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珠算“申遗”成功的喜与忧
2013年12月17日 09:26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历时5年珠算“申遗”成功
经过五年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珠算存在1800余年,为“最古老的计算机”。
12月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在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当时申遗并未成功,中国珠算协会曾数次修改申报材料,直至近日传来捷报。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
珠算十年前清出小学教材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珠算曾一度是会计学习的必修科目,然而这样的情形已经不再。“以前是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现在政策变了。所以在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少学习珠算了,”上海珠算协会的张女士表示。
据张女士介绍,从去年开始,一些全国性的会计比赛也取消珠算项目。“在基层的不管是大中专的老师,还是社会上对珠算的认识还是支持的。”她表示,由于行政命令和政策导向,比如会计电算化可以取代珠算了,珠算教学遇到一些阻力。
[应用]
推广珠算可提高老幼智力
据介绍,目前有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为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说,目前已可以将珠算技巧运用到儿童的珠心算的教学上。“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大量的科学数据可以证明,珠算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珠算不是一个简单计算的工具,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丁先觉表示。
张女士介绍,上海珠算协会已经在一家康健学校进行了16年的珠算实验教育。“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张女士介绍,由于孩子们的病情不一样,效果并不相同,但是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老年人比较喜欢珠算,对老年人健脑很有帮助,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张女士表示,目前上海珠算协会专为老年人开了双手打算盘的课程,借助教材为老年人上课。
珠算成非遗更须"精打细算"
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中国珠算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增加,不仅强化了“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更严肃的对待珠算。珠算成非遗,不是终点,而是珠算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不是可以高枕无忧,而更应“精打细算”。
珠算成为非遗,貌似取得了成功,然而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珠算却有些“明日黄花”的没落。曾几何时,以算盘为载体的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中国文化和行为准则中去,但由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珠算成为一种负担而被日渐冷落。前几年,珠算甚至被清除出小学的教学课程,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珠算的势微。
即便是珠算真的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但一个现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申遗时各方动力十足,花费巨资,但成遗后,要么商业化利用太重,一些组织假借珠算研究保护而行谋自己利益的行为,能揩油则揩油,不仅不利于珠算保护,而是对珠算的污名化。对珠算的研究、传承则有可能裹步不前,更不用说对珠算进行创新和延展了。必须防止申遗虎头蛇尾问题,以此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珠算避免“光荣死亡”。
珠算成为非遗后,也应该警惕珠算算盘化,无形有形化的狭窄保护思路。不仅要保护好传承好形式多样的算盘这个载体,使算盘成为珠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拓展,更要注重珠算文化的文化内核,去研究创新珠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参与现代生活的具体切入点,重新拾起珠算进课堂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珠算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进程,使珠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避免被束之高阁。
珠算不应是民族自豪感的装饰品,不是谋取某种利益的工具。打算盘的清脆之声,不仅是一种规则再现,更应该听到珠算文化里斩不断的文化脉动。珠算成非遗,从此应该“精打细算”,让其生命不止,运行不息。
把算盘放哪儿?
关于“非遗”,有这样一种解读:但凡进了这个让人“高看一眼”的名录,即使不是已经消亡,至少亦是濒危。现实也确实如此。问问四周的人,会打算盘者能有几何?如今,“奥数”盛行,电脑普及,珠算课在小学被冷淡甚至退出课堂,知道算盘为何物的90后、00后能有几个?
对于已经“贵为”人类遗产的东西,除了让它们进入博物馆,我们是否还需要在内心留一块绿地给它们?
“非遗”设立的意义想必不是简单将进入名录的项目镌刻于历史的某一页,它更看重的是“传承”二字。
传承是谁的事?政府支持、鼓励、投入的责任自不必说。作为个体的公民,除了摆出哀叹传统消亡的文艺范儿,是否也需要做些什么?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京剧演员,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算盘拨拉得噼里啪啦响的账房先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抽出一点儿听演唱会的时间,听一段儿京剧;至少可以给孩子买个算盘,哪怕只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算盘。
如果将来某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从数据库、资料馆里知道什么是京剧、什么是珠算,那他们会有多少冲动为中国人的这些国粹和伟大发明感到骄傲呢?
珠算申遗成功,还要不留遗憾
珠算申遗的成功,的确让很多人很自豪。消息一发布,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就是一片叫好声。正如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说的一样:“申遗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是,申遗成功的珠算,真的仅仅是我们自豪的载体吗?申遗成功是可喜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自豪一下。但是,这种自豪不能冲昏胜利后的头脑。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话题:珠算给我们带来了荣誉,我们给珠算带来了什么?珠算成就了我们的自豪,我们把珠算当自豪了吗?珠算对得起我们,我们有没有对得起珠算?
珠算的申遗成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是能够被世界所承认的,是世界公认的宝贝。遗憾的是,我们却把我们的宝贝当作了不值钱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在课堂上还是能够见到算盘的,尽管那个时候老师已经不怎么交珠算了,但是,最起码我们还能叫得上它的名字。而如今,你若真是抱着算盘这样的东西去问问孩子们,他们还真的不见得能叫上名字。珠算不仅仅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也离开了我们的课堂。
当然,世界是发展的,是前进的,总要有些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冷落。但是,冷落不代表放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最起码要让如今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算盘,会简单的使用。
此次申遗成功了,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也让外国人认识了我们的宝贝。但是,我们不能被胜利的小酒喝晕了心,不能让申遗成功后留下的只是遗憾。当然,我们不是冥顽不化的主儿,不能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但是我们却有责任不让它消失,去抢救它,去挖掘它,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使用钢笔了,就丢掉了我们的毛笔一样。
我们需要做些事情。是不是需要让它光明正大的重新进入课堂,让孩子们认识它,知道它,会一点简单的用法。也可以让它和毛笔、剪纸、地理、历史一样,成为副课,成为兴趣课呢?
申遗是需要花钱的,这几年我们为了申遗花费的钱款也不少。我们不能让我们创造的劳动价值换来的仅仅是自豪感,那样愧对的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珠算,还愧对了我们的申遗成本。
珠算申遗成功了,保护与传承还须跟上
算盘的最初功能,在于其实用性,比如计算快捷方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退出历史舞台,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然而,这个中国使用千余年的古老算具,如果任其走进古董店,委实令人唏嘘。而申遗成功,则意味着它再度回归公众视野,这无疑对拯救工作有重要作用。
算盘的魅力,在当今无疑已不再是其实用功能,而在于它的使用特点,其在培养孩子思维灵敏度、空间想象力以及学习专注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直接功效。这也是近几年来,科技发达的美国、日本等从小学开始普及珠算课的原因。而现代科学与实践都证明,珠心算对健身健脑,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减少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而它的更大魅力,还在于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项被称为我国第五大发明的古老算具,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国的民族灿烂文化的见证和象征;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国际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倾注着中国人无限的智慧和情感,“噼啪”声里更是流淌着中华血、民族魂。珠算虽不如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GDP的增长,但其在精神文化领域创收的无形GDP却难以估量。
珠算申遗终获成功,自是可喜可贺,但申遗绝不只是认祖归宗,为争一个名分。成功了却任其躺在博物馆、生存于记忆深处,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如何唤醒,怎样保护和传承才是关键。要让更多人知晓并认可这一国粹,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首先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普及推广这门功课。比如,将珠算重新纳入小学课程标准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另外,珠算最大缺陷在于功能太单一,款式太存旧,使用太单调,这就需要创新功能,赋予算盘更多时尚元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学习、应用、娱乐多位一体。一旦不愿学,不想学、学了无用的现状得到改变,珠算一步一步走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就不会是神话。
对于算盘,周恩来曾经告诫: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我们当然无需重现昔日背着算盘上路的情景,但用心守护老祖宗的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中华民族精魂,却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启示与思考】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着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在没有电子计算技术的时代,算盘推动着社会进步。
如今中国珠算成功申遗,对国人来讲,绝对是一件扬眉吐气之事,必将有助于更多的人去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不过,珠算还能有多少生命力,的确令人堪忧。一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大大削弱,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早已无用武之地,计算器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二者,珠算已退出学校正规教学。走在各大市场上,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有算盘销售,珠算几乎进入到了“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面临着传承难题。
诚然,现代人大多抱着实用哲学不放,珠算退出现代社会似乎无可厚非。但博大的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真的就无珠算的立锥之地?我们看待珠算,不要仅仅限于它的计算功能。首当其冲地,珠算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很好地传承。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珠算作为一种文化,委实不该在快餐式的接受和消费心理中荒芜以致消失。我们还必须看到,珠算还具有强大的心智开发和身体康复功能。科学研究证明,珠算不是一个简单计算的工具,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珠算甚至还可以用于康复训练,上海珠算协会已经在一家康健学校进行了16年的珠算实验教育,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
珠算成功申遗固然可喜可贺,但申遗不是为了去搞文化显摆,而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保护和弘扬。怎样让古老的珠算不至于毁在浮躁与功利的当代人手里,值得警惕和深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7/751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