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践行群众路线回答“我是谁?”问题
2013年12月06日 09:30
践行群众路线,须认真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这个“我”是指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界定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换言之,群众路线需要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给出明确答案。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回答好“我是谁”尤为关键,决定着“我”究竟为了谁和应该依靠谁。
从认知层面看,我们对“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认识深刻、表述到位,实践中愈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不少党员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对“我是谁”认识不足或角色错位,知行不一,在实践中迷失自我,导致“为了谁”和“依靠谁”的答案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或存在打折扣的现象,明显背离党的群众路线。
“我是谁”属于多重选择题,其答案至少有三:
一是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力量的源泉,“我”只有善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群众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先生。1942年5月,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后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中发展了这一观点:“主观主义者不懂得,只有善于做群众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
要求“我”做人民群众的学生,是我党一以贯之的群众工作思路,其内涵丰富且与时俱进。2011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对“我”的学习目标作了准确定位。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则为“我”该如何做学生及其必要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强调“甘当小学生”,需要“我”以赤子之心回归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状态,清空一切妄自尊大的私心杂念,摒弃一切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实意向群众取得真经,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与工作水平。
实际上,摆正自身位置,虚心做好学生,重在解决“我”如何“从群众中来”,系“我”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二是考生。“我”作为考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晒出好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拥护。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领导集体从西柏坡进京,正是以赶考者心态开创建国大业。如今,重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为考量标准,并积极主张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表明“我”并未忘却考生身份,仍然保持考生本色,就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民群众是理所当然的考官,“我”则不必拘泥于考试形式,不回避人民群众“拷问”,不拒绝人民群众监督,努力当好考生和考出优异成绩。尊人民群众为考官,恰恰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需要“我”真正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勇于将为人民群众所做的一切依法公之于众,热忱欢迎人民群众监督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各项工作,推进事业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我”的诸多努力将会事与愿违。
譬如,“我”中有些人口口声声改善民生,开口闭口为人民服务,其言其行却未尊重民意甚至伤人感情。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是,“通常有了官意才有民意。街道两旁植树以绿化市容,是官意;人民喜欢,则成民意;万一人民‘几不可耐’,就不是民意了。”(董桥:《这一代的事·王韬的心情》)不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无视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既违背政策脱离群众,又损害党的信誉,“我”注定会考砸。如此应考者,邓小平同志曾严肃批评其为“不正确的努力”,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1950年6月6日《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这与他们误把自己当考官而非考生、动辄以“当官做老爷”的做派刮“四风”不无关系。
《管子》曰:“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事实证明,“我”以考生身份投入为人民服务实践,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支持率的考评,有效凸显了群众监督作为防腐剂和反“四风”利器的功能,既是防止“不正确的努力”和“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的好办法,又是“到群众中去”的工作需要。
三是医生。“从群众中来”最有效办法之一,是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时的“我”须俯首甘当学生乃至小学生;“到群众中去”,则需要“我”学以致用,“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此刻“我”的角色又为社会医生,以“为民务实清廉”之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弘扬社会正气,凝聚发展正能量。
做好学生不易,做好医生犹难。医为仁道,古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之训。以医者喻“我”,既表明“我”身肩悬壶济世、挽回造化之重任,又对“我”的素质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
因此,“我”不仅为医生,还应该做良医。这要求“我” 善于带着感情与思考,发现关乎人民群众冷暖痛痒的问题包括“我”的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位领导干部被单位上同事之问深深“刺”了一下。同事问:“你下厨房吗?”领导答:“很少。”又问:“你上街买菜吗?”再答:“没去过。”三问:“你不下厨房,不买菜,你懂得生活吗?你不懂生活怎么懂得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同事问得让人如坐针毡,“刺”出了这位领导干部的、反躬自问、自我反思: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中许多人还缺乏非常深刻的了解与思考,以致于在诸多问题面前还想不出好办法。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和发现发现问题,如群众在哪里,如何了解群众需求,群众需求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确能启发“我”如何做好医生:首先,医人先医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医生的“我”应该自我治病,遵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扫除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痼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相关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其次,治病救人。坚定决心,有错必改,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痛痒,尽心尽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自觉把行使权力的过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最后,防止两种倾向。既不以先生自居,不肯做春风化雨、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动辄以空洞的说教、狗屎不如的“党八股”教训人民群众,又不把“我”当作厨师,一味迎合群众口味、负面情绪,不讲原则,缺乏大局意识,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对立起来,结果把自己沦为群众的尾巴,从命令主义偏向了尾巴主义。在重大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下的今天,在汇聚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过程中,“我”必须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所以,“我”从学生、考生到医生,本质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只有首先明确“我是谁”,那么,“依靠谁”、“为了谁”之问便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6/7495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