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伯母杀婴案:“伯母”何以变成恶魔?

2013年12月09日 09:10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上海松江杀婴案告破伯母杀害4个月小侄子泄愤

发生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杀婴案告破,凶手是死者的伯母,那个常与他玩耍逗笑的亲人。为什么成人世界的矛盾与伤痛,却要转嫁给脆弱无助的孩子,孩子总是成为家庭纠纷的牺牲品?如何保证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建立何种可行途径,为一些社会负面情绪增加“出口”?

嫌犯交代

结婚礼金不均耿耿于怀 老人重男轻女加剧矛盾

11月24日10时30分左右,上海警方接到报警电话称:4个月大的婴儿在家中“失踪”了,而整个过程只有“一转眼的工夫”。27日,真相水落石出。失踪婴儿的伯母雷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经审讯,雷某交代了犯罪事实:因为家庭纠纷,心理失衡,于24日9时许将侄子杀害并藏匿在洗衣机中。

究竟是什么深仇大恨导致了雷某心理失衡,直至要对只有4个月大的婴儿动手?发生这起惨剧的家庭为安徽籍赴上海务工的马姓人家,全家除老两口外,两个儿子已分别结婚,大儿子育有一女,遇害的男性婴儿是小儿子的媳妇今年7月生的。一家八口就租住在事发地的两套相邻的房子里。

据周围邻居介绍,雷某和马家大儿子结婚时,老人给了4万元礼金;而二儿子结婚时,老人拿出了10万元。对此,雷某一直耿耿于怀。此外,雷某生下女孩,二儿子则让老人抱上了孙子。老两口对孙子疼爱有加,给孩子取名为“庆佑”,顾名思义,就是庆祝他的降临、希望得到护佑。据一位亲戚介绍,马家平时依靠卖早点过活,收入并不高,但两位老人总想着供给孩子最好的吃和穿。这样,更加剧了家庭矛盾。

案件盘点

家庭冲突激化以致“自家人”频害孩子

这一事件引起了网民极大关注,案情公布24小时内,相关微博的评论就超过了5万条。不少网民将这一事件与此前的一些因家庭纠纷导致儿童伤亡的恶性事件联系起来:这些事件中凶手都是“自家人”,受害者都是孩子。

今年9月初,震惊全国的山西汾西“8·24”伤害儿童案告破,受害男童斌斌的伯母张会英系该案犯罪嫌疑人。

同样是家庭冲突,浙江嘉兴海宁30岁男子高某今年9月对自己一双亲生儿女下了毒手,造成2岁儿子死亡。

 

原因解析

自我修复调适能力不足  成人用害孩子宣泄仇恨

一幕幕血腥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家住上海浦东三林镇的家长李群说,孩子是最需要保护的家庭成员,动辄把孩子变成家庭矛盾的牺牲品,只能说明成年人的软弱和变态,既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蛮横霸道。

复旦大学心理系副主任吴国宏认为,从近两年发生的数起因家庭纠纷伤害孩子的事件看,加害方的仇恨极少针对孩子,而是将其视作“炸弹”,通过伤害对方最珍视、寄予最多希望的人,来达到泄愤或报复的目的。

“成年人的问题需要成年人自己解决,而不是将孩子作为发泄工具和出气筒。”吴国宏坦言,发生如此家庭悲剧既有个别家庭成员性格、心理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社会问题的积累和作用,人们自我修复、自我调适的能力普遍没有跟上时代要求。全社会应共同探索可行途径,为一些社会负面情绪增加“出口”。

专家呼吁

关注外来务工者心理  干预疏导“高危”家庭

记者从研究者和社区工作者处了解到,一些由年轻进城务工人员组建的家庭,往往更容易出现家庭冲突或纠纷,又因为时常忽视对孩子的监护,增加了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可能。

上海市静安区培德居委会负责人张瑛说,一些来沪务工者迫于生计,挣钱养家非常辛苦,照顾子女总是力不能及。“不少孩子处于‘散养’状态,一些沿街店面又常是内外敞开营业,都给孩子安全造成很大隐患。此外,客观上说,有些年轻父母缺乏对家庭成员相处之道的了解,解决矛盾的能力也不足。个别家长甚至还存在把孩子视作‘私有财产’或‘附属物品’的思想。”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章友德等专家呼吁,必须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其家庭纠纷的介入和疏导机制。“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平等而珍贵的生命。”避免让孩子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除了传统家庭价值观教育外,更需要社区给予实质的支撑,比如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尽早发现并对一些“高危”家庭进行干预,确保孩子的安全。

亲伯母何以变成杀婴分尸的恶魔?

这起惨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数月前的山西挖眼案,凶手同是伯母,受害者同是孩子,同是因为家庭纠纷,同样是极其残忍的手段……当孩子成为泄愤的工具,人伦悲剧就不断发生。当亲人瞬间变仇人,孩子失去生命,伯母受到法律严惩,、一个家族从此走向无法逆转的悲剧,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不安,所有的不解都让人忍不住追问:到底为什么?

孩子无疑是最可怜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容不得人们慢下脚步休养身体,涵养心灵,纷繁复杂、无法遏制的欲望都让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人性之恶蠢蠢欲动。就在家人近在咫尺的忙碌中,纯洁的孩子被自己的亲人扼杀在睡梦里。不知道在伯母下手之际,他纯真的脸庞可曾引起凶手的恻隐之心,而孩子失踪后的全城搜寻,是否让她后怕和痛悔呢?

 

然而,这个伯母的人生何尝不是一个悲剧?据悉,这家人家由安徽来沪租住在此,同时开了一家早餐店。由于孩子是男孩,所以两位老人对他格外疼爱,这户人家平时依靠卖早饭过活,收入并不高,但总想着供给孩子最好的吃穿。两千多年以来的女尊男卑等封建思想,依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决定其行为方式。孩子伯母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明晰,但四个大人忙碌在一间狭小的商铺内,朝夕相处也难免磕磕绊绊,逼仄的空间、生活的压力、女性特有的敏感负面情绪加之家族的利益和矛盾也更易使人积聚的不满和怨尤,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触发,无辜的孩子就无可避免地成为报复的对象。而最残忍也最愚蠢的方式也暴露了其偏狭、无知而极端的个性。

近年来逐步走高的针对孩子的家庭犯罪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多由于家庭矛盾、情感纠纷等引发。“伯母”是某类人群的缩影。因为缺乏普及教育和家庭关注,造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很难得到优势资源和工作机会,生活困难,生存压力过大,社会交往圈子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来到城市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极易成为游走在城市与乡村、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边缘人。不仅影响其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质,也影响其对事物的辨析力、判断力,在受到情感困扰、家庭纠纷时也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感,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要么一味忍让,要么以恶制恶,要么就把所有的不满和愤怒对准更为弱势的、毫无抵抗力的孩子身上,致使温暖的亲情蜕变为恐怖的案情。

减少家庭犯罪,社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回应。要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同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工作、生活中的劣势地位,并且及时提供情感疏导、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能力、生活品质和情感理性,才能有效降低不断增高的家庭犯罪率,莫再让下一个“伯母”不知不觉变成杀人恶魔,而又一个孩子却成为亲情蜕变下的牺牲品。

伯母杀婴案显家庭纠纷干预机制缺失

婴儿被杀害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纠纷导致,我们不管家庭纠纷是怎样的内容,但是,再纠纷也不应该把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也不能杀害婴儿。但这只是我们善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人在气头上,做出格的事,似乎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因为家庭纠纷,导致愤怒,导致失去理智的畸形举动,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惊醒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各自需求日益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不可避免的产生纠纷;再加上一些影视网络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公民发生偏激行为的几率,不客气的说,增大了,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更是如此。这并是亲情关系的倒退,而是社会发展中,保护制约亲情关系的机制落伍造成的。

我们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仅带来物质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思想情感的变化,但是原来的传统的亲情道德文化制约机制已经逐渐失灵,旧的失灵,新的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问题。这是伯母杀婴的深层原因。

当然,新的亲情道德约束机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时候,就需要的社会进行调节。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家庭纠纷干预机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可能更容易疏导家庭纠纷。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的公民也有基本的法制意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家庭纠纷干预机制对避免家庭纠纷导致的家庭暴力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家庭纠纷干预机制应该由社区以及心理疏导专业人员组成,当然,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应该对这个工作进行研究,设计出一些方法,制定出一些规范,通过主动干预避免家庭纠纷导致的暴力事件发生,逐渐引导新的亲情道德约束文化机制的形成。

 

【启示与思考】

幼小的生命惨遭亲人杀害,这起悲剧的背后有不少让人深思的地方。雷某的犯罪起因是家庭纠纷导致其心理失衡,所以,该案值得检讨的还应包括被害男婴的家人。

重男轻女思想,在封建社会就早已根深蒂固,直到今天虽有所改观,但在不少人的心里还是无法去除。雷某生的是女孩,在其大家庭眼里多少受到了“另眼看待”,延伸到长辈区别对待自己的女儿身上,导致其心里一直不平,加上之前的结婚礼金等一些家庭琐事,只能让心胸并不宽阔的雷某内心不断积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谅解雷某残忍杀害婴儿的恶行。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由于家庭内部纠纷、矛盾导致悲剧的社会隐患。家庭内部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雷某属于心理不正常的人,极度失衡无法自控后就容易走上极端。那么家庭内部矛盾如何去调和,是个大难题。比如,居委会调解、左邻右舍的劝解只是一种外部的干预机制,这种干预机制的前提在于家庭矛盾的爆发以及居委会的主动干预。这种外部干预的调解难度不小,但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假如,社区、居委会能够多一些心理聊天场所、义务心理咨询室,或许就会能多挽救一些心理处于极度失衡边缘的“心理患者”。

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的主要途径当然得靠内部解决。做长辈的应该以身作则,对一些问题的苗头应该早发现早解决。只是不少人却可能会自己深陷其中,就更容易导致问题复杂化。作为年轻人,思想观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为家庭排忧解难,才能让家庭和谐稳定。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就是个小社会。一个和谐、成长的家庭靠团结,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更加靠团结。社会上的一些陋习、不良思想的改变靠社会的每一份子,也靠每一个家庭。比如,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残余思想,既是社会陋习,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病”,要转变得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痛定思痛,这样一条无辜小生命的消逝让我们对当前人们的道德滑坡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如何面对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焦灼心态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自己要做到心态平和,不能为名利所困,不能被欲望遮住望眼,更不能鬼迷心窍。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道德宣传教育,树立道德典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民生实事,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生活工作环境,让“杀婴案”彻底远离我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9/7497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