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取消省级“三好学生”评比值得期待

2013年12月06日 13:1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浙江不再评选中小学省级“三好学生”多地将跟进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公布,今后浙江将不再评选中小学的省级“三好学生”;基础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

近年来,各地对评选“三好学生”的争议时有出现,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争鸣阶段,有人说浙江省真正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浙江教育厅取消省级“三好学生”的评选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陈峰。

陈峰:“只评应届高中学校的毕业生,每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大概有50多万,但是我们评上省级三好学生的数量只有400多人,比例很小。所以说它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三好学生我们要求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地方上推荐的时候推荐上来的人可能大部分还是成绩比较好的人,这样实际上三好学生就变成学习好的人,不利于我们的多元化评价,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发展。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觉得,对学生的评价可能最确切、最真实、最科学、最客观的就是地方和学校。省里对下面推荐上来的学生也没有深入的具体的了解。至于地方上和学校里是否保留或者是否以其他的方式来评选优秀学生要自己定。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好,我们今后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也好一个方向就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加关注他的平时,更关注他的综合素质的表现。包括我们现在高中从09年开始就已经有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我们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向,就是要把你高中时候,在高中阶段的平时表现能够跟高考录取挂起钩来,这样的话就是引导我们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表现,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也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加多样化的评价,而不仅是三好学生或者是学习成绩一个标准。”

今年9月份,五部委公布了具体的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学科竞赛、体育加分、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称号等原有的高考加分项目都有一定的“瘦身”。

取消“省级三好学生”的加分优惠——其中,多地已经确定取消——浙江、河北、云南等省份2014年明确加入的行列。

 

浙江取消中小学省级“三好学生”评选你怎么看?

浙江省教育厅26日公布,浙江将不再评选中小学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近年,不少社会人士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希望不再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让“三好学生”退出“江湖”,你支持吗?

@宜春学院学生街:支持取消。不该用社会化标准去格式化、标准化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对小学生兴趣的养成、基本人格的培养,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以及与学校的互动。

@王龙:不支持。只要真正体现综合素质,不单以成绩为唯一指标来评选“三好学生”,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执拗的云朵儿:三好学生,虽说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但老师们在选择时往往侧重成绩。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均衡。

@刘和说:确实应该如此,孩子的世界不应该充满功利。理想的中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应还孩子以自由,给孩子更多选择。

教育解说: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好在哪里?

这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地区,此前已有部分省市取消了“三好学生”高考加分。有舆论对此感到不解,认为可以取消“三好学生”高考加分,为何要一刀切取消评选呢?难道不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

笔者赞成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做法。事实上,近年来一直有教育人士呼吁取消评选,以淡化对学生的行政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由教育部门组织的 “三好学生”评选,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而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前不久公布的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管评办分离,让政府从学校办学、教育评价中退出来,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按照纲要和决定的改革精神,今后不仅由行政部门主导的“三好”评选要退出,其他由行政部门主导的评选也将逐渐淡出,对教育的评价要由行政评价转为专业评价。

“三好”评选遭遇质疑,与行政主导之下潜规则暗流涌动不无关系。“三好”本来只是荣誉,但近年来却和升学、就业等利益挂钩,在一些地方,“三好”没有评给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却评给一些“有关系”的学生,以便其在中高考中获得加分。取消“三好”加分或降低加分分值,就是针对“三好”加分背后的腐败现象。

另外,在实际评选中,“三好”评选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三好”异化为“一好”,即分数好,并不考察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即便考察,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有的甚至为权势运作提供空间。二是评“三好”把学生纳入一个体系评出高下,这不利于激励学生,倒让一些学生在评选中感到挫败。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数学好是人才,音乐好、美术好、体育好也是人才,把所有学生纳入一个体系采取单一的标准评出高下,会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当然,单纯取消“三好”而不进行整体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近年来,已有个别中小学取消了“三好”评选,代之以“阳光少年”之类的评选,但大家发现,评选换汤不换药,最后又回到“三好”评选操作模式,原因在于中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未变,所有学生还是根据考试分数排序进行录取。说到底,“三好”评选只是教育的一枝一叶,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剪去一枝一叶,问题依旧。

浙江取消省级 “三好学生”评选,背景是三中全会公报决定,这一决定不仅要求教育管评办分离,还要求高考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如果能落实改革,中小学将获得自主办学的空间,学生也将从应试教育等级化管理中解放出来,由过去的单一发展转变为个性发展。

【启示与思考】

尽管“三好生”有榜样激励作用,而能评上“三好生”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不仅让评上的孩子容易产生优越感,而且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三好学生”赋予了加分、保送、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录等待遇,“三好生”竟成为决定学业前途的重要依据。而评选标准科学性不强,评选机制粗放,监督机制滞后,导致本应广泛征求师生、家长意见并接受社会监督的“三好生”评选,异变为权力监督的盲区。在某些地方,“三好生”几乎成了官员、富商、教职工这些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本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好生”评选政策,俨然演变为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

评选“三好生”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重视学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误认知,影响其全面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腐败”思想异化的“三好生”评选现状,必将潜移默化地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变了味的“三好生”评选,停掉何妨?

国家好多年前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综合素质评价,禁止给学生排名排序,正在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发育、成长都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

停止“三好学生”评选,给学生评价注入科学内涵,采用多元化标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避免学生评价出现偏倚,应该是学生评价努力的方向。不仅浙江省要做取消三好生评选的鲇鱼,教育部与其他地方教育部门对此也应予以重视,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三好生评选标准进行全面清理、综合考量,制定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6/7495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