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人大招生处长涉案数亿元 敲响高校反腐警钟
2013年12月05日 09:42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人民大学一处长深圳闯关外逃被抓 据称涉案数亿
近日有消息称,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欲赴加拿大被截,其交待因招生问题涉案数亿。记者从校宣传部证实蔡荣生被查。该校纪委副书记王建证实,蔡荣生确实在深圳海关被截获,目前正在接受调查。关于蔡荣生涉案金额等问题,需等校宣传部统一发布。
今年6月至7月,中央巡视组曾进驻中国人民大学,并约谈了该校中层干部;9月26日,中央第十巡视组向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班子和在职校务委员会成员反馈了巡视情况。组长陈际瓦指出,人大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导干部薪酬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蔡荣生简历
1965年4月出生 副教授
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7年至1989年在长春一汽集团工作,任助理工程师
1992年至2003年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指导、管理、协调工作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部)处(部)长、党委武装部部长
主要研究方向:
贸易经济、市场营销、台湾问题特别是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国防教育等
著有《电子商务及其标准化》,发表过多篇论文。
人大招生处长涉案数亿元让人浮想联翩
招生腐败并不鲜见,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过程中接受请托,收受他人的财物,一时半会儿还难以绝迹。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这类腐败的涉案数额应该不会太大。可现在有传闻称,蔡荣生涉案金额竟然高达数亿元,面对这样一条“大鱼”,我们怎能不无比震惊,浮想联翩,疑问重重?
其一,招生腐败说透了也是一种权钱交易,有人一手交钱,有人一手违规操作,出卖入学资格。那么,在蔡荣生当职的这10年间,到底有多少学生通过不正段手段进入人大读书,把其他人的入学机会给硬生生挤掉了呢?这部分“暗渡陈仓”的学生姓什名啥,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示之与众?又将如何处置他们?如何不对那些不符合录取资格、硬是靠行贿进来的在读学生进行清退,不追究那些已毕业者的责任,公平何在,正义何在?
其二,蔡荣生身居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位高权重,许多违规招生行为他都可以直接点了头说了算,但也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暗中给他递了条子。那么,这些给蔡荣生递条子的领导又都是何方神仙呢?如果不进行彻底追查,把幕后的涉案者全部挖出来,而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故意放某些人一马,那岂不成了公然包庇?
其三,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和高校一直在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口口声声对外宣称要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公正。而从表面上看,在现在的高招制度面前,工作人员要想作弊,确实很难。可蔡荣生涉案数亿元却无情的捅破了人们心中的美好幻觉,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巨大漏洞被暴露无遗。那么,这些漏洞在哪里呢?为什么隐秘得不为人知?今后又将如何封堵?还有,自主招生是不是也身陷其中?
其四,既然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能够贪污这么多钱,那其他高校的招生就业处处长有问题吗?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举一反三,对这个“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来一次摸查呢?因为,制度上的漏洞一般都是共性问题,伸手者应该不止蔡荣生一个人。
期待上述这些疑问都能尽快有明确的答案,而不是成为悬疑。
人大招生处长被查为何引发腐败猜想
就目前所知,仅蔡一人被查。有系统内人士分析,其极可能在高考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方面“出事”。
综合已有的信息判断,目前能确定的是,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出事了”,正接受调查。至于网上热传的“持假护照闯关被抓”、“利用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等机会收受贿赂数亿元”等消息,目前还有待证实。尽管如此,一个招生就业处处长被查,竟激起丰富联想,耐人寻味。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高校在某种意义上还算一方“净土”。但最近几年曝光的案例表明,高校招生领域的问题比较普遍,且涉案金额不小。在坊间,“花大钱上好学校”早已成为潜规则,“自主招生等于自主腐败”等说法也不新鲜。蔡荣生被查引发诸多猜想,跟利用招生寻租乱象不无关系。
而早在今年9月,中央第十巡视组组长陈际瓦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导干部薪酬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蔡荣生2012年7月份还获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作为教育部评选的5名直属高校获奖者之一,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但从2010年起,网上已有大量举报蔡荣生受贿的材料。如果这得到证实,蔡荣生又是一个“左手拿先进,右手拿现金”的负面典型。
蔡荣生被调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猜想,揭开高校招生腐败的冰山一角。面对沸腾的舆论,坊间关于受贿金额的传闻是否属实,是否还有其他领导涉案,还有多少高校存在类似腐败,都有待权威调查和翔实交代。事实上,在“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方面,高校不应成“被遗忘的角落”。尤其在高校行政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存在钱权交易可能的重要岗位,更应给权力上锁。也只有用阳光招生,杜绝暗箱操作,才能预防制度沦为腐败掩体。
自主招生需要动一次“手术”
据知情人士透露,人大多名老师知道此事,其被抓原因可能是自主招生出现腐败,帮学生花钱进人大,而且涉案金额较大。一个招生处长,竟然可能涉及数亿金额。如果说一个学生是一块砖的话,那得要多少块砖才能堆成这座金山?
在人们看来,教育公平可谓是“最大的公平”。如果连教育公平都不能保证,连普通民众的上升通道都被钱堵塞,那社会简直不堪想象。而现在,关于高校招生,特别是自主招生,竟然发生这么多问题。“现有的自主招生是在计划体制下开了一个小洞,但这个小洞就成了一个流脓的地方,成了腐败的通道”,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这一感慨,让一些人甚至提出,自主招生倒不如取消罢了。
当然,取消自主招生只是一句气话。毕竟自主招生是对现行的高考制度一个修补,可如果自主招生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保证公平,那么窟窿就会越扯越大。在这样的情境下,有必要对自主招生进行一次“手术”。蔡荣生到底是如何进行权力寻租的,仔细剖析这只麻雀,可能会让我们长不少“见识”,据此逐一筑上“防火墙”,也能让自主招生干净一些。目前,蔡荣生正接受调查,有关内幕会逐一曝光,但任何一种腐败,虽然形式不同,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权力缺乏监督所致。自主招生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也正是由于“自主”,整个权力过度集中在个别人身上,而且又缺乏阳光操作,容易形成灰色空间。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分析的,内部指标不被公开,制度空间缺乏监管,保送加分暗箱操作。在高校行政化背景下,这些问题极易形成腐败空间。
蔡荣生被查或许只是个案,但由此带来的影响却形成了风暴。不管这一案件是否涉及到其他人,不管这一现象是否在其他高校出现或者被发现,但以此倒逼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确有必要。把权力装入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这对于高校,对于自主招生,同样重要。
【启示与思考】
在一般人看来,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知识,追求梦想。虽然说高校官员的腐败案例属个例,但带给校园的冲击却是长久的,给学校师生和社会造成的伤痛是难以在短期内愈合的。
近年来,各地高校官员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高校出现的这些与教书育人格格不入的违法违纪现象,何以屡屡在文明殿堂的大学校园上演,是什么让象牙塔不再清洁,如何守住高校校园这一方净土?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过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导致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高度集中,少数人权力过大,民主决策、民主程序形同虚设。加之受“学而优则仕”和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一些学者热衷于做官,看重职务和权力,一旦手握大权,就会把权力运用到极致。
其次,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监察审计工作乏力等,对高校官员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衡,致使制度执行不到位,给高校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由此看来,要有效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高校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高校去除行政化色彩,建立健全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坚持以德才兼备标准选拔高校官员。
同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增强高校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建立起管理科学、制度规范、运行有效、监督有力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成为名符其实的教学和科研的一方净土。
高校领导或相关负责人,在自主招生方面拥有“超级权力”但难受制约,这样的状况必须得到遏制。对招生腐败只有反腐到底,打了苍蝇打老虎,才有希望炸掉黑洞,还高校一个“清风徐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5/7493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