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纯洁性建设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3年12月12日 07:2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和群众工作的讲话,不仅使人获得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的教益,而且能够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群众在总书记心里位置很高,他对群众的感情很深。很多干部群众说,近平同志的讲话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打动人的不仅是讲话的内容,更是对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讲话中透露出来的情、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

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笔者体会,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落实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地位。究竟谁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个问题不弄清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的宗旨等等,就无从谈起。在我们这个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党和政府的权力、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而不是人民的权利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恩赐。这个关系绝对不能颠倒。如何防止党和政府、干部蜕变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主人”,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胜利后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时就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立和完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机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干部路线来实现。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定地站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立场上,忠实地代表、维护、发展人民利益。一是想问题、定政策、做工作,首先要想到是不是符合人民利益,要经常问一问“对什么人有利”的问题。在人民群众中间,也有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人民群众自身也有不同的利益方面,也有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特殊利益之分,要经常算算如何使人民利益、如何使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的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政绩观才是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二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反映着人民利益,以此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的必然要求。这并不是要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不是要脱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另起炉灶,而是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目标、原则的现实、通俗表达。三是要以人民的评判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改革开放事业前无古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一种做法、一项政策究竟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只要我们为了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事业就不会有大的偏差,即使有失误,纠正起来也容易。

人民群众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等等。这些观点是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反复强调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积累的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它鲜明回答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我们的依靠力量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有力量等问题。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机遇期、风险期的时候,这些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力军。在任何时候,共产党人总是少数人,党是我们事业的领导力量,但并不是包打天下的力量。党的力量和大小就在于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出智慧,依靠人民群众出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出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出优势,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务。改革开放事业也是如此。只有党和政府、干部的积极性,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一不能保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二不能充分调动群众贯彻执行政策的主动性、创造性。这就好像无论脑袋如何使劲想往前走,但身子不听使唤,也还是寸步难行一样。三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的根本思路仍然是依靠亿万人民群众。俗话说,大火无湿柴。群众的智慧能胜天,群众的力量大无边。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一些工作之所以推不动、理不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真正把群众当做推动改革、攻坚克难的生力军。

要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生力军的作用,必须要从认识上、方法上、立场上遵循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真正尊重群众,真心把人民看做是历史的创造者,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力量,看作是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依靠力量。其次要忠实代表群众利益和诉求。只有代表群众,群众才能把你当做自己人,你才能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其三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群众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全心全意为群众、依靠群众的良好动机同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起来,正确认识群众的心理、情绪、认知等情况,把握好工作的时机、节奏、力度,稳妥、积极地推动工作不断前进,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取得群众的信任,壮大群众中的骨干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用成果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要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违背群众路线的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干部对于群众和群众路线的的片面认识。比如,因为干部自身的素质更优秀一些而看不起群众,把群众中个别人等同于群众的总体,甚至把群众看做刁民、草莽,不能正确看待少数精英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摆正个人和群众、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结果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另外一个极端情况,也就是尊重群众、遵守群众路线,但是对于一个地区、单位、事件中的群众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抽象的原则和概念出发,名义上遵守了群众路线,但结果事与愿违。二是一些干部中存在违背群众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现象。如,不注意调动群众搞改革、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依靠少数干部、依靠少数人推动工作;既不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又不注意听取群众意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搞强迫主义、命令主义。由于违背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程序,好事情往往无法做好,反而变成了坏事。三是有的干部偏离、侵害、背离甚至背叛了群众利益。一些干部之所以害怕群众,躲避群众,甚至压制群众,原因就在于此。这样的干部是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甚至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和反对,当然也就失去了依靠群众、带领群众的资格。对此,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解决。

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永远和群众紧密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永远不脱离群众。这是保持我们党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关键,也是保持执政地位的关键。

永远不脱离群众,就要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人格上、做派上、生活上、思维方式上应该和群众基本没有两样。如果说不同,可以说他们是思想上境界上“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少数先进群众与多数群众的关系,本质上都是群众的一部分。自觉认同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身份、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像种子离不开土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是共产党的“应然”品质。

永远不脱离群众,就要与人民休戚与共,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这首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决定的。共产党不是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坐享千万劳动人民用血汗建起的阿房宫。他们和人民同吃一个锅里的饭、同喝一个井里的水,劲往一块使,汗往一块流。他们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入工作,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同时也使自己幸福起来。如果有一天,他们蜕化为不劳而获的特权阶层,坐享人民的血汗,那就意味着他们在政治上已经变质。其次,这是共产党人实现领导的方式。共产党有领导人民群众的责任,但是这种领导,主要的不是通过命令和压服,而是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动和说服来实现的,是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来感动群众这个上帝来实现的。他们这样做了,才会被群众看做“主心骨”、“贴心人”、“带路人”。官僚主义的、精英主义的做派,与共产党人的本质格格不入。特别要指出的是,共产党人靠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换来的是人民的理解和宽容。我们在历史上也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由于保持了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作风,人民才以极大的胸怀理解我们、宽容我们、支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来自于外部的、敌人的压力减小了,如果我们脱离群众,不能和他们“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如果我们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群众就不容易给予宽容和理解,我们会面临失去政治优势的危险,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永远不脱离群众,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服务,是人民群众中思想较为先进的部分带动多数人自我服务的过程。它不是获得选票和利益的手段,也不是市场上的交易,而是终极的、无条件的目的。真切关心群众利益,就要从群众具体的利益做起。群众的利益有大小之分,但是没有神圣不神圣之分。主义、道路、制度集中体现着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捍卫。现实生活中,一粒粮食、一寸布匹、一根木柴,也是群众利益,虽然很细碎,但同样体现着我们的工作意义、作风、价值观和形象。“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利益关乎大政治,实实在在给群众一点看得见摸得着实惠,都比一万句空洞的口号、一万场空洞的报告更能温暖人心。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只有我们把群众的“小事”“琐事”装在党的心里,群众才会把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装在他们心里。

永远不脱离群众,还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特权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的权利。它与公平、正义的要求相对立,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其有种种表现:把党和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变为个人的“私利”,走后门、拉关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居官自傲,独断专行,实行家长制、搞裙带风,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为所欲为,蔑视党纪国法,徇私枉法,凌驾于社会之上;贪图享受,生活奢靡,追求福利、医疗、住房、用车、待客、通讯等生活、工作条件的特殊化。等等。特权思想和现象,和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腐败的基础和前奏。其本质就是封建主义及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由于其大量存在,严重败坏着党和政府及干部队伍的形象,败坏着党群、干群关系,消解着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坚决予以反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

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及的问题。他在回忆自己在延安插队生活中,谈到在农村生活要过“四关”问题,其中就有过群众的感情关问题。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不是小事。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如果那样做,老百姓心里是很清楚的。因此,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真正解决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问题。

感情问题首先是立场问题。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明白自己工作的全部意义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眼睛盯的是群众工作,就容易把精力放在群众身上,培养出对群众的感情。反之,如果追求的是个人的升官发财,就会缺乏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时时刻刻盯着来自外面的更好机会,就不会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兴趣也不会投在身边的群众身上,更谈不上对群众的感情问题。

其次感情问题是个认识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情。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既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产生和培育的。很多年轻的党员干部学习上很不全面,虽然能背诵群众是英雄、群众是动力、群众是先生、群众是铜墙铁壁这些经典语录,但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并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的观点学到手。

其三,对群众的感情需要培养。毛泽东同志那一代革命家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一是和他们出身劳动人民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人民群众的生活,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关系。二是他们长期参加革命斗争,和群众朝夕相处,在斗争中、在胜利和挫折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了群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精神的崇高,同群众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感情。因而他们的群众观点是牢固的、深刻的、全面的。这正是年青一代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大学生需要加强的。

应当把对群众的真感情作为衡量我们是否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的重要标准,把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作为重要任务。一要解决立场问题,切实把精力兴趣集中到做好工作、为人民服务上来。二要解决认识问题,切实从思想上解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问题。三要深入基层接地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机关干部接地气很重要。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必须深入到群众当中,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同群众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了解群众、理解群众、尊重群众、热爱群众,升华群众感情。只有感情到位,才能工作到位、成效到位,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拥护。

有本则昌,无本则亡。共产党人的哲学归根到底就是群众哲学,人民群众就是决定共产党生死的“本”:坚定站在大多数人民群众一边,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决定共产党性质的关键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工作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巨大力量所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使共产党人青春永葆的奥秘所在。总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须臾不可忽视和偏废的东西,如何重视、强调都不为过。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副总编,博士,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2/7503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