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汇丰与上海银行“婚变”透视
2013年12月13日 08:56
汇丰控股有限公司10日宣布,其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向西班牙国际银行出售所持上海银行8%的全部股权。这是汇丰继去年12月出售所持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全部股份之后,又一次出售其在中国内地所持金融机构的股权。此项交易尚需监管机构批准,预计2014年上半年内完成。
近年来,花旗、汇丰等国际“大佬”屡屡抛售在中国所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曾经被视为战略投资者的洋股东们,如今缘何纷纷撤资?
(图片:12月11日,行人从杭州一家汇丰银行营业部门口走过。)
十二年“联姻”画句号
汇丰和上海银行之间的故事,要追溯到12年前。2001年底,汇丰银行以5.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上海银行8%股权,成为首家直接入股内地城商行的外资银行。但这场超过10年的“联姻”,如今以汇丰抛售全部上海银行股权而正式画上了句号。
上海银行被收购之初,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曾表示,这是一项纯粹的金融投资,汇丰可借此更多了解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之后,汇丰于2004年8月投入144亿元,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份。此外,汇丰分三次对平安保险投资,至2005年共投资144亿元持有平安19.9%的股份。
汇丰发布的公告显示,汇丰亚太区目前所持的8%上海银行股权,于2013年9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列为“可供出售资产”,公允值为36.29亿港元(约4.68亿美元)。若按照6.11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估算,约为28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出,汇丰抛售上海银行获利颇丰。
“此项交易是我们继续执行集团策略的另一举措。面对中国如此庞大和重要的市场,着重于核心业务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今后,我们将优先发展在中国内地的自身业务以及我们与交通银行的伙伴关系。”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说。
(图片:12月11日,行人从杭州一家上海银行营业部门口走过。)
瘦身计划导致“婚变”
抛售上海银行这并非个案。实际上,裁员、抛售非核心资产、节省成本,这些瘦身计划是汇丰近年来的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汇丰控股无论在产品、客户还是区域发展上,都呈现收缩和集中态势。公开资料显示,汇丰已在全球范围内宣布结束或出售52项非策略性或表现欠佳的业务。汇丰控股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经营情况显示,自2011年初以来,按年计算共节省45亿美元。
2012年年底,汇丰就向正大集团出售了其所持有的15.57%平安保险股份,结束了与中国平安的“十年婚恋”。在这笔“撤资”交易中,汇丰表示税后收益约为26亿美元。
而今年3月份,汇丰旗下的汇丰人寿保险宣布解散其在中国的个人营销渠道,裁员人数接近200人,这起裁员事件由于员工的不满和抗议在上海曾一度引起了较大震动。
而根据汇丰的规划,在2014-2016年间,还将持续节约额外20亿至30亿美元的成本。这意味着,更多的“非核心资产”还将被抛售。其实,汇丰抛售上海银行股权,市场早有传闻。汇丰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在今年5月份的投资者简报会上就曾表示,上海银行并不是汇丰在中国的战略持股投资。
汇丰控股主席范智廉表示:“过去两年我们的要务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分配资本。我们将把在竞争力不强的市场的资本筹集起来,投入到更加重要的市场。”
外资银行撤资多为套利
汇丰银行当年入股上海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直接入股内地城商行的先河,因而一直被传为佳话。现在,一度被认为是外资银行在华扩张典型代表的汇丰,却屡屡做出了持续撤资中国的举动。再加上海外“唱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引发了不少人的联想,外资“大佬们”这是要撤离中国吗?
“汇丰投资上海银行至今已经获益很大,而且汇丰对于上海银行的控股从目前来看更多的只是一种财务投资,没有实际控制权,所以退出在意料之中。”上海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洋股东与中资行的合作并不是相当融洽,在合作经营过程中,外资希望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双方之间的摩擦并不少见。
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也表示,外资银行撤资中国的举动,更多的是“赚钱为先”的套利行为。“当年在监管部门的开放、认同下,很多外资行进入中资银行进行股权投资,但不少机构现在的经营策略发生了变化。这些投资更多地被视为财务投资,那么在资本市场有利的情况下,转让套利也是很正常的。”(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3/7505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