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接过“扫桥爷爷”手上的道德“扫帚”
2013年12月04日 13:29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扫桥爷爷意外坠桥身亡十一年无休义务扫桥
今年87岁的窦珍老人被亲切地成为“扫桥爷爷”、“铁桥卫士”,在北京右安门万芳桥西侧有一座横跨铁路的过街天桥,因为解决了群众绕行的困难也被称为“连心桥”。2002年开始,家住离桥200米远的窦珍老人自带工具,清理桥面卫生,一干就是11年。11月25日上午,老人在扫桥时不慎坠落身亡,次日一早,居民自发将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放置在桥栏的拐角处,纪念这位被广泛赞颂的右安门文明之星、北京榜样、中国好人。
坚守
老人是北京市供电局一名退休司机,他所居住的翠林三里社区与三环路之间有一座铁路过街天桥。从2002年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老人提着扫帚、簸箕和抹布,来到“连心桥”,迈上196级台阶,开始打扫卫生,风雨无阻,从没间断过。老人生前曾告诉记者,开始扫桥时候用市场买来的扫帚,年龄一大,腰、膝盖和后背都受不了,就接长了扫帚柄,就这样,扫帚与老人共同成长。
除了浮尘、杂物外,老人还用自带的小铲子清理小广告,生前老人告诉记者,小广告清理起来比别的垃圾费时间,得先用水捂一会,再用铲子铲掉,有的还的用指甲抠掉。同住20号楼的吴女士说,老人性格幽默,健康开朗。他还自编了扫桥顺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清扫大桥,锻炼身体;生命不息,守桥不止。”每天打扫天桥时,老人把它当做小曲哼唱。
意外
11月25日上午,老人出来遛弯走到桥上,大约11点半,他家的保姆接到听说老人坠桥后跑到现场,此时,窦珍老人已趴在地上。目击者说,当时老人脸色煞白,但面容安详,像是睡着了。老人坠在桥下的工地里。工人张先生回忆,上午10点不到,他听到“咚”一声,跑过去一看,老人趴在地上已不能动弹,他赶紧报了警。警察、救护车赶到现场后,确认老人死亡。“听人说,他是要够什么东西,还是看什么东西摔下来了。”
下午,翠林社区居委会书记田女士介绍,警察勘查认定是意外,“家属也无异议。”赶来的老人的女儿随后被两名女子搀扶着,一步一顿走进工地。直到下午3点15分,老人被抬上殡仪车。提及窦珍,社区居民只用两个字形容――好人。“就那扫桥的事,一天两天还行,他干了11年,不为名利,谁做得到?”
遗憾
11月26日一大早,在老人“工作“了11年的铁路过街桥上插着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据了解,这是跟窦珍老人同住20号楼的居民自发买来鲜花并放置在桥上的。今年以来,社区居委会陆续安排志愿者接过老人的扫帚,代替老人继续将桥扫下去,并准备于近日举办“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扫桥交接仪式”。令人惋惜的是,没等到仪式这天,老人就先走了。
窦珍老人生前是所在翠三社区的志愿者,曾经两次被评为右安门街道“文明百佳”之“志愿者服务之星”;2012年被评为丰台区“最美丰台人”,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好人榜”。原定于29日举行的义务扫桥交接仪式,因为老人的离世不得不暂时推延时间,但翠三社区党委书记田彬说,活动一定要搞,老人的扫帚肯定有人接,老人的精神也一定传承下去。
评论
@人民日报:铁桥栏杆的缝隙中的蓝色塑料扫帚和竹条扫帚,是老人生前打扫卫生的工具。邻居回忆,他总自己带扫帚,一节节台阶打扫,“隔几天不扫,烟头纸屑一堆一堆的”。乱扔垃圾,珍惜为城市清洁辛苦的人的每点努力,也算对“扫桥爷爷”的缅怀吧。
@翔宇红衣:老人的善心感动天地!但是在老人不幸去世后,请问接下来谁来接班继续打扫?老人的妻子、儿女还是别人呢?只是希望以后经过那里的行人过客,大家讲点公德,就会少一些无谓的牺牲。
@独远清音:11年,在人的一生有几个十一年?生前的义务打扫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洁净,身后留给大家的感动和思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保护我们的环境。然而人去桥在,愿桥上往来者,时时有感念之情,勿忘老人,以弘正能量,文明传播。愿老人安息!
扫桥爷爷坠桥身亡续:老人希望后事从简仅十来人参加追悼会
11月27日早晨7点,亲友们在大兴殡仪馆送别“扫桥爷爷”窦珍。因为老人生前曾有愿望,希望后事从简,因此今天的遗体告别仪式仅有十多个人参加。
清晨,窦珍老人的儿孙们早早来到大兴殡仪馆内,准备遗体告别仪式。遗像前,亲友们摆满了蜡烛。除了亲属,老人生前工作单位供电公司的代表、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的代表也前来送别。整个告别仪式上,最先是亲友们向老人的遗体三鞠躬,然后是向遗体告别。整个过程仅仅半个小时。儿女们说,老人生前曾经留下愿望,希望后事能够从简。因此今天早晨的遗体告别仪式,并没有通知更多的朋友和街坊们。
享年87岁的窦珍老人生前住在右安门外翠林小区。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独自清扫小区外的一座过街铁路桥。一早一晚每天两次,一直坚持了11年。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被誉为“扫桥爷爷”。25日上午9点40分,他又来到铁路桥上时,不幸从桥上坠下身亡。
26日下午,小区里很多街坊看到晚报后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在小区里,虽然有很多人叫不上窦珍老人的名字,但说起“扫桥爷爷”,他们都知道。刚开始扫桥的时候,老人只是打算借此锻炼身体。但时间长了,老人几乎已经把扫桥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不愿意中断。今年9月至10月,老人曾经到养老院住了一个多月,但因为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后来还是回家居住。儿女们也曾经打算把老人接走,和他们一起住,但老人一直放心不下这座桥,不愿意离开。10月底,老人从养老院回家居住后,儿女和街坊们都曾劝阻老人继续去扫桥,但老人还是常常早起之后,独自带着自制的长把笤帚和簸箕,到扫了11年的铁路桥上,去看一看,去扫一扫。
百余人接过“扫桥爷爷”的扫帚
寒风呼啸,南三环翠林三里社区旁的连心桥上,一把竹扫帚、一把塑料扫帚挺立桥头,与平日没有分别,但那位每天清扫路面的老人却再也回不来了。今年3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窦珍曾笑称“自己和桥耗上了”,每日扫桥,“生命不息,绝不休息”,没想到一语成谶,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守护着这座“连心桥”。
2000年建成的连心桥横跨6道铁轨,是连接翠林三里社区和南三环路的重要通道。从2002年起,住在翠林三里20号楼的窦珍就开始义务清扫擦拭连心桥,至今已11年。今年9月,因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原本把他送到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可窦珍放不下连心桥,担心没人扫,竟又悄悄溜回来。前天上午,他从朝夕相处的连心桥上经过,可能是看到哪里脏了,想要弯腰清理,没想到意外坠下,不幸离世。今天上午,窦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大兴殡仪馆举行。
11月26日上午,连心桥上多了一些人,他们拿着扫帚、抹布,在寒风中清扫擦拭桥护栏,仿佛只有这样,痛失友邻的伤悲才能消散一些。一位大爷边扫,边拭泪,“窦老爷子,真是好人,他怎么就走了!”
说起窦珍,家住翠林三里19号楼的常大妈竖起大拇指,“一年365天,天天不落空,每天上午扫一遍,下午扫一遍,这老爷子,真够棒的!”年近七旬的冯大爷经常和窦珍一起健身,说起老伙伴儿,老人眼中满是悲伤。“我最讨厌有人乱扔垃圾,那样我的老哥哥就得辛苦清扫。”冯大爷说,可窦珍还总劝他说:“别生气,没人丢垃圾,我还没的扫呢。”冯大爷出神地望着社区宣传栏中窦珍的照片,“看,老哥哥还朝我笑呢。”
面对老人的意外,翠林三里社区党委书记田彬更是遗憾。看这老人这么大岁数还义务扫桥,邻居们早就不忍心了,已经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准备接过老人的扫帚。“原本本周五还要组织个仪式,没想到老人就走了。”田彬哽咽着。
老人走了,用老人名字命名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提前上岗。目前,服务队已汇集社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上百人。他们将接过“扫桥爷爷”的扫帚,继续清扫连心桥。据了解,志愿者服务队将分成四组,今后每周三将轮流值周清扫,平时,志愿者们也将接力义务清扫连心桥,“老人惦记着这座桥,我们不能让他失望。”一位志愿者说。
桥头,挺立的扫帚旁,有人插上了一束百合花,洁白的花瓣寄托着大家的祝福,“扫桥爷爷”,一路走好!
扫桥爷爷坠桥离世我们用什么缅怀
扫桥爷爷义务清扫“连心桥”11载,却在清扫过程中意外坠桥身亡,这样的结果未免令人痛心。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这座城市的环保事业,扫桥爷爷的离世,足以令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汗颜。扫桥爷爷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所在的社区已经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将老人的遗志继续传递下去。
义务扫桥,和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比起来微不足道,但谁又能有耐心和恒心将这项工作坚持11载?义务打扫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老人一尘不染的心灵。扫桥爷爷走了,留给大家的确是感动和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收回随手丢弃垃圾的手,算是给老人家的一点缅怀。人去桥在,愿桥上往来者,时时有感念之情,勿忘老人,以弘正能量。
“扫桥爷爷”的道德启示
不为名不图利,“扫桥爷爷”窦珍已默默无闻为过往行人义务服务了11年。他的身影蹒跚又辛苦,他的微笑却灿烂而明亮。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却彻底打败了这个社会吹起的冷漠与虚荣之风,不辞辛劳的在“岗位”贡献力量。在“扫桥爷爷”眼里,年龄并未淡化他的坚持,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将博爱与无私继续放大,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真正偶像。
“扫桥爷爷”用“生命不息,守桥不止”的词句提醒自己,在偌大的北京城中找到了晚年的归属。俗话说,水滴穿石,铁杵磨针。11年风雨无阻的“美丽老人”,带来了11年纤尘不染的“美丽天桥”。因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原本把他送到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窦珍因放不下“连心桥”竟又悄悄溜回来。原来老人的精神世界很简单,一座桥,一个城。桥净则净,桥人不离。正是这种现代社会缺乏的执着与单纯,伴随着老人乐观又充实地活着。
从表面看来,我们实应学习老人无怨无悔义务工作,与人方便的可敬事迹,但在感动之余,我们更应三省吾身,让寒风将道德理念穿透骨髓,扎根在心。老人扫桥是义务行为,试想,看着几乎每天都会扫桥两次的老人辛苦做工,为何还会出现如此多的垃圾?无论是小广告、饮水瓶还是塑料袋,若从未出现又何来打扫?道德文明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如此榜样仅仅是用来崇拜的吗?与其在悲剧发生时悔恨,不如在悲剧发生前制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有德而不远传,仍非治德之本。我们只有将道德标准视作自身标准,并将道德水滴汇成江河,才能真正传承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品德,才能真正将社会风气置于宁远高峰。
在老人去世之后,“连心桥”上百余人拿着扫帚和抹布的人清扫擦拭桥护栏。痛失友邻的伤悲可以理解,但更希望我们能化悲痛为力量,将不文明行为“掐死在摇篮里”,让在天堂的老人安心度日,不再为此牵肠。
如今,我们唯有为老人祈福。桥头“扫桥爷爷”的扫帚旁,有人插上了一束百合花,洁白的花瓣寄托着大家的祝福。让我们自动承担起“将文明进行到底”的义务,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唱起挽歌。“扫桥爷爷”,一路走好。
【启示与思考】
扫桥爷爷义务清扫“连心桥”11载,却在清扫过程中意外坠桥身亡,这样的结果未免令人痛心。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这座城市的环保事业。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义务打扫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老人一尘不染的心灵。象“扫桥爷爷”窦珍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连心桥,不为名、不为利、也不求钱财回报,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无私地奉献社会,在人心日益浮躁功利化的现在,多么地难能可贵,也因此更让我们感动。
在退休之前,老人只不过是北京市供电局的一名司机,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那是什么动力推动着老人终生不缀的这种善行呢?这或许就是人性中“助人为乐”的美德,也可能是中华民族传统中那种“仁爱”、“义上”的美德。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这种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道德血液里的“仁爱”思想,让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雷锋,他们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而这也让全社会敬爱着他们。
“扫桥爷爷”在义务扫桥时意外坠亡的消息传开,亲朋好友尚在缅怀他的时候,老人的事迹和精神也在社会上悄悄地传诵开来,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支由小区居民、自愿者等自发组成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接过了“扫桥爷爷”的扫帚,今后将继续义务清扫连心桥。这既是对老人的最好告慰,也为“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做出了新的时代注解。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的社会,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活雷锋”,以自己的微小行动催人向善,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来传递“扫桥爷爷”身上的这种正能量,多伸出友爱之手,多帮助他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多一点无私奉献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4/7491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