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普京国情咨文重点关注国内问题
2013年12月14日 20:07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12日在克里姆林宫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议题。此次国情咨文用时约1小时10分钟,是近几年较短的一次。普京对国际关系的着墨不多,重点阐述了对国内问题的看法。
经济发展需改进
今年,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前10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为1.4%。此前,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都认为,外部经济环境不佳是俄经济停滞的主因。而普京在这次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尽管今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但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俄罗斯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并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
普京认为,全新的职业标准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他建议成立一个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将领先的商业协会和专业协会吸纳进该机构,在两年时间内确定新的职业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对职业教育系统进行重新配置。
(12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发表国情咨文。)
对于国内投资环境问题,普京对政府提出的小企业“税收假期”优惠政策表示支持。根据这一政策,俄罗斯全境处于创业阶段的工业、社会和科技领域小企业将享受为期两年的免除税费优待。
普京表示,他已责成政府会同俄罗斯科学院修订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其中关键工作包括成立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这一机构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长期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他要求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并提高科技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普京强调,俄罗斯需要支持非能源产品的出口,但当前俄罗斯出口贸易仍存在大量行政壁垒,例如商品获得出口许可需等待20天,远长于发达国家。他要求政府在明年3月份之前完成一份支持非能源产品出口“路线图”计划。
对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计划,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东部大开发是俄罗斯21世纪的优先发展方向,国家和企业应将资源用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为此,俄罗斯已决定把新投资项目所得税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远东地区推广至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
社会问题仍不少
由于这份国情咨文在俄罗斯宪法公投20周年纪念日发表,普京开头就用不小的篇幅强调宪法精神的重要意义。他结合俄国内近期的司法系统改革说,俄罗斯撤销最高仲裁法院,成立新的最高法院,将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
在谈到国内地方自治制度时,普京认为当前这一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地方自治的主要原则。他表示,发展强大、独立的地方政府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任务。
对于今年以来不断加剧的民族矛盾,普京表示,民族和平意味着俄罗斯社会是一个整体,也意味着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他呼吁各民族共同应对挑战,维护国内的民族和平。普京认为,一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家机关工作存在缺陷、教育文化政策存在盲区以及腐败等问题导致的民族误解是俄民族关系紧张的真正原因。
在社会领域,人口危机是俄罗斯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近年来,得益于促进人口增长计划,俄罗斯人口总数趋于稳定,自2010年起实现连续增长。为进一步巩固人口增长势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建议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给家庭。他提出,需要创造特别的条件,使得人口增长趋势可以持续下去,其中住房问题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他还提出,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应该成为俄罗斯的标准。
外交成果显自信
在国情咨文中,虽然普京在国际关系领域着墨不多,但他对俄罗斯今年外交成果的自信仍表露无疑。
一年来,俄罗斯与美国就叙利亚、伊朗危机等国际热点妥协合作,就“棱镜门”、人权、民主等双边事务斗嘴斗法,就反导、军控等战略议题针锋相对。和而不亲,斗而不破,攻守相济,进退有度——作为柔道黑带,普京深谙以柔克刚之道,与美国过招善用“柔术”,常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国际斡旋进展寥寥,美国扬言动武箭在弦上。俄罗斯提议叙利亚化武交由国际管控,避免兵戎相见,可谓巧解干戈的“柔道外交”之胜。
动荡中东,俄罗斯灵活回旋,顺势而动,与多国拉近关系,逐步扩大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彰显其重返战略要地的雄心,也反映其维护地区稳定、确保本国安全的政治用意。
(普京对俄罗斯2013年外交成果的自信表露无疑。)
普京表示,欧亚一体化战略建立在平等和确保参与方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基础上。俄方将继续推动这一进程,不把其与包括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内的其他一体化项目对立起来。谈及乌克兰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普京申明,俄罗斯不会对他国用强,如果乌克兰有意加入关税同盟,俄罗斯自然欢迎。
区域一体化是俄罗斯稳固“后花园”、纵横欧亚大陆的重要支点。面对欧盟东进,北约东扩,西方势力不断逼近,俄罗斯与欧盟暗中较量,争取“中间力量”,力推关税同盟,密切与邻国经贸往来,提升地区影响力,打造全方位区域联盟。可以预见,俄罗斯主导的区域一体化不会回头。
在与“东方伙伴”打交道时,俄罗斯倾向使用合作语汇。“向东看”不是普京的发明,却是普京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多次强化的战略重心转移。不论与中国构建战略伙伴关系,还是加快融入亚太一体化步伐,都是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军事考量。今后一段时期,亚太地区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不会减弱,只会不断增强。(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4/7507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