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自主招生”要公平公正
2013年12月12日 13:41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人大招生"黑幕":100万上人大
在教育部11月28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就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接受调查一事作出回应,强调自主招生的前提是“阳光招生”,确保公平公正。记者注意到,出席这场发布会的人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中途离场,没有参加后面的记者答问环节。
在回答本报记者对蔡荣生事件的提问时,续梅证实,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确实正在接受调查,有关部门对这件事高度重视,进一步消息将通过新闻渠道正式发布。“我想强调的是,教育部对于高校反腐工作始终是高度重视,态度坚决,旗帜鲜明,也要求人民大学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进行核查,如果确实有人有问题,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她说。
有报道称蔡荣生涉嫌的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在人大自主招生环节,续梅对此回应说:“自主招生,教育部一直有明确规定,前提就是进行阳光招生,进行公开公示,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是一个大前提,也要求所有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要做到这一点。在过程中如果哪个学校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会进行严肃查处。”
作为首批公布章程的高校,人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出席了发布会,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但是在发布会进行到回答记者提问的环节之前,王利明在介绍了人大章程,并就章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就中途离场,没有参加后面的记者答问环节。
28日,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回应称,因为对蔡荣生的调查尚在进行之中,所以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是学校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一向非常坚决和鲜明,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如确有人涉及违法乱纪问题,人大将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调查一:
10年自主招生伴随“黑幕”传言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于2003年正式启动。10年来,自主招生始终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缺乏有效监督的自主招生是否公平?是否会导致腐败?近日,随着媒体的各种报道将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涉嫌的违法违纪行为指向“自主招生环节”,这些质疑就变得更加尖锐。
艺术特长生招生:评委考生间不拉帘
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超长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但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往往很难量化,尤其是在面试环节,考官的主观判断对考生成绩的影响很大,这里面就容易产生一些腐败因素。
多位人大的老师和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蔡荣生和人大在招生上的“黑幕”早有耳闻,所以看到他或因招生问题被调查的消息并不惊讶,在蔡荣生被纪检部门调查消息曝光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就发表博客称,“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100万上人大,大家都听说过。”一位参加过人大艺术特长生考试的学生则说,跟清华等其他学校不同,人大艺术生的考试评委和考生之间是不拉帘子隔开的,也就是说,评委和考生互相都能看见,“很容易有猫腻”,所以开学艺术团训练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艺术生其实水平很差,就会吼他们“你们都是交了多少钱进来的?”
神秘的第三方机构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北京一所985高校联合国内多所重点高校进行自主招生选拔初试,即笔试。几所高校使用同一套笔试试题,通过笔试的考生再进入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复试环节。复试通常以面试为主,个别专业还要进行单独的专业笔试。最后各高校分别公布各自的拟认定考生名单,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公布。
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该高校还成立了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对考生资格审核、面试、加分认定等环节进行监督。不仅如此,这几所高校还联合聘请了独立于高校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对自主招生的全程进行监督管理。但截至目前,这个第三方机构,以及该高校的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一直是保密内容,从未对外公布。他们如何进行监督、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都由谁组成,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
蔡荣生曾任人大本科“招委会”副主任
一些观察者认为,高校行政化是导致自主招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人民大学历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人大的自主招生选拔由本科招生委员会领导,在选拔过程中,学校纪委、监察处全程参与。在人大的新闻网上,记者查到2012年10月的一则新闻,当时本科招生委员会主任为该校一位副校长,副主任为原招就处处长蔡荣生,另一位副主任则是校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处处长。这个招生委员会的主要领导皆为行政人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在这种行政力量主导自主招生的情况下,从最初的材料审核、初试、复试再到最后的公示,所有的自主招生环节,只要有行政人员的参与,权力的寻租就是难免的。“他们不在乎录取的学生是好是坏,反正也不是他们教。”储朝晖认为,目前的行政主导的大学管理体制让行政权力过度参与到了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专业人员或组织担当招生团队的主体,特别是实际任课的老师,让招生主体的责任、权力和既得利益统一起来。
人民大学2013自主选拔流程表
初选
校方将组织专家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选拔相对优秀的部分考生参加初试。
初试
通过初选的考生参加“AAA测试”。校方根据考生的“AAA测试”成绩,结合考生报名材料,确定复试名单。
复试
校方将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参考报名材料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包含综合知识笔试和综合能力面试。
确定资格
校方根据考生初试、复试的加权成绩,同时参考考生报名材料,确定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生名单。
中学公示
中学须在校内公示中国人民大学确定的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生名单。
调查二:
蔡荣生先后任至少七家公司独董
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蔡荣生生于1965年,籍贯为吉林长春。除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外,其还是贸易经济系的教授、硕导、博导,并曾担任或正在担任至少七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被坊间评价为“政商学”通吃。
曾获“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公开的资料显示,蔡荣生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后回到长春一汽集团任助理工程师。1989年,蔡荣生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毕业后到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工作,直到2003年。同时,他在1999年再入人大商学院,攻读在职博士,师从人大原校长纪宝成,并于2002年毕业。2003年,蔡荣生回到人大,担任招生就业处处长。2012年,蔡荣生获得“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先后担任至少七家公司独立董事
多次亲自出席北京一公司董事会
除了行政和教研方面的成绩,蔡荣生还曾担任或正在担任至少七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这七家公司包括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融汇信期货有限公司。
国内独立董事的年薪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独立董事不持有股份,但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以及有关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
公开的上市公司信息显示,蔡荣生最早担任上市公司独董从2006年开始。记者了解到,其中北京本地注册的企业“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2009年变更名称为“东华软件”,是深交所上市公司。据其2008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支付给蔡荣生的薪酬是3.33万。
蔡荣生的独董述职报告自述,2006年应出席董事会9次,亲自出席8次,因出差未能亲自出席二届二十三次董事会。2007年,其亲自出席了公司召开的200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因出差,未能参加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2008年度,蔡荣生参加了11次董事会,没有缺席情况,两次股东大会没有参加。2009年度,东华软件11次董事会蔡荣生全部出席。
2009年,蔡荣生开始担任高鸿股份和龙江交通的独立董事,从两家上市公司领取的年薪分别为6万元和8.57万元。
从高鸿股份的公告来看,蔡荣生2009年度应出席董事会次数8次,亲自出席7次。2010年蔡荣生应出席董事会次数7次,亲自出席7次。2011年,蔡荣生参加了全部10次董事会,2012年同样参加了全部13次董事会。从龙江交通独立董事的述职报告来看,2011年,蔡荣生出席董事会9次,缺席两次。
拥有行政职务领导受上市公司青睐
蔡荣生为何能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近日其在任的两家上市公司均未给出答案。不过据了解,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指的是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A股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以来,高校学者一直是独董候选人最大来源。据不完全统计,两市近四成独立董事为高校教授和专家,其中,大量高校教师尤其是拥有行政职务的领导更受青睐。上市公司缘何对高校学者情有独钟?有业内人士分析,高校的教师独立性更强一些,而且经常从事理论研究,理性和逻辑性更强,看问题更加宏观,也更具有战略性。此外除了专业素质,独董的声望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也是上市公司考虑的问题,若能将一些知名学者或“特别”人士引入麾下,对于公司来说还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学生印象
有一种能“镇”住人的气场
据一名曾听过蔡荣生做报告的学生回忆,蔡荣生留着平头,给她的印象是“看起来很干练,讲话也有条理,有一种能镇住人的气场”。
据一名人大学生介绍,蔡荣生每年都会为本科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指导。他曾提出,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要盲目往大城市扎堆,“好儿女志在四方”。
在一些接触过蔡荣生的学生眼里,除了招生就业工作以外,其科研方面也屡有成果。通过在知网上的搜索,记者发现,能查询到的蔡荣生发表的论文有23篇,大部分都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的身份发表,内容从信息安全、劳动力到文化产业以及高校专业建设,涉及多个方面,23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蔡荣生并非第一作者。
对话
制约教育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
对话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北青报:为什么自主招生总是与“黑幕”、“腐败”联系在一起?
熊丙奇:现在的自主招生,只是有限地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给学生一定的录取分数优惠,却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必须填报志愿,把该学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位置或者A志愿位置(针对平行志愿),高考成绩达到录取优惠条件后方被录取,这种自主招生,与高考加分没有多大不同,学校处于强势地位,一方面把自主招生变为抢生源的手段,另一方面则制造权力寻租空间,高考加分有腐败,“自主招生”也就难幸免。
北青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招考分离”,有些专家解读为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这样会不会加深自主招生的腐败?
熊丙奇: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而且高校也没有针对自主招生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由此滋生招生腐败。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按照这种自主招生机制,受教育者拥有充分的教育、学校选择权,进而也就拥有对学校的监督和评价权,这要求学校必须公开、透明地招生,对自身的教育声誉负责。遏制高校的教育腐败,不是不要推进改革,而是以动真格的改革来铲除贪腐的土壤。
北青报:怎样才算是“动真格”的改革?
熊丙奇:要制约高校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而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的权力。这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方面,核心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校长应该从行政任命变为公开遴选且取消行政级别,这样遴选的校长才会对学校办学负责,而不是对上级部门负责。具体到招生中,就应该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学校的招生标准,并监督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学校领导不能对招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干涉招生结果,否则校长将面临教授委员会的不信任,直至被罢免。
从人大招录黑幕看中国教育腐败
教育,本来应该是最纯洁的地方。夫子曰:“有教无类”。学生无论来自哪里,家庭贫富如何,父母贵贱如何,只有一个标准,用学业成绩说话。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校招生以及中小学招生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蔡荣升等人接受调查的原因,人大新闻中心负责人虽未透露具体细节,但早有媒体披露,网上有举报材料反映了蔡荣生利用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等机会收受巨额贿赂。这足以说明高校非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条件的各类高招都存在着黑幕。最近几年,媒体便曝出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监察处原副处长谭博文等人利用各类高招涉嫌收受巨额贿赂事件,养肥了一批教育贪官,严重危害教育公平公正。
除了高校招生成为某些人发财致富的“肥缺”外,各级各类幼儿园、小学、中学招生也成为了腐败重灾区。尤其是重点幼儿园和中小学,名气越大,招生入学价码越高。据我所知,北京一些公办幼儿园、重点中学、小学,孩子入园入学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还得“提着猪头找得到庙门”,否则花几十万也是入不了学的。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全部都是合理的择校费,上交了财政?只有鬼知道。其中的秘密不言自明,校长或者负责招生的人私吞了。
教育公平,首先是招生入学公平,没有招生入学公平何谈其它公平?有媒体透露,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沦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有业内人士指出,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少数考分不够但某一方面拔尖的专才能够进入高校深造。但在政策具体执行中,有的已经异变成为权力和金钱交易的“点招”,成为一小部分特权群体的“专享”。东部某高校工作人员坦承:“‘点招’随行就市,由于今年点招指标下降,一个名额已经由去年二三十万元涨到了100万元。”一位211高校负责人则坦言,对于主管领导来的照顾某考生的“条子”,学校只能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将其录取。尤其是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自主招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成为有门路但成绩不好的考生入学新通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足见高校自主招生腐败之严重。
最近,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人们不能不担心,如此,高校腐败是不是会愈演愈烈,成为腐败的最重灾区?
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人大招生都如此腐败,何论其他?因此,要还教育以公正、公平与平等,唯一的招录办法便是公开透明,不给暗箱操作留下任何空间。
重症还得猛药医。我们期盼着在揭开人民大学高招黑幕的同时,对所有的教育腐败进行一次清理整顿,把那些制造黑幕、收取黑钱的校长、招官们绳之于法,还教育的真正清白与干净。
“自主招生”应守住公平底线
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之争,向来是不见战火硝烟,但可以闻到强烈的“火药味”。特别是傲视群雄的清华、北大,双方更是展开了“降分拉锯战”,门槛一降再降。据媒体报道,2012年北大规定,被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同年,全国有14个考生得到了清华全科降60分或特定专业降60分的优惠。而北大的降分幅度接近100分,其优惠幅度较清华更大。人们不禁要问:如此60分、100分的降下去,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究竟有没有底线?
事实上,被谓之“高考重大改革”的名校自主招生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人们最大的质疑集中在一点,即挑战了宪法底线,违反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当然,这里所指的法律,是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包括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与制度。既然自主招生这项改革制度在质疑中前行,监督者及具体实施者当如覆薄冰,在操作上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育公平。
然而,恰恰相反,一些名牌大学在取得自主招生权之后,便将权力恣意发挥,让“自主”一再突破底线。无限制地降分,就是一个例证。殊不知,一旦降分突破了底线,高考便在自主招生面前沦为鸡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要重点中学校长倾力推荐,只要通过名牌大学语焉不详的面试,只要走一下高考过场,便可以将这所名牌大学搞掂。这对于绝大多数参加高考、以分数论成败的考生来说,凸显出了更大的不公。
至于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涉嫌违法违纪,以及“100万上人大”的传闻,更是揭开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腐败黑幕。再者,名牌大学无底线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招生的“含金量”,这势必会助推学生及其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向享有“推荐权”的重点中学进军,从而也将择校大战推向白热化,让公平步步节退失守,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拉大。还有,重点中学校长的推荐权再一次放大,其道德底线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旦道德底线失守,便意味着公平失守。可见,名牌大学自主招生,还是要有底线。首先,必须制定统一的高考分数的底线,先守住了分数底线,才有希望守住公平的底线,才不会突破腐败红线。
招生黑幕损害教育公平公正
连内部人都忿忿不平的招生黑幕,显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只能说明几点:首先,在高校教育市场化格局下,高校的招生黑幕,似乎从个案昭示来看,其溃烂面有点令人触目惊心,并且其现状貌似较为公开、嚣张和顽劣。同时,基于教育目前“欠账”甚多,人们对于教育格局现状的失望程度较大,连相对能体现公平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也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这种影响,就已经是危及了教育公平公正的起码底线了。
其二,在高校的行政化格局下,局部少数高校的腐败大致分为两型,一是借学术谋名谋利,这一块的受益者多为那些“做学问”的教授讲师这一拨人中的败类;一是借高校教育资源谋利,这一块的受益者,多为高校行政管理这一拨人中的败类。同时,基于公众对这块所谓“象牙塔”的陌生,信息不对称让考试与录取都蒙上了一层暧昧而神秘的面纱,考录合一,监督无力,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很容易滋生专制和绝对的权力,让腐败从容前行。
【启示与思考】
大学招生部门的一个处长,竟有这么多油水。点招一个学生,可能存在百万元的灰色利益链。哪个大学都有招办,只不过名校的招办遭到的腐蚀系数更高罢了。有人看罢这个新闻,发出“腐败得令人窒息”的感慨,相信这样的感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点招的“市场价”被曝光,不少人在议论甚至否定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我国当代的高考制度,长期以来被教育主管部门垄断,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过小,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发展。自主招生,让高校恢复某个方面的自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人大招生腐败案,曝出了自主招生的黑幕,应当引起警惕和反思没错,但若就此否定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未免有点矫枉过正。
改革从来不能孤立进行。自主招生也是如此。自主招生的规则要合理,过程要透明,监督要到位,招生的权利应在教学机构而不是招生部门。招生部门,应该只是履行程序,不能直接干预招生。毕竟,招生是给教学部门找人,教学部门最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有潜在的培养价值。即便由教学部门主导,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地方,这就是所有参与招生的人,其职业道德水准不能不及格。如果职业道德水平差了,制度再合理,过程的“透明”可能被扭曲。这样,程序正义照样无法避免招生腐败。或者说,这样的“透明”,不过是阳光下的黑幕地带,只有内部人员最为清楚。
现在的情况是,高校的招生机构权力过大,教学部门参与自主招生的人员道德水准同样令人担忧。这样,自主招生就成了牟取暴利的手段。
制度是人立的,制度再好也要靠人来执行。现在的许多行业许多事情没有规则,当然也就无所谓道德。没有道德,也就无所谓廉洁和透明了。尤其当“自主招生招人不是目的,收钱才是动机”的时候,自主招生制度就被人为地扭曲了。
人大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在内的腐败案在这个时候发作出来,足可以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未雨绸缪,在高招改革的同时,出台足够的配套措施,把这些预想中可能的腐败,掐灭在萌芽状态。完善透明招生、阳光招生制度,以法律监督的手段把权力寻租的路统统堵死,不能留下后门,让一些人钻了教育改革的空子。否则的话,高校越来越灵活的、权力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就成了一些人发财的新通道。一些不够条件的学生,可能会借着这个通道,上到心仪的高校,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2/7504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