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顶碗”是素质教育的摸索?
2013年12月04日 09:38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广东惠州一小学期中考“顶碗” 站10秒算合格
学生必须顶碗达到10秒钟才合格
坐姿、站姿、个人卫生、有排队意识……行为习惯的上述表现都将计入考试成绩。学生素质教育空喊了这么多年,此次惠州终于有学校形成具体方案并操作起来。惠州市南山学校今年9月起试行“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改变了文化课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一、二年级学生的考核中赋予“行为习惯考核”最大的权重,分数占比高达40%,而文化课成绩仅占20%。该校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新方案试行半学期,效果良好将会坚持下去。
考试看站姿看指甲
11月20日下午3时许,南山学校小学部二年级的一个班级,36名学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期中考试。班主任老师郭丽手持“学生综合素质现场考评表”,上面罗列了学生需要现场接受考评的8个小项目,包括坐姿、集会排队、上下楼梯、站姿、整理桌椅、个人卫生等行为习惯。
在统一指令下,学生们完成上述行为动作,由班主任在考评表上现场打分。按照该校试行的新方案,学生的20种行为习惯被列为考核项目,比如“每学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讲究个人卫生,勤理发勤洗头勤剪指甲”、“下课不在走廊追逐打闹,不玩一切危险游戏”、“进餐做到‘两光’(光盘与光桌),自觉将餐具放到指定地点”等等。“其中很多考核项目的分数评定主要由班主任结合日常的观察,以及其他科任老师的反馈进行。”郭丽告诉记者,“适合现场考评的项目则会在期中和期末各安排一次现场考试。”
尽管这也是学生们第一次面对行为习惯方面的考试,但是,学生们明显不慌乱,也不像考文化课一样紧张,反而不时会发出笑声。“平时就操练习惯了,只要学生顺其自然就行,也算是寓教于乐。”该校小学部主任周红说。
最有意思的项目是站姿考核。为了考核学生是否站得直、站得稳,年级长和班主任专门从学校食堂取了9个不锈钢碗作为考核道具。学生们在学校广场上分成4组,每组9人,分别列队接受站姿考核。班主任先要求学生“站如松”,然后两名老师把空碗置于学生头顶,再由班主任倒数10秒计时,其间空碗落地的学生则要被扣分。“10,9,8……”班主任郭丽刚倒数到第8秒,“哐当”一声,一个不锈钢碗落地,底下的学生都笑了喊:“颜俊锋的碗掉了。”颜俊锋赶紧把碗捡起来,顶回头上。
经过考核,最终有6名学生因为不锈钢碗落地,在站姿考核项目被班主任扣了分。
该校相关负责人则透露,通过“顶碗”考学生站姿,是学校一名老师看到“顶碗”的舞蹈表演后灵光一闪想出来的,大家觉得这样的考试很有意思,就接受了。
另一个有趣的考核项目是看学生是否洗手和剪指甲。班主任要求全体学生伸出手,逐一过目。“黄瀚,你的手没洗干净。”最终,两名学生在此项目失分。不过,郭丽老师现场安慰这两名学生说,“不要紧,可能是你们用完铅笔后忘记洗手了,以后记得下课排队洗手就好。”
观点
指挥棒还在,课改难彻底
有惠州市教育界人士指出,南山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性权限较大,不像公立学校一样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认可,“这就给了愿意改革的学校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该人士指出,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真正从成绩考核机制上进入实操的学校屈指可数,“许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最后还是围绕着文化课转圈。南山学校的课改实践,不管结果如何,都能为惠州中小学教育提供一定的经验。”
不过,该人士也指出,南山学校的课改实践幅度最大的部分仍放在小学低年级,越到高年级越趋保守,“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素质教育改革就难以彻底推行,因为文化课的评价标准始终是无法越过的一道坎”。
背景
“减负”趋势逼出改革方案
今年8月,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不给学生留书面作业等主张引发热议。这也成为南山学校大刀阔斧推出“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的契机。
根据该校的新方案,一二年级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仅占其综合素质评分的20%,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运动特长三项分别占比20%、40%和20%,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多参加体育锻炼。不过,到三四年级,文化课成绩比重上升至50%,五六年级则上升至70%。
据了解,目前惠州市内以量化方式推行综合素质教育,并在低年级中重点培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学校,仅有南山学校一家。
南山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9月份拿出新方案之前也有所顾虑,后来在学生家长中间进行了前期调研,确保了家长的知情权,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才信心满满地推行下去。
“这学期有一名学生转学过来,期中文化课考不及格,但家长还是很满意,因为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好了,以前经常打架,家长隔三差五要被请到学校,转学过来后未出现一次打架的情况。”该校小学部主任周红说,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的转变,文化课成绩好坏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更加重要。
小学期中考“顶碗”:素质教育?折腾孩子?
背景——借“减负”推改革
今年8月,教育部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引发热议,也成为南山学校开展课改的契机。其新方案规定,一、二年级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仅占其综合素质评分的20%,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运动特长三项分别占比20%、40%和20%,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多参加体育锻炼。不过,到三、四年级,文化课成绩比重上升至50%,五、六年级则上升至70%。
叫好——积极的尝试应鼓励
贱小仓:这个比做题好多了,终于开始教礼仪教做人了!
环球时报:一次积极的尝试,应鼓励,而非谩骂挖苦。
武艳丽1972:我觉得比成绩还重要,现在小孩缺的就是这个。
借我一袭华美的裙:这才是教之根本,有效预防高分低能类学生的出现。
反对——干嘛这样折腾孩子
鬼域幽魂:弄得跟体罚似的。
慕海兰:凡事都有个度吧,过了。
卡落:干嘛要这样折腾孩子,又不是部队。
行者无疆:依然是在“培植盆景”,永远不会想到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临窗弄雨:这是培养礼仪从娃娃抓起么?这会消减孩子们的活力,抹杀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中立——培训虽好但别太过
清风缑城人:有意识地培训是好事,但不能过分。
格莱蒙的薯片: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方式有点怪怪的。
寿州村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质培养应该鼓励,但不要耽误了学习才好。
调侃——这是为了上头条么
叔叔Lee:学校这是为了上头条么?
AMen系孟朝:老师宫廷剧看多了吧?
不吃喘气儿的:头顶尖的娃子们倒霉了!
Timescore:顶碗?这是要培养杂技演员的节奏吗?
思考——素质教育还需摸索
cozytips: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已经跑偏了,这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还要想方法找策略。
沪城学士:从小开始进行行为规范的塑造很重要,也许没有必要人人达到“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的标准,至少应当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样。
最后一颗子弹:学校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现在“教书”已经到了极致,但“育人”远远落在了后面,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书本上100分那么简单,更需要在生活中得到100分。
点评——何为“素质教育”陷入“各自表述”
包括“顶碗”在内,所谓行为习惯培养,到底算不算素质教育?这本是一个有待细致分析的严肃命题,但在现实舆论场内,却被演绎成一道非对即错的简单判断题。太多围观者急急地给出了盖棺定论式的评断——诸如“简直恶搞”、“像演杂技”等。但很遗憾,这种情绪化、主观化的话语方式,在迅速表明立场之外,并未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论证链条。
所以,当我们谈及“素质教育”,至少应该保持起码的耐心与思考。以“顶碗考试”为例,到底是好是坏、利多弊多,或许并非想象中那般显而易见。一方面,该做法旨在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保持更健康的站姿与身型。就效用角度看,可谓好处多多。但另一方面,“顶碗十秒”等要求,所奉行的仍旧是某种驯化教育的思路,且其“考核设计”本身也未必科学。既然如此,又怎谈得上是“素质教育”呢?
南山小学的课改试验,一再遭遇漫天非议,根本原因还在于,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一个清晰、准确的界定。在此语境下,不少学校本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先行先试,而很多人则是以一种想当然、下意识的心态,来围观、解读、评判各种新动向。尤为遗憾的是,各地针对“素质教育”的零星试验所产生的正负经验,似乎并未被有序继承和系统归纳。其结果是,后来者总是摆出一副从头出发的探索姿态,来重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却不管它正确抑或错误。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大词流行久矣,只可惜未能就此形成一套明确的显学。于是,一次次以素质教育为名的粗糙讨论,因其无法积淀成熟的、令人信服见解,只能无奈沦为转瞬即逝的口水风波何为“素质教育”陷入“各自表述”。
期中考试顶碗成心恶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起码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惠州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应该是一件好事,只是把行为习惯分成坐姿、集会排队、上下楼梯、站姿、整理桌椅、个人卫生等8个方面,这科学吗?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定需要考试吗?
考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考试来评判。素质教育更是如此,如果素质教育也离不开考试,就跟现在的艺术热一样,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
现在素质教育很热,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哪一个教育者,敢对素质教育置喙的。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共识。现实中许多素质教育,只是戴了一顶纯天然的帽子,其实施的还是农药。甚至一些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教育,不仅依然要考试,依然加重学生负担,而且还要给学生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所以,应该进行一场深入的讨论,即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才能搞好。对于当下教育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失去方寸,搞一些浮而不实的游戏。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不了学生素质教育提升,而且极大地败了公众胃口。拿考试顶碗来说,就很像是恶搞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大意义?
【启示与思考】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南山学校“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的探索显得有些另类,特别是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这一项,更是颠覆了许多人对于考试的惯有理解。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做法引发关注甚至遭人非议在所难免。但在素质教育“只闻口号,不见行动”那么多年之后,我们似乎更应该给予改革者以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即便改革再另类、探索再离经叛道,也不妨允许他们先出来“走两步”。
有指责者称,南山学校的课改实践幅度最大的部分仍放在小学低年级,越到高年级越趋保守,“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素质教育改革就难以彻底推行。”说这话的人显然没搞清楚大环境与小气候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何况,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没有来自一线的实践探索,高考制度这一“上层建筑”岂会自动改变?啥事都不做,只知道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体制、推给高考,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政行为”。
还有人说,南山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性权限较大,不像公立学校那样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认可,“这就给了愿意改革的学校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这话没错,却不能成为相关改革裹足不前的理由。相反,教育部门应对此反思,自身的某些管理理念、考核制度是否已成了改革的绊脚石;至于公立学校的校长们,除了来自上面的约束,自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逻辑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改革的探索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一般读者津津乐道于“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的花边轶事,教育部门却不能只把它当作可乐新闻读,而是要从中汲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哪怕变革局限于低段学生、仅仅体现在期中考上,但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很多时候,改革不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细微的摸索、改变开始的吗?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相比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格塑造和习惯的养成更重要。南山学校的这一考核方案,只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升级后文化课成绩比重会随之上升,可见其教育理念还是比较科学的。近年,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对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年起北京市小学一、二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种种措施和努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再来看南山学校的“顶碗考试”,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可贵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所以,愿这样的“奇葩教育”越来越多,给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更有用的经验、更准确的方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4/7491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