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在问题倒逼中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2月18日 09:17

 

“提要”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倒逼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核心倒逼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目标倒逼我们必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改革要求倒逼我们必须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瓶颈倒逼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彰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无穷后劲与强大动力。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35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所强调的:“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倒逼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全方位腾飞,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话语权,但毋庸讳言的是,一方面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诸多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和矛盾并不能阻止改革的步伐,而是会倒逼出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更加强大的改革信念、更加有力的改革行动、更加丰硕的改革成果。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已不再是单打一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融入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这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倒逼出来的。

发展的现实警醒我们,持续不断的、保持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建设相伴而生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如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采、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尼指数逼近国际警戒线、人民普遍感到 “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用于国内维稳的开支不断扩大、民间大量财富流失国外等等一系列的社会民生和自然生态等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而生,这就势必倒逼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出在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核心倒逼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市场一直是改革生发和生长的主战场。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体与政体,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所生成的不足和缺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说明,只有市场是不够的,还要有与市场相适宜的政府;政府边界的合理划分和政府作用的正向发挥才能保证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通过市场经济增强发展活力,从而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现代服务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

 

改革目标倒逼我们必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倒逼”是一个经济领域现象,却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倒逼到了制度层面,已经倒逼到了国家的治理体系。只有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才能确保经济改革的果实,才能尽可能地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社会层面出现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等等科学论断,有理有据地说明:只有让全体人民公平受益,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改革要求倒逼我们必须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谋求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不断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要义所在。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多元化格局雏形初显,民生改善取得实效,民生支出保障有力。连年增长的财政收入,不仅为加快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财力基础,而且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各方面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倒逼出我们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倒逼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步伐,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改革瓶颈倒逼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社会民生问题考量,倒逼我们必须拿出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决心,以树立社会公正意识和社会信用为先导,从社会层面审视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土地问题和生态问题同样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科学论断足以说明,改革已经走到了不重视生态环境,不严格划定开采和使用资源界限,经济发展的列车随时都可能面临停滞或出轨的险境,如此严峻的现实倒逼出对自然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对制度的尊重。只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落到实处,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才能保证改革的全面深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8/750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