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孔府谈儒学之思考
2013年12月05日 09:33
【中国梦案例】
【事件介绍】
习近平考察孔府谈儒学 称要细读《孔子家语通解》等书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参观孔子研究院,将《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拿起来翻阅时说。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11月26日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
习近平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书主编详谈向习近平汇报内容及儒学研究
据东方早报报道,《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书主编杨朝明接受采访,详细介绍了他向习近平汇报的内容,并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
杨朝明给习近平汇报时提到了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共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是世界意义,孔子是和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的世界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走出的根本标志就是孔子文明走出去。第二个,孔子思想是整个中国和华夏文明的共同纽带,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孔子提出家国同构、以天下为己任,都是全球华夏儿女共同的追求,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第三,孔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以孔子思想为丰厚的土壤。第四,他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富而后教、修己以敬、义利观、中和,都对治国有影响。第五,孔子思想还有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以及对青少年思维观培养的价值。
谈及《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杨朝明认为,《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孔子家语》对全面理解孔子思想的突破
杨朝明认为,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则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论语诠解》对于孔子思想的勘误和新的见解
据杨朝明介绍,《孔子家语通解》对《孔子家语》整本书的成书、内在结构、原文进行了释读和翻译。而在此基础上,《论语诠解》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对一些争议和误读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上理解这句话强调君臣父子各行其道,觉得是统治阶级的符咒,但我们认为他强调的是“正己”,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身份。《论语》对话缺少具体语言环境,《史记》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孔子也一贯强调修身、修己。
习近平为何要求仔细读孔子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都是对记录孔子言行之书的注解。笔者认为,习主席此举有两方面意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面文化旗帜,孔子当仁不让。习主席翻阅这两本书正体现了一种东方的文化自信。
第二,需要注意,习主席表示要仔细看的书,是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注解,而非陋儒曲解。这说明尊重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客观理性学习孔子的观点、精神,既不要仰视,也不要鄙视,而要平视,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在历史上,孔子一直是一个符号,体现了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诉求、社会风尚,被不同的国家治理思路所左右。
近代百年里,伴随中国的屈辱史和生生不息的强国梦,批孔与尊孔,就像烙饼一样,今天翻过来,明天翻过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陈焕章搞孔教会,为清朝复辟张目。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把孔子拉下神坛。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孔子耶稣,狠抓随地吐痰。毛主席对孔子持扬弃态度:扬者,从他两个女儿的名字可见一斑;弃者,批林批孔。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不满,孔子也跟着挨骂。今天,人们又开始呼唤传统文化,对社会中过于西化的倾向不满,孔子地位也随之日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病榻上的季羡林呼吁在开幕式上把孔子抬出来。
孔子最终没有出现在奥运赛场,但是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文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孔子是排头兵。传统经典中,《论语》被翻译得最早,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利玛窦就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但是西方人对《论语》的总体印象并不好。有外国人曾画过一幅画,名为《书房里的孔子》。画面上,孔子拿根鹅毛笔,正伏案写字,黑板上是他的格言:路上可能有雾,开车要小心;别让床上的臭虫咬了;因为外面下雨,只好待在家里。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普通人,西方观察东方世界往往抱有天然傲慢的态度,爱从他们自以为是的普遍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因此产生上述流俗之见,不足为奇。
文化差异的存在就容易产生偏见,而政治斗争意味着文化解读可以脱离学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的中国正深度融入世界,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争斗将变得异常激烈。
当此际,国家领导人表示要仔细看看对孔子言行的注解,就足以说明,在客观解读的前提下,我们仍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同时,我们要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去面对世界,不能一味迎合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而要在“和而不同”中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理念。
“中国梦”可与“中华道统”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曲阜考察时称,要细看两本孔子典籍。一年前,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从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到对儒学典籍的提倡,笔者认为,这体现了执政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所谓中华道统,是指儒家关于中国古代圣王之道传承统续的理论。近代以来,人们更多是将“中华道统”的问题,视为执政者是否传承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问题。
有“打倒孔家店”、激烈反传统的历史铺垫,以及长期以来教科书式或意识形态化的教育和宣传造成的历史惯性,常使人们不假思索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专制、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但经历独立建国、继续革命、改革开放三大阶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杂纠结之后,形势有了变化。
新世纪以来,大陆学校和民间的国学热、读经热、私塾热、孔子热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方兴未艾。最新也最具代表性的例证,是拟将教师节日期由无文化内涵的9月10日,改在身为儒家文化集大成者和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的孔子诞辰日。
中国梦理应与“中华道统”对接:首先,任何一个民族如蔑弃并割断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必然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难有民族复兴。其次,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中国人正在走出“事事不如人”、“拼命往西走”的心理阴影,重拾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大势所趋。第三,全球化越是深入,民族性越是凸显,本土文化无疑是呵护民族特性和表达民族诉求的最重要资源。第四,两岸政治内耗稍息,但文化竞争愈烈,马英九已有台湾要做“中华文化领航者”的倡议,大陆不会将此道德优越感拱手相让。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和孔夫子并非水火不相容。中华文化的某些思想,如哲学上的唯物论倾向和辩证法色彩、政治上的以民为本诉求、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主张等,尤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无不含有某些社会主义的原始因子。
当然,两者也存在差异,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的差异既丰富了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资源,也为人类文明拓展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能。香港学者甘阳就曾提出“通三统”之说,即将孔夫子的传统(中华文化)、毛泽东的传统(社会主义)、邓小平的传统(市场经济),视为同一个中国的历史文明统续,从而构建了一种“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实践形态。
当此中华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且急需更上一层楼之际,我们如能以更加自豪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式接续“中华道统”,将有助于重新阐释自己的历史合法性,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启示与思考】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曾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文中指出,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指出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可以说,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而现实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借口事情多,工作忙,没时间,不大重视学习。总书记孔府考察时“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的话振聋发瞶,警醒我们务必重视学习。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包括历史在内的灿烂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道出了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的不二选择,改革已然步入深水区,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我们。
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目的就是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是它现代价值之所在。儒家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其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受此种文化模式的熏陶,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都被外国人汲取,并运用到现代社会中,而且用的很好,比如《孙子兵法》被美国军校必备教材,《三国演义》被日本一些企业尊为管理教科书。
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可以拓宽知识面,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活动规律。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助于思想解放,有助于继续推进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5/7493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