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有关“被吃空饷”起诉单位之思考
2013年12月06日 09:31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男子上班无事可做告单位称自己“被吃空饷”
只拿钱,不用干活,却也不见得让人心安。杭州上城区法院最近判了一起离奇的案件:杭州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李某称他“被吃空饷”,要求单位给他安排工作。
李某,1960年出生,今年7月,他向上城区法院起诉自己所在的单位。
李某在起诉书中称:他原本应该从事的是单位系统开发、维护、培训、交流等具体工作,但调入后不久,单位就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内容,导致他长期处于和单位日常工作脱离状态,在编上班却无事可做,他“被吃空饷”了。
一年前,单位向他发送聘用合同时,给出了前一年度“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意见。李某请求单位重新考核,此后他被告知,经过复核,他的考核已经被改为“基本合格”。
之后,李某和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李某表示,在和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后,仍处于无工作状态,他多次以面谈、书面等形式要求安排工作,但单位置之不理。这促使他产生了疑虑,认为单位故意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这样就能把他考核为不合格或基本合格,以便解聘。
李某在庭上表示,单位为除他之外的员工都配置单位信息门户及登陆用户账号、密码及相应软件操作权限、文印室门禁卡,他却没有。
因此,李某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和制度,剥夺他的劳动权利,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长期浪费。所以,他要求法院判处单位立即履行聘用合同,给他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具体工作,并且给他员工的平等工作条件。
李某所在单位派出的辩护人坚称,单位给李某派了工作,平时的工作布置,都是通过口头或会议布置给他的;应李某的要求,在2008年和2013年曾两次书面下达了工作布置。而李某老是推诿,不愿意接受派给的工作。
对2013年的工作布置,李某和单位的说法也不一样。李某说,这次工作布置是因为他提起了人事仲裁,工作内容也不是他工作职责,而是调研任务,也没给他提供便利条件,纯粹是为了应付仲裁。单位则认为,李某根本就是在推诿责任。
据了解,法院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李某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已向杭州中院提起上诉。
记者手记:员工“被吃空饷”,单位坚称没有,这桩奇案的背后,应是单位人事管理中的漏洞。虽然案件还未最终一锤定音,但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单位对员工的管理,究竟该如何更透明公开,让员工能安心工作,快乐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在猜疑“办公室政治”。
“被吃空饷”的背后有何隐情?
“吃空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但“被吃空饷”笔者还是头一次听说,最开始看到此新闻时,笔者觉得“吃空饷”有什么不好呢,有钱拿还不用上班,这种单位支持白吃白拿,何乐而不为呢?怎么还要将单位告上法庭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心没好报”!好多人做梦都梦不到呢?然而事实不是如此,李某称“被吃空饷”是单位故意所为,单位在未安排具体工作内容情况下,称其违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和制度,剥夺原告劳动权利的违法行为,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长期浪费。通过这样无中生有考核不合格的手段将其解聘。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笔者认为,此单位太不应该了,不管李某犯了何种错误,令其改正便是。然而采用这种手段将其解聘,实在不应该是一个政府部门所为。
一个单位部门应该采用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错必罚,有功必奖,一切按照纪律、政策及法律法规办事,而不是直接将其“打入冷宫”,任其“自生自灭”,最后采用“阴险的招式”将其踢走。 现如今,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能职责,就冲着李某这份想工作、积极工作的态度,就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希望,不管李某所犯何错误,还请有关部门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公平公正解决此事,而不是要闹得直接对簿公堂。
因“被吃空饷”起诉单位尴尬了谁
在职员工“无事可做”等待退休现象并非凤毛麟角,从某种程度来讲,至上而下都普遍存在,越是在基层这种现象越为明显。在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尴尬”,一边是缺编缺人手没人干活,另一边是不干活白拿着钱,“冰火两重天”的情形显而易见。然而老李却对这种“隐形福利”不屑一顾,因不甘心“被吃空饷”,一纸诉状将单位告到了法庭。这还不足以让偷奸取巧的吃空饷“蛀虫”尴尬吗?
“吃空饷”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损失,也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浪费。“吃空饷”现象是制度的缺失、权力的失衡以及一些以“混”谋求暂时职位安稳之人所共同造成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吃空饷”趋之若鹜。人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需求,都应享受到基本的劳动幸福感,尤其临退人员们更需要心灵的安慰。这种现象暴露出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诸多问题。人空着而单位工作却能正常开展,这本身就说明单位机构臃肿,存在人浮于事现象,造成财政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工作安排如此随意,显然是单位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健全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
“吃空饷”者让人恨,“被吃空饷”者让人怜。要想力挽狂澜改变现状,还需对编制的漏洞问题对症下药,把想干事、有能力干事的人吸收进来,加强财政和人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淡化内部管理的色彩。同时,对于“吃空饷”,空占其位的人,应该加大对单位与个人合谋骗取“空饷”的惩处力度,不仅要让有关当事人“吃不了兜着走”,更要让那些为个人和单位“吃空饷”提供便利的官员受到法律严惩。筑好吃空饷的防护墙,让想“吃空饷”的“蛀虫”无孔可钻。同时也不要浇灭员工积极向上的奋斗热情,让有事业心的好同志得以更好地立足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
从老李“被吃空饷”看事业单位改革之迫
见过太多“吃空饷”的,这“被吃空饷”还是头回听说。在外人看来,老李放着清福不享,居然和单位打起官司要求干活,匪夷所思。经过审理,杭州上城区法院驳回了老李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安排工作属于单位内部事宜,法院无权干涉单位用人自主权”。至此,这起荒诞的“被吃空饷”官司似乎要暂告一段落,不过我们却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冷笑话。
2005年,中编办专门组织各地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者。巧合的是,老李就是在同一年调入现工作单位,至今长达8年时间和单位日常工作脱离状态,除了年终考核奖比同事少之外,基本工资一分不差。对于老李的“被吃空饷”,上级部门究竟知不知道?如果不是当事人主动打官司,这种现象恐怕会一直相安无事持续下去。没有关系的尚可享受被吃空饷的“待遇”,难以想象又有多少手眼通天者,凭借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关联,乐颠颠地过着白拿工资不干活的逍遥日子。
眼下,机关事业单位俨然成为“吃空饷”重灾区。此前有媒体报道,为陪孩子在大城市读书,内蒙古某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去上班,工资照拿。更有甚者,山东济宁任城区种子公司多数干部从2007年就不再上班,集体吃空饷长达6年,职工拿着财政工资,却一门心思在家搞副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事业单位没有和公务员一样实行“逢进必考”,一些人便可以走后门托关系,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同时,编制管理的不透明,也使得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随意招录人员,甚至巧立名目,因人定岗,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此外,缺乏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也难辞其咎。这起事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有力例证。一年前,单位曾给老李开具了前一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意见。经老李申请人事争议仲裁后,他的考核又被改为“基本合格”。严肃的人事考核,竟然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同儿戏。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混乱虚置,可见一斑。
无论是吃空饷,还是被吃空饷,都严重损害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形象,增加了财政负担,引发分配不公,滋生腐败行为。必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尽快消除滋生空饷的土壤。其一,严格按照部门职能和工作需求,按需设岗,因岗定编,编制和人员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言,“一个服务型政府,有义务让公众知道是‘谁’在这个岗位上为其服务。”其二,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在“入口关”,逢进必考,公平公正,避免冗岗虚职;在“出口关”,认真实行绩效考核,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真正激活淘汰机制,增强危机意识。其三,加快转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自收自支企业,通过企业化管理彻底解决拿公家钱种自家田的现象。
【启示与思考】
人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需求,都应享受到基本的劳动幸福感,尤其临退人员们更需要心灵的安慰。“被吃空饷”,使其游离于群体之外,既是浪费国家财政,也是对职工基本工作权的剥夺。让一个人做不喜欢不能做的工作,不仅难以做好,对本人也是一种心灵折磨。何况,单位给老李两次安排的工作都非其擅长,已经违背了“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基本用人要求。而随意安排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管理条例》中“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之规定也显然龃龉。不管不顾,嘴一张,就用调岗或者“搁置”打发,让老李“吃好果子”,这显然是主观故意,既有挟私报复之恶意,更是一种职场冷暴力。
“被吃空饷”暴露出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者,人空着而单位工作却能正常开展,这本身就说明单位机构臃肿,存在人浮于事现象,造成财政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了事业单位的现状。这次中央对事业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革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二者,工作安排如此随意,显然是单位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健全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事业单位当然有人事安排自主权,但自主权并非没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看是否科学合理和善待职工。让信息开发者去搞调研,连考评“合格不合格”都能一人说了算,这哪里有一丝科学与善待?
“被吃空饷”这种漠视职工权益现象,是事业单位内部用工制度缺乏法律规范的后遗症。没有规制可循,权力就有了张狂发挥的天地。而对权力越是退让,容忍“被吃空饷”这种漠视职工权益的现象,就越助长其戾气,导致家长制作风日盛,让“家长”们有了恣意使用下三滥阴招的资本。在这点上,老李已不仅仅是在维护自身权益,更是为“老李”们讨回公道,其行为值得点赞。
杭州这起员工状告自己吃空饷事件,除了反映出事业单位内部用工制度缺乏法律的规范外,其另一启示其实是:虽然治理吃空饷是系统性的工程,治理不可一日速成,但完全可以先从编制本身的公开入手。一个简单的反问是,倘若事业单位的编制数、岗位职责与薪酬发放都是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那么无论是简单外包还是吃空饷都会变得不那么容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6/7495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