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碰瓷敏感症”别标签化了
2013年12月11日 13:52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老外遭讹真相还原真相:外籍男无证驾驶撞倒大妈
12月2日,北京街头车行道斑马线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关注并迅速传播。事件双方是一名骑摩托车的外籍男子和一位过马路的中年妇女。事后出现几种舆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中国大妈冤枉,她确实被老外撞了”,也有人把关注点集中在“老外用中文对倒地大妈爆粗口”上。
经新京报记者调查,该外籍男子驾驶无牌摩托车撞倒了中年妇女,双方随后发生纠纷,后妇女被送医检查,因伤情轻微,双方在交警调解下,最终外籍男子支付了精神损失费、医药费等共1800元赔偿金。
《今日话题》:“大妈讹外籍男”事件的反思盲点
中年妇女斑马线上被撞
此事发生在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交口处的斑马线上,有多人目击。
离事发地不到20米,一家成人用品店老板回忆,交通事故发生在前天10时30分许,“当时大妈拎着菜,正通过斑马线过马路”。
该老板称,这时,一辆黑色摩托车从左家庄东街往香河园路口方向驶来。在香河园路口右拐时,与马路对面走过来的大妈在斑马线上碰撞,大妈摔倒在地,塑料袋里的鸡翅、豆芽、面条都掉地上了。驾驶摩托车的是个老外,后座载着一名穿黑大衣的女子。
全程目击者王女士称,大妈被撞后仰面朝天地倒地。老外赶紧下车,第一时间去扶大妈,并一直努力想把大妈移到路边,但大妈并不愿意。
外国小伙朝妇女爆粗口
成人用品店老板称,被撞后,大妈躺在地上好几分钟,浑身发抖。
王女士称,老外一开始主动施救,态度挺好。“但大妈手脚都在抽搐,扶不起来”。
目击者李先生称,当老外跟大妈说“再不起来我就走了”时,大妈突然起身抱住老外大腿,同时撕扯老外的衣服,一直喊“撞人了、老外撞人了”。
成人用品店老板称,双方的争执声吸引了附近数十名路人围观。据李先生及另一名目击者提供的3段现场视频显示,数十名围观者议论纷纷,大妈趴在老外的摩托车上喊着“要报警”,现场还有围观者喊着“打他打他”。
“你傻×,我×你大爷……”其中一段视频显示,老外解下围巾后,朝着围观人群及大妈用中文大骂,中文不算流利,但很清晰。成人用品店老板称,老外曾在现场对大妈反复说“你骗人”,还说“你看我是外国人想讹我钱”。
李先生称,视频中老外骂人,是遭围观群众“打他打他”相威胁而气愤所致。目击者王女士证实,现场曾有围观者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了”。
至于网上流传的“外国小伙被急哭”的说法,多位目击者称,并未看到这一幕。
外籍男子系无证驾驶
据了解,这位外国小伙是意大利人,在英国长大,之前曾在北京经营餐馆,来北京已经6年。被撞的中年妇女姓李,50岁,辽宁省沈阳人,2008年到北京,照顾在京上班的女儿。
12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称,12月2日10时40分许,110报警平台接群众报警后,民警赶赴现场。经调查,女子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摩托车撞倒。
警方调查过程中,倒地女子称身体不适,民警拨打120,将女子送医。经检查,女子伤情轻微。
12月3日有目击者称,老外及其女友被交警带走,其摩托车被一辆金杯车拉走。
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初步查明,该外籍男子系无证驾驶,所驾摩托车无牌照,已于当日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对话】
被撞者李女士:“我绝对没讹钱”
新京报:你能说说当时什么情况吗?
李女士:当时我直行过绿灯,他转弯。我看他奔我来了,害怕就站住了,结果他撞了上来。我心脏不好,被撞后眼前发黑,晕了。我想交通肇事得保护现场,就让他别动我。结果他俩不干,死命拽我。
小伙子一直没说过“对不起”,我挺生气的,起码的道歉都没有。
新京报:小伙子为什么说你讹诈?他的衣服是怎么被撕破的?
李女士:当时到了路边,他俩说你没什么事我就走了。我不愿意,一看他们骑车要走,就过去拽他车,小伙子这时候就说我讹人。当时我情绪激动,可能就抓到了小伙子的衣服口袋。我绝对没有碰瓷。
我没说过要讹钱,就说要报警处理,报警算讹人吗?我做了一辈子生意,有退休金,怎么可能去碰瓷呢?后来交警同志调解,赔了我医药费,我至于讹他1800块钱吗?
新京报:这件事儿给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李女士:电视上说我“碰瓷”,还有人说我“臭不要脸”,把我气得当时心脏就不行了。
还有老家人打电话过来说我,你到北京就碰瓷去了?我气不过啊。我看了照片,没一张正面的,我一定要告他,个人的名誉不能随便侵犯。
拍摄者李先生:“我图片被曲解”
新京报:事发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先生(某通讯社签约摄影记者,图片拍摄者):我当时恰好开车路过,看到有个大妈躺在人行道上,边上有个老外一直在拉她,却死活扶不起来。当时老外想把她拉到路边,态度挺好,但她就躺在地上夸张的表演,感觉想讹钱,当时老外都蒙了。我把照片传到网上,是想鞭笞一下这种丑恶,传达一下正义。
新京报:你为什么觉得大妈在讹诈?
李先生:我开车去调了个头,过了好几分钟后回来,发现大妈还躺在地上,一直在喊“老外撞人啦,别让他跑”。她一开始躺在地上,当听老外说再不起来就走,马上就起身抱老外大腿,还撕扯老外的衣服。能跑能走能拉扯,明显是在演戏,就是想多讹点钱。当晚老外女朋友跟我说,大妈后来拿了1800块就走了,连老外电话都没留。
新京报:你怎么看整个事件?
李先生:事情发展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只是想鞭笞丑恶。我的图说是没有问题的,没想到被网友误读了,被网站转载时误解了。我确实没有看到大妈是否被撞,因此在写图片说明时,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只说“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要老外负责”。
调查
被撞妇女送医前未提赔偿要求
事发后,外国小伙为什么在目击者眼里由“态度很好”变成了视频中的“破口大骂”。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在被送医前,双方至少发生两次争执。
小伙女友王小姐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撞人后,他俩立刻停车上前扶妇女,但大妈躺在地上“装死”。目击者称,被撞倒之后,李女士“手在颤抖”,而外国小伙当时“态度还挺好”,第一时间试图扶大妈到路边,但被拒绝。后来,“他俩一左一右拖着大妈到了路边。”目击者称。
第二次冲突源于“老外说要走。”“到了路边,他们说我没事儿了,要走人,我着急了。”被撞者李女士称。目击者表示,大妈“半跪着拽住了他的衣服”,小伙女友情绪激动,质问大妈,“你还想干什么”?
此时,小伙骑上车准备发动,大妈一把扑在摩托车后座上,嚷嚷着“你们要跑是吧,我要报警”。现场视频显示,小伙解开围巾,开始用“京骂”吼大妈。
在现场,围观者出现了两种声音,有市民称,“大妈你没事就走吧,别影响国际形象。”还有围观者说,“什么国际形象,外国人撞了人还想走?”
但多位目击者证实,被送医前,李女士并未提出过赔偿要求。
目击者称,警察调解时,李女士再次因情绪激动而“昏迷过去”,有市民上前为其掐人中展开急救,随后被送往煤炭总医院。
处理
被撞者得精神损失费超千元
12月3日11时许,煤炭总医院放射科一名工作人员称,当日11时确有一名女子被送来。这名工作人员称,女子送来时神志清醒,血压正常,做了脚趾、脚踝和右肩共三处拍片。病例显示,李女士的右脚脚趾、脚踝和右肩部位“骨关节未见明显异常”。3日下午,李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展示受伤部位,其肩部和腿部多处有淤青。
3日,被撞者李女士的女儿表示,外国小伙赔付的1800元,是经交警现场调解后双方最终同意的赔偿金额,包括了医药费、急救出车费和精神损失费。
她表示,现场李女士做了三个部位检查,并拍X光,每项检查花费168元。据此计算,李女士的三项检查共花费504元。
据了解,目前急救车出车费用的价格为每公里5元,另加40元出诊费,从煤炭总医院至事发地点约2公里,来回共4公里,因此共花费60元。至此,李女士的医疗费用约为564元,余下的1236元应为精神损失费。
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张文钧律师表示,考虑到李女士年龄大,并在争吵中曾出现晕厥,这笔精神损失费在正常范围内。
说法
“私了”容易被“碰瓷”
大成律师事务所张文钧律师表示,伤害并不严重的小型交通事故,目前国内一般会选择私了,私下协商以现金赔偿的方式来处理。“除非严重的,还有纠缠不休的,会报警处理”。
张文钧表示,国内喜欢“私了”解决给了“碰瓷”者活动空间。据他了解,欧洲的小型交通事故多是走程序,碰到这种情况会打电话报警,通知保险公司,一般不会有争吵现象出现。
老外遭讹真相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简直令人无法想象。比如这条“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图片新闻,众多论坛粘贴之,网友纷纷留言跟帖之……“救人反被蛇咬、扶人反被诬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以至于该事件曝光后,几乎成了“一边倒”的态势,有网友表示,该大妈将这么无耻的“粘包赖”行为淋漓尽致的展现到了外国人的面前,真是把国人的脸都丢尽了。更有网友表示要“人肉搜索”该女子,核清事实,依法处理。笔者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强力的传播效应都是因为“扶人”这个词近年来太火啦,更何况还是老外“扶人”呢!
然而,据报道,此组图片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并造成大妈轻微皮外伤。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人。最后,在警方调解下,外国男子和王女士付给该女子1800元,包含医药费和赔偿费。也就是说,外国小伙根本没有遭讹诈。
若不是事件的真相得以及时澄清,公众还误以为外国青年是个活雷锋。幸好有目击者还原了实情,给大妈洗了冤。可见,给国人丢脸的并非这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大妈,而这位大妈仅是无辜的“躺着中枪者”!
回顾整个事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就是因为一些媒体极端不负责任,在没有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就对此类“敏感事件”采取偏听偏信的态度,不采访当事人,或者只采访当事人的一方,在没有理清缘由的情况下就敢发新闻,最终造成了误导。媒体网络的推波助澜,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谩骂如同一把把尖刀让这位大妈伤得体无完肤,也让中国人大跌眼镜。所以,真正给国人丢脸的应该是不问青红皂白、不辩是非曲直就捕风捉影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人。
老外遭讹真相引发3大思考
四川老太讹诈帮忙三个小孩事件的社会关注热情尚未退确,“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新闻又挑起了网友敏感的道德神经。好在有媒体记者的及时追踪调查,“老外遭讹诈”误传事件中的女主角才得以洗刷清白。纵观整个事件,笔者以为,该事件很值得深入反思。
首先,网络要学会以理性姿态关注热点事件。自媒体时代,任何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进而为网络关注的热点。作为广大网民,在看到热点新闻后,应当以理性的姿态学会对事件的关注,为此,一是在看到事件后,先要进行真伪鉴别,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二是在对事件发表看法时,要全面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然后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切忌不顾客观事实、不加分析、先入为主地给事件定性;三是要增强法制观念,切忌盲目地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或对当事人随便进行道德指责,以免造成人身侵权。
其次,媒体要尊重事实,力争客观报道相关事件。事实求是、客观公正是对媒体提出的基本行业要求,对社会或网络形成的热点事件,媒体在报道前,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事件,可以进行充分报道;对有争议的事件,媒体在报道前,要给予事件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对双方意见在报道时予以同等尊重,以免盲目跟风,形成误判。
最后,国家在减少“做好事遭反咬”事件发生上要有所作为。“老外遭讹诈”误传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无不与现在社会上“做好事遭反咬”事件频发有关。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国家在制度建设上要有所作为。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做好事的技术要求制度体系,以免在做好事时因技术上不成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二是要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非恶意不当后果的免责制度体系,只要施助人无恶意,即便出现了一定的不当后果,也要适当减轻或免费施助人因不当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三是要建立健全打击诬陷施助人违法行为的制度体系。如果出现诬陷施助人的行为,现有法律必须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构成名誉侵权的,还应建立健全受诬陷人依法提起名誉侵权诉讼的制度体系等。
老外遭讹真相背后: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老外撞大妈”的新闻可谓铺天盖地,一时间舆论四起,媒体纷纷跟进,网友评论众说纷纭。随着事件脉络的逐渐清晰舆论也慢慢的回归到理性上来,但是由于新闻情境的前后不同,大家似乎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进而有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了最先报道新闻图片的记者,而记者又说自己也没有错,舆论之所以如此是被网站转载时误解和网友们误读了,整个事件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之中。
其实,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完全就是一场普通的剐蹭纠纷,之所以会被舆论炒热无非是源于与当前的“讹人”、“老外”等吸引人的热词挂上了沟。在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刷新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一些原本很普通是事情与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到一起,进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如此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并且还会伤及无辜。从“老外撞大妈”被炒热过程中来看,几乎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大妈的精神遭受了严重损害,老外的形象受损的范围被扩大,新闻源记者会招来指责,而作为围观、传播和评论者的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被人愚弄的挫败感,更主要的是这些还会挫伤到本来就孱弱的公民道德信仰和媒体公信力。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今后面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多些理性的思考?加深一些独立的判断,拥有一些让子弹在飞一会儿的耐性,不再人云亦云;媒体在新闻转载传播过程中是否应当多写去伪求真的能力?不再夸大其词;作为新闻发布的记者是否可以在多些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不再主观臆断。
同时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在今后处理好这些可能的 “讹诈”问题。是否可以建立一种伴随终生的诚信机制?让人不敢再“讹诈”;又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摔倒、剐蹭等官方的处理指导意见?让人做到有法可依,学会如何处理好事情和维护好各自的权益,而不是再上演一个怕跑就拼命拽,一个怕讹就使劲喊,一时还分不清道不明的闹剧,当这些问题无法再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时,试问还会有今天这样的热闻吗?
【启示与思考】
有图未必有真相。以这件事情为例,最初的报道,完全站在老外一方,并且特指“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其中,“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在争执中女子行走正常无恙,并死命撕扯外国小伙”、“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等描述,其实掺杂着作者的个人观点,明显偏向外国小伙。这些并不客观的表述,有违新闻规律。可惜一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仅凭只言片语就向“东北大妈”开炮。
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做评论。《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理性批评是一种价值坚守》的文章称,今天的中国,批评很活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跟帖、论坛微博,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表情,都可以对大事小情发表意见表明态度。但也出现大量非理性批评,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这样的情绪宣泄,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
面对公共事件,要学会追根求源,仔细甄别各种信息,而后谨慎出声——别动不动就挥舞“言论大棒”猛敲乱击。尤其是“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的当下,弄清事实再评论,尤其重要。
谣言到现在可以停止了,孰是孰非也非常明了,但是我们的反思却应该继续。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是老外讹了中年女子呢?曾经一度,发生任何的伤害纠纷案件,总会有更多人选择站在弱者的一方,然后就造成了强势的一方有理说不清,只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忍气吞声。后来,人们会发现,所谓的“弱者”,往往在舆论的刻板印象下成为某种立场上的“强者”,讹人、碰瓷的情况不断出现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弱者没有话语权,应该无条件的同情弱者。
后来,经过舆论的报道,大家慢慢认识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个词的含义,有些人“侍弱卖弱”,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舆论开始转向,一边倒的开始同情强者,一听说“开车-碰撞-赔偿”这样的关键字组合在心里不加甄辨的认为一定是“碰瓷”,这是另一种矫枉过正,是破坏性更为强大的刻板印象。外国小伙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远走异乡,应该是本分守己的,应该都是谦谦君子,这种情况肯定是“中国妇女素质差”,这样的舆论认知,把原本是弱者的受害者推到了有苦难言的道德困境中。
很多伤害性纠纷有明显或者不太明显的强弱势方,如强奸罪中的男方、机动车与行人碰撞事件中的车主方都是明显的强势方,但是公众舆论的参与让本该两方的博弈变成了三方,网民的每一次转发、点赞、评论都是一张投票,这种投票能够强化甚至逆转原本两方博弈的平衡,网友的参与某种程度上让弱者不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但也可能让弱者“侍弱而欺”。
虽然舆论的关注可能造成这样的弊端,笔者并不是让网民不要再关注这种社会性新闻,而是避免用固有的思维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种新闻,经过这么多“扶摔”事件的真真假假之后,希望以后舆论可以更加冷静,既不用直接去同情弱者,也不能主观判断就是讹人,让事实的准绳不要受到情感和舆论的影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1/7502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