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教授叫嚣“我的命十条命换不来”的底气何来?
2013年12月13日 09:51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大学教授拒入普通病房骂医生:我的命十条命换不来
11月29日下午1点,一名为“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的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讲述了某大学教授在病情稳定后拒绝从CCU转入普通病房,对医生破口大骂,“并说别人的命关他屁事。他教授的命,是十个人都换不来的。”该网友微博实名认证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此条微博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引发一片愤慨。有网友质疑称:“这样的教授,能带好学生吗?”
网友观点
@“橘子2012”:CCU那么贵,我家亲戚做完癌症手术进去一天就急着要出来了…这人是多有钱啊…
@“乐乐秀秀妈”:这位教授:你还记得那位表叔是怎么下马的吗?
微博曝光教授病情稳定拒转病房粗话连篇
11月29日下午1点,“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在微博中描述说:“CCU来了个男病人,是某大学教授。患急性心梗,积极抢救数天后,病情稳定。 CCU病床紧张,我想把他转到普通病房,以腾出床位收治其他危重病人。不料他坚决拒绝,并说别人的命关他屁事。他教授的命,是十个人的命都换不来的。不仅恶毒地骂我,还威胁要找川大校长告我。唉!这样的人当上教授,天真瞎了眼!”“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随后又发微博转述了当时该教授骂他的部分话语,从中可以看出这名教授当时说话极其不客气,除了“你他妈”这样的脏话外,还有“老子是个教授”“他们的命关老子屁事”等言语出现。
微博发布后,立即引发广泛转发和评论。截至12月1日晚9时许,第一条微博已被转发3582次,评论1000余条。
医生回应涉及隐私不忍心暴露对方
该教授的过分言语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愤慨。不少网友留言声讨该教授的恶劣行为,称其“有身份没素质”“极端自私”,更有人质疑:“这样的教授,能带出好学生吗?”
不过,身为当事人之一的杨庆虽然被人大骂,却并不希望曝光对方隐私。
记者联系上华西医院心内科医生杨庆。他表示不方便透露对方身份,并拒绝了采访。随后不久,杨庆发布微博称:“已有几个记者和我联系,想采访这个事情,我拒绝了。毕竟这是负能量的事情。至于是否曝光,涉及到他的隐私,不忍心把他暴露在大庭广众下。唉!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这事就这样了吧!”
医生态度
出不出CCU不以病人地位决定
一名华西医院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告诉记者:“CCU就是心脏重症ICU,主要收治心肌梗塞和严重心律紊乱的病人,而病人的收入和转出,也都有非常严格的指征和标准。”
据了解,此事在医院也引发不小影响。许多临床医生在此事上都坚决支持杨庆。有医生表示:“出不出CCU,不是以病人的地位高低来决定的。CCU是抢救危重症病人的地方,只要你已经脱离了危险,就该听医生的安排。”
拒进普通病房,极品教授打错了算盘
虽然谁都有气急败坏的时候,教授也是人,气昏头的时候骂两句“他妈的,你妈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学识跟素质是可以分开的,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但整起人来毫不含糊。
教授说,他的命,是十个人的命都换不来的。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生命是十个教授换不来的,不知道,教授对此有什么感悟?不可否认,一个教授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可能要远远大于普通人。但在一些基本的权利上,不管是谁,都是平等的,不能说因为你是教授就可以占用重症病房赖着不走,非让医生护士围着你一个人转。
当精英做出于社会公平不利的事以后,他其实已经与精英的身份不般配,他的社会感召力也会下降变成一个负资产。如果声望越高,反而对社会的伤害越大,那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该教授的话语里透露出的正是一个利己不利他的所谓社会精英会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一,普通人的存在价值轻如鸿毛;二是身份是能决定一个人的地位的,而地位能决定一个人的特权。如果前者还只是视众生如蝼蚁般的无情,纯属个人品行问题的话,后者则是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的。比如他会说一个副教授是没有权力把一个教授转出病房的,虽然这是在医院,病人都知道得听医生的。然后他会说,你找校长来,因为在他眼里,校长是一个比教授更有话语权的身份。鄙视身份比他低的人可以理解,可为什么校长的话他愿意听呢,只有一个解释,他觉得教授的身份在校长面前也是低人一等的。
“教授拒入普通病房”背后的道德失范让人汗颜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而且是知名教授,因为心脏疾病在CCU重症监护一段时间后,转到普通病房,本应该是医院具有完全自主权力的决定,可是在教授这里却遭到了阻力。不但拒绝搬出来,而且还强硬的表示,要找川大校长投诉医生。在这位教授的眼里,校长肯定能干涉医院的医疗决定,当然,事实也是如此。可是他可能忘记了,校长不可能也和他站在同一个道德洼地中。
“教授的命,是十个人的命都换不来的。”如此刺耳且充满歧视与不平等感觉的混蛋话,如果真的出自一位大学教授之口,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大学教授可真是个叫兽,没有任何的修养和学养呆在大学里误人子弟,建议川大应该立即查清这位教授所说的话是否真的有如此表述,如果确有其事,还是要给予严厉处分才好——实在是太张狂和目中无人。
这位教授的话可能是一时激动,口不择言,但是我们通过这句话,也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少数精英人群的身份优越感。在他们眼里,像华西医院CCU这样的稀缺医疗资源,在这位教授为代表的少数所谓社会精英人群眼里,本来就应该是给他们这个群体享用的,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生命价值都是有不同标签价格的,他们的命可能比普通人更值钱,更珍贵,所以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出如此浑话。
当然,这也是和我们的现实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有直接关系的,正是因为收入分配差距太大,所以无形中也增强了某些群体的优越感,凭借着多占用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多享用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医疗资源,而且时间久了,他们还会把这种占用当作天经地义的拥有。
就像很多地方医院搞的高档干部病房,其实就是在人为的制造医疗资源方面的稀缺和紧张,而且还会固化这种由于身份所带来的医疗机会的不平等,进而加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所以对于像这位川大教授这样有着特权思想的人,有必要给他以学校处分的方式提醒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放弃这种特权精英思想,才能真正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拥护,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是如此,对广大党政官员来说更是如此。
这位川大教授在道德上的失范之举让人汗颜,但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一下,是不是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身份和自我优越感,是不是应该更心平气和的平视别人,对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这才是我们从新闻中所能汲取的最有益的东西。
拒绝转入普通病房的教授缺了德
近日,一则“牛气冲天的教授爆粗口”的新闻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众多网友围观。舆论似乎一遍倒,大家一致声讨“教授”没道德、没良心、没人性。看罢这样的新闻,怎一个“悲哀”了得!古人云:“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就国家而言,“德者,国之基也”;就群体而言,“德者,民之信也”;就个人而言,“德者,才之帅也”。可是堂堂一个大学教授却不懂得这些道理,甚至表现出毫无底线的道德缺失。笔者不禁想问教授先生,“到底是您生病了,还是我们的社会病了?”
实际上,学者、教授乃至知名的主持人等爆粗口已不是个案,类似的事情近年来层出不穷。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一向讲究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修身开始,学者、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教授屡屡骂人,爆粗口,已经引起了许多争议,这也让教授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信誉度直线下降,甚至于在某些时候成为骂人的话。
一个知识分子必然要有所担当,这表现在为社会、为公众的考量方面,而非像一个小丑一般,把泼脏话当做一种可炫耀的资本。“老子是个教授”“他们的命关老子屁事”等言语岂是一个教授能够随意说的,不少网友留言声讨该教授的恶劣行为,称其“有身份没素质”“极端自私”,更有人质疑:“这样的教授,能带出好学生吗?”
他不仅没有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反而把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展现给社会—要知道你是一个公众人物,必须对自己的发言负担社会责任,而不能只图一时口快。
为什么知识分子这么少?又为什么教授们总是曝出种种负面新闻?
当今的教授,其实有种种不好的发展倾向。第一是商业化,他们把知识当作商品来贩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房地产商,就说房价应该涨,见了官员,就说经济一片好,出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说胡话。第二种是粗鄙化,教授在社会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这使得很多教授处于生活的焦虑中,为房子,为孩子,为钱奔波。第三,人格的缺陷化,教授一方面在社会中的地位评价仍旧不低,另一方面实际的境遇远不如意,所以利用话语权骂骂咧咧。第四,学术视野狭窄化,博士本应该是视野宽阔的,但如今考博的,只是注重导师关注的课题,导师关注什么,他们就拼命关注什么,以此来讨好导师。过去的博士,追求的是经世致用,而今天的博士,大多已经混同于一般人,甚至视野还不如一般人。”
如何改变教授的沦落,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大学和教授的原因,至少在目前,这样的事情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启示与思考】
CCU就是心脏重症ICU,主要收治心肌梗塞和严重心律紊乱的病人,因资源有限,病情稳定的患者需要腾出床位以便收治其他危重病人。强占着优质医疗资源,还口出恶语辱骂医生,这足以引发网友的愤慨。
这起事件所警示的,不是个别教授的自私与蛮横,而是在社会不同群体中都潜藏着的特权意识在泛滥横流。
特权意识不仅仅指某些手握公权者不按章行事,先将自己摆在了“三界外”。很多时候,其他社会群体也在效仿并努力争取特权的优越感,有权的靠权争,有钱的靠钱买,有关系的靠关系疏通,有地位的靠地位占有,可谓是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只不过,权力大小、钱财多寡、关系软硬决定着享受到的特权样式,大到我行我素,小到在医院看病不用排队,无不是特权的写真。
从这个角度看,入住华西医院的这名教授,赖在CCU不走,更像是在自我主张特权。或许,此教授果真是著作等身,受惯了被特殊照顾的待遇;亦或许,此教授确乎与华西医院的上级领导关系熟稔,自谙应该被特殊照顾。从其言行来看,这种特权意识似乎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乃至于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命比别人的命要值钱得多。这种自命不凡,难道在某些其他社会群体中少见吗?
特权意识泛滥,于社会健康是一颗毒瘤,其直接破坏了正派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规则意识。有这样一个绝妙而形象的比喻来表述社会的规则意识:拿排队作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由此可见,没有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动准绳的社会普遍的规则意识,民主和法治就会被架空。
孔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既保证个人的自由权利,但又不能逾越道德规则。于当下而言,逾矩是一种多发现象,如何遏制或大或小的特权、建立社会的规则意识,是社会进步不能回避的话题。
“教授之怒”的生存空间,源自先天的“血统论”和后天“三六九等”等级观念的现实黏连。作为一种语言暴力,施暴者眼中只有社会的残酷,没有人性的温暖。“教授之怒”通过对普通患者的歧视,来建构自己身份上的优越感和社会认同。
在医生面前,病人是平等的,不管是教授与否。医院毕竟床位紧张,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到普通病房,以腾出床位收治其他危重病人这是常理。在这位教授看来,CCU医疗设备好,所以拒绝转到普通病房。殊不知,一旦病情稳定,入住CCU也就没有了意义,此教授拒绝入住普通病房实在是缺乏常识。
教授的社会地位高,被人们所尊重,这不仅源于教授的专业技能,也源于教授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曾讲到“精英的傲慢与冷漠”不应该发生在知识精英身上,可是这位教授“十个老百姓的命都换不来自己一命”的言论,实在是刺激了老百姓关于社会平等的敏感神经,尤其是言语间特权思维的流露实在让人愕然。对于教授而言,文化虽高,但是不深入到最低层,不经常与社会深层次接触,那他所谓对社会的了解,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虚伪、肤浅、扭曲,他的所谓的优越感也显得更加肤浅。
时下,一些所谓的教授不讲学术操守突破良知底线的“雷语”,人们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现在,麻木冷漠只顾自己,占用稀缺的急救资源,对医生缺乏基本的信任,即使这位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让人觉得难以为人师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3/750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