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 辉煌成就

让每个中国人享有幸福和尊严——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之七

2013年12月15日 19:14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吴晶 周玮 吕诺 吴晶晶)35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划出的历史轨迹举世惊叹。

从上学到就医,从文娱到体育……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愿景逐步化作现实。

 教育科技比翼齐飞 人口素质大幅提升

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这是近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分析报告。

这组几何式倍增的数字所反映的,是中国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改革开放,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让我国教育科技事业迎来全面复苏的春天。

“中国已取得可喜的巨大成绩,我们很自豪能与中国合作。”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副代表蒂姆·萨顿对中国的全民教育进展给予这样的肯定。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了《实现全民教育及前景:中国全民教育报告(2000-2010)》,指出: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9.6年和12.7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小学适龄女童的净入学率超过男童……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与科技事业比翼齐飞,为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

从正负电子对撞机震撼出世到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从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全部研制成功到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捷报频传……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从数字电视到半导体照明,从智能交通到防灾减灾,从重大新药创制到食品安全……伴随着科技的普及、教育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重大成果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公共卫生显著改善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

“没有国家政策,我们这个家早就垮了。”四川省中江县太安镇保安村村民蒋雄军对记者说。

3年前,蒋雄军的儿子蒋浩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超过11万元的治疗费用一夜间让这个年收入仅8000元的家庭陷入绝望。然而,因为新农合和民政救助政策的落实,孩子的治疗费用“奇迹般”地“有了着落”。

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期盼,正在日趋完善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中找到回应。

2009年至2012年,中国政府初步建立起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医保制度体系。

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推行以公益为导向的医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在不到5年时间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95%的中国人口,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医改的艰辛探索,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加快改革、发展进步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指出:2012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5万个,比1978年增长4.6倍;卫生技术人员668万人,增长1.7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27.1万张,增长1.9倍。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

伴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能力的提升,历经“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考验,我国还探索建立了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曾任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的杰福瑞·考普兰博士与中国结缘已有30多年,他见证了中国为创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高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所付出的努力,也亲历了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的进程。

“自从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就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保持乐观,现在更加乐观。”目前担任中国疾控中心高级顾问的考普兰说。

 

 文化权益有保障 民间体育更蓬勃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在吉林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数字电影成了农闲时的主要娱乐……这样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30多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的确难以想象。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以详实的数字书写着文化的繁荣振兴:2012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321个,比1978年增长1.3倍;公共图书馆3076个,增长1.5倍;博物馆3069个,增长7.8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1%和98.20%。2012年,生产故事影片745部,而1978年仅生产46部……

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建设中,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在愈加注重“软实力”竞争的国际赛场,体育健儿一次次刷新全球纪录。

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上,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首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

35年成果丰硕。国家统计局分析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35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5/7507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