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聚焦
[北京日报]群众路线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
2013年12月06日 09:26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深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凡是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强,能够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能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就能把群众最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解决好。为使农村工作在群众路线的大道上健康推进,必须在选任农村党支部书记、转变干部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上寻求突破。
党支部书记是执行群众路线的基础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直接领导者,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践行者。如果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脱离群众的话,那么党在这个村的全部工作将失去了最基本的支撑。同时,一些农村存在“庸人干不了,能人不愿干”的现象,也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并不是“庸人”所能担当得起的。
牙里镇楼东村曾是一个有名的“上访村”,村“两委”班子长期有名无实,非但无法开展工作,甚至连一个党员会都召集不成。为此,镇党委多次调整“两委”班子,之后又采取选派干部到村挂职、派驻工作队驻村帮扶等措施,结果矛盾不断升级,仅一个月内群众就9次围堵镇政府,全村30多名党员联名上访到县委、市委,引起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
诸如这类根深蒂固的农村矛盾,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解决很难凑效。于是镇党委选派得力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全面了解村支部书记最合适人选,经过半个多月拉网式摸底排查,综合多数村民的意见后,把目标锁定在曹光雷身上,这个“人选”具有大专学历,早年下海经商,现任邯郸市一家建筑公司经理,因企业在外地业务忙,本人无意回村任职。镇党委和村党员代表一起反复找他谈心、做工作,就这样曹光雷担任了楼东村支部书记。
曹光雷说“我当支书,不图名,不想利,只想为乡亲办点实事”,他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群众代表会,一起分析村情民意,查明矛盾根源,研究解决办法,他先后与村“两委”离任干部、在外工作或经商的知名人士、家族长、上访户等上门谈心,多方征求对村支部与全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谈话,全村群众的思想空前统一,一些历史遗留、家族派性等方面形成的隔阂逐渐得以化解。
曹光雷不拿公章,不摸财务,不占宅基,村经费紧张自己掏腰包贴补。他自己带头捐资,动员在外知名人士捐助,筹资15万元,对村主要街道2100米路面进行了硬化,安装路灯80盏。积极争取省市投资10万元的农村标准卫生室落户该村,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新民居建设方面,他个人先期投入12万元,对新村址1200米街道实施硬化,目前已建成新民居21套。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一期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东北星肉联厂。该厂集收购、屠宰、加工、冷藏等为一体,成为楼东村的立村产业。
为解决村集体没有钱的问题,他多方考察招商,自己出资开办了楼东村博思登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村委占有股份,村民按一定比例分红。公司所赢利润,除去村民分红,大部分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他还投资建成了49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村级办公大楼,建成了村民健身广场2600平方米,安装了4架中华灯。该村连续三年荣获县文明村、信访工作先进村、项目建设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转变干部作风是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
基层干部虽然职位不高、权利不大,却是老百姓最直接的依靠,也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所以对基层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首要是转变干部的作风,使之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牙里镇的王改凤,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1985年从外地远嫁到魏县,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后安排到乡镇工作,2005年因病不幸去世。因丈夫后事料理及抚恤金等问题,她多次去丈夫生前所在的单位询问,而始终没有结果,当时为了给丈夫治病,欠下不少外债,家境异常困难和无助。而每一次去讨要丈夫的抚恤金都令她伤心欲绝、痛苦不堪。从此,王改凤携子带女,多次到县赴市甚至进省,走上了上访路。后来虽经各级部门的协调得以解决,但让她对基层干部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不仅自己有事没事就上访告状,还主动帮助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上访,几年来竟成了一位全县有名的上访户。
经过多次接触和推心置腹的谈话,感觉王改凤是一个性格倔强、非常要强的人,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往往为了一件小事或一句不恰当的话,她就认为村干部欺负她孤儿寡母,邻居在歧视她势单力薄,常常是本能地奋起反击。2009年,王改凤的大哥因屋后几棵树与邻居发生纠纷,于是她感到自己又被欺负了,立刻就要带领大哥一起上访。镇干部及时赶到现场,上门做她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其两家的纠纷进行了合理的解决,王改凤对此比较满意,感觉自己的意见受到了政府尊重。
在以后的日子里,两名镇党委委员成为王改凤的固定联系人,经常去家里、田间地头聊天拉家常,耐心地思想开导,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王改凤带领街坊邻居到镇里办事,都会得到热情礼貌接待,她从此找到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逐步改变了她对干部的看法,加深了对党组织的认识,2010年王改凤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1年5月,王改凤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时被镇党委、政府聘为人民调解员,加入党组织的王改凤,思想和行动更积极,特别是对以前那些曾经结伴上访的“访友”,她主动上门现身说法,劝告他们一定要相信党委政府。去年王改凤的儿子结婚了,送走亲友后,她就建议儿子、儿媳在新房内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要求他们永远相信党、永远跟党走。
创新工作机制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
坚持群众路线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还需要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做保障。一是乡镇机关成立群众“说事室”。领导干部开门办公,有事到乡里说,真诚面对群众。拆掉‘隔心墙’,为民排忧解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二是干部联系群众责任制。主要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把工作重心移到农村一线,乡镇干部上午在乡考勤,下午由支书对乡干部考勤,同时记录乡干部进村工作情况,促使干部真正到群众中去。三是实行领导干部首问负责制。凡是群众到乡镇机关来办事,第一个被询问的人就是责任人,一要热情接待,解答群众问题,二是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尽快妥善办理,若手续不完备,一次性讲清楚所需材料,避免群众跑冤枉路;三是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必须陪同群众找到相关办事人员交接,确保群众办事顺利,快捷高效,让群众满意。四是建立了群众热线“一线通”。把乡镇班子成员、乡镇直部门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制作成喷绘图版,悬挂到每一个村子的公共场所,随时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和质询,凡敷衍塞责或怠慢群众的,一经举报和发现严肃处理,造成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方便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增进了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2010年10月26日傍晚,天气已经寒冷且下着雨,前大堡村一名80岁老太太投入田地里的细管深井,村民发现后电话就直接打给了镇里,我立刻带领机关干部、派出所干警快速赶到出事地点,同时请求县消防官兵帮助营救,但由于井管狭窄,营救人员需要倒立着下去,而且老人的位置在井下约30米处,一般体型的人都无法下去,老太太的儿子和孙子不敢下井,挖掘机挖到几米深就无能为力了,最后消防中队一名身材瘦小的战士下去了,他在地下30米深的井管中倒立一个多小时才将老人升井。看到镇、村干部胜似亲人的救援行动,看到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现场的群众深受感动,一位妇女脱口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2011年秋天,镇干部接到群众电话反映,说西吕村李慧启以618分的成绩被郑州大学录取,因交不起书费、学费和生活费无法入学,问政府管不管。原来李慧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到邻村一户农家,从此母子一直没有任何来往和接触,他是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进行帮扶,一是责成村干部去通告孩子的亲生母亲,并做好她丈夫的思想工作,力所能及地给孩子一些接济,哪怕给孩子买一双鞋子,以尽一个母亲责任,弥合多年生疏的母子情分;二是召开镇、村干部大会,通报这位同学求学的艰难、考上大学的不易和目前面临的困难,领导干部带头捐款,当场大家慷慨解囊捐款9000多元;三是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开展救助活动,最后募捐到两万多元,基本保证了李慧启同学能够完成学业,这一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映,老百姓对政府的这一做法赞口不绝。
“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党的基层干部应该具有并超越一个封建官员这种为民情怀,应该更多体恤百姓疾苦,更积极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坚定不移地坚持好群众路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6/749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