边是,一些地方试行货币化改革,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财政支出,但其月补贴甚高的现实,被群众指为权力自肥,同时也仍然难以消除公车照坐的格局。但公众对二者都不选,就在于不能因为开支如此庞大,就退而求其次。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规定、现象,首先要正本清源,承认合理的,反对一切不合理的。
在相当意义上说,此次公车改革的方向确立,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认同。中央规定,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而对于普通公务出行,则主张实行社会化提供,同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表明,不合理的公务用车,中央将不允许存在,取消之;对合理的公务用车,则会提高效率,由社会提供,同时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方式,由市场来调节。
同样一次公务出行,用公车的综合成本,可能是用私家车或乘用出租车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一点交通补贴,很自然地完成了公务活动的市场化承载,从总体上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因而,这次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契合了社会心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减少个人占公家便宜,同时又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公车货币化改革屡陷困局,就在于倾向性认定,货币化后的支出低于公务用车支出就是成功,显然这是走错了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此次作出规定,切准了民众脉搏,切合了实际需要,堪称一次破冰之举。
公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清理特权意识
一说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马上有专家预言公车改革将每年减少财政支出1000亿元,节约效果可以说是大大的。经济账当然要算,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这种政治意义就是,消除公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特权思想,改变一些领导干部的骄横心态,纠正公仆与国家主人之间关系的错位,彻底扭转领导干部道德标榜与道德实践脱节的被动局面,使党和政府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但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公权力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自利自肥。坐车要坐高级轿车,喝酒要喝茅台、五粮液,办公楼越建越豪华。特权变成一种事实,特权事实又催生出一套特权思想和一种特权心态,做人民公仆讲待遇,履行职责谈条件,把人民置于一种尴尬境地。
取消公车,当然有经济上的好处。据一位长期观察公车问题的专家分析,目前每辆公车平均费用每年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取消公车,改发交通补贴,每年可节省经费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约5万元到7万元之间。如果全国公车以200万辆计,取消全部一般公务用车,每年可节约支出约1000亿元。
虽然是用数据说话,但相关数据都只是推测或估算,在方法和结论上并不严谨。全国公车到底是多少?每辆公车年均“消费”几何?虽然近两年国务院多数部委已公开“三公”预决算情况,其中也涉及公车保有量、新购置量和运行费用,但还是叫人有些雾里看花。至于全国的公车消费情况,我们更是不得而知,很可能有关部门也没个谱,现在来算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节约账,也是空对空。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其最大价值在于政治方面,这比其“经济效益”实在得多,也好理解得多。现在有些公务人员骄奢颟顸,目中无人,特别是在老百姓面前架子端得大大的,有时候又露出一副泼皮无赖的嘴脸。正如网络视频近日所曝光的,吉林省白城市一干部对要求他管事的民众叫嚷:“我就管这事的,我就不管,怎么着?有能力上中央告去!”这种官架子来自某些领导干部的优越感,而优越感来自公车、豪华办公楼等特权现实。
历史地讲,官员行使公权力需要一定的权威,以获取行政对象的主动服从。在封建时代,官员通过官服官轿、仪仗、官衙来显示官威,压服老百姓。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公务人员是人民公仆,通过公共服务赢得人民的认同与配合。但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在民众面前缺乏号召力,于是试图以公车、豪华办公楼来构建权威性。事实证明,这是掌权者追求权威性的歧途。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将把公务人员打回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原形。在地方层面,公务人员与其他第三产业从业者并无太大区别,公务人员与民众之间就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清理完特权意识,公务人员面对的就是自己作为公共服务从业者的现实。基于这一现实,公务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用优质服务赢得人民的尊重。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需完善监督
《条例》刚刚公布,“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表述,就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这充分说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改革举措,总体上符合近年来公众对公车改革的期待。从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城市的改革试点成效来看,最大限度减少公车保有量的做法,也确实顺应了公车改革的大方向。
不过,超标配备公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属于政府治理过程中多年累积的顽疾,这样的改革工作恐怕难以一蹴而就。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的要求,有关部门还应尽快制定出推动公车改革的细则,并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严加防范。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明确何为“一般公务用车”。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一般公务用车”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
其次,要防止一些地方官员向企业“借车”,自我提高用车待遇。
其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发放交通补贴的补偿性制度必须严格遵守规范。
除此之外,任何公车改革举措要想有效推进,都必须创造条件完善监督。监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监督,比如在车上安装GPS定位仪或北斗导航仪,随时记录行车线路,可以发现公车是否在办公事;另一种是给公车涂上醒目外观,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以公众监督为主,内部监督为辅,公车改革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车轮上的腐败”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官员形象的负资产,领导干部们如果能转变心态,以实际行动配合和推动公车改革,或许也是对自我形象的一种积极救赎。
【启示与思考】
公务人员配备公务用车,只是代步工具,方便开展工作,但在有些人眼里,公车却成了身份的象征,于是“坐好车”“坐豪车”成了某些干部“面子工程”的一部分。超标公车为何屡禁不止?这与官员的“摆阔”思想、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都有直接关系。有人举报的,大众知晓了,相关部门查处了;无人举报的,又有多少违规豪车存在,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杜绝违规豪车刻不容缓。
一方面,政府部门更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执法部门也要一视同仁,切实做好监管,让任何违法违规事件都不要逃过自己的“法眼”。只有用车者和管理者同时敬畏法度,依法行政,才能让政府部门风清气正,才能在人民群众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只有国家加强对机关事务的管理立法,才能让某些部门无空子可钻,真正成为服务部门。
另一方面,要杜绝此种现象,需各方各界共同努力,一是要先对人防办和交警部门完全“追责”。二是要对相关负责人严厉处罚,彻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三是要加强制度的管理实施。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要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杜绝公车超豪华配置。此次,《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带来的最大的结果,就是公务用车的数量要大幅度削减。交通执法部门也应加强管理,依法尽职履职。四是要解决少数干部的思想问题,必须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为官理念,把人民赋予的权利作为造福一方的平台,而不是一件闪亮的“锦衣”。全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对于违规使用公车的行为进行全民监督、全民批判,使之无处遁形。五是要强化监督,充分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和部门内部监督,扼杀此类现象,还公众一个公平的生存环境、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次触动了“公务用车”这根敏感神经,更加明朗化地提出了“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说法,这很明显是在向公众释放公务用车改革的一个积极信号。
为此,笔者认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为公车全面改革打前站、开路,同时也意味着推进公务用车全面深化改革为期不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4/7491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