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干部考核新标准,不以GDP论英雄
2013年12月18日 13:5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中组部:地方干部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地方干部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
《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依此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成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地依此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在选人用人方面,《通知》也要求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根据干部的德才素质、工作需要、群众公认等情况综合评价干部,注重选拔自觉坚持和领导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GDP可以给官员带来升职”
援引中新网报道,《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此前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钱冠林强调,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要既纠正GDP至上,又防止各部门都将自己的工作要求纳入考核,以致考核面面俱到、过细过滥。
他认为,当前亟须充实和完善三项内容:一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如投入产出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单位GDP能耗、物耗、水耗、“地耗”等;二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如城市空气质量与水体水质达标率、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等;三是反映民生保障质量的指标,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教育、医疗投入占GDP比重等。
据《新京报》报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微博)表示,近年来,“考核要不唯GDP”一直有争议,但事实操作还是以GDP为标准。为何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GDP?一是其可以给官员带来升职,二是便于操作“见效快”。比如教育、环保,投入效果一两年显现不出来;GDP则不一样,拉来一个100亿元的项目,效果立竿见影。
竹立家表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如果降低GDP权重,那么降多少?其他指标怎么量化?教育、医疗、环保等分配比重怎么设定?这些都需科学测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考核一直强调GDP,是政府的利益结构决定的,有了GDP,才有财税、就业,未来考核如果不追求GDP,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各级政府的利益基础要与GDP适度脱钩,要对地方政府的责任界限梳理和划分,明确财权与事权,否则不可能调整到位。在弱化GDP时,对地方干部考核手段更多元一些,改变当前地方政府过于干预生产、破坏环境、加速能源消耗,以实现简单就业的现状。
盲目举债留烂账要追责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通知》也指出,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这对当前各地方举债发展的现象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
辛鸣表示,这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干部为了取得政绩,尤其是为了立竿见影看得见的政绩面子工程,他们借了很多钱来搞建设,而且这个钱借来之后搞出来的建设将来不能把这个钱还了,而且这些干部也根本不考虑,这个钱借了以后能不能还。结果是只管借债不管还债。这几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包袱越背越重,这种现象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不以GDP论英雄才能根除盲目举债
这是领导干部考核不以GDP论英雄首次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文件之中。这里牵扯到一个如何看待GDP的问题。GDP是一国经济总产出量最全面的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最直接的指标,是宏观经济政策观察与决策依据的首要指标。GDP指标变动背后是国民总产出量、就业状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等重要经济指标的走势情况。但GDP统计最少有两个遗漏项目:一是遗漏了非市场性活动;二是遗漏了环境破坏等外部性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在GDP指标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考核唯GDP论英雄,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顾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盲目推动GDP增长;不顾资源能源破坏浪费,换取GDP光鲜数据。一边推高经济金融风险,浪费土地资源,另一边垒高GDP数据,为的是戴大官帽。其中一个危害性最大举措就是盲目举债发展。
2009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增长61.92%。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政府大肆举债发展,说到底还是唯GDP政绩观在作怪。从政府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任用上扭转唯GDP论英雄考核体系,抓住了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消除盲目举债发展的治本之策。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需要强调。首先,不是不要GDP考核,而是不要唯GDP论英雄,“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唯”和“不能简单”二者的区别。含金量高的GDP、投入产出量高的GDP、带动就业量大的GDP、发展成本低与代价小的GDP,多多益善。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GDP考核指标体系,将污染的外部性成本从GDP总量中剔除出来等。
其次,正确看待政府负债。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消费和投资以及净出口是GDP的四大组成部分。一个有活力、有效益、较为科学的GDP拉动方式是个人消费占到GDP70%左右、私人投资占GDP18%左右、政府消费和投资占10%左右。政府消费和投资主要以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等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包括一定规模的负债。而这种负债一般是发行国债以及其他各类债券形式筹措,这种负债风险较为分散,而不是像地方政府直接向银行举债或者通过信托等融资平台借债。
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全必要。关键在于要按照《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指标体系,给抓好落实奠定扎实基础。
“不以GDP论英雄”告别政绩“乌托邦”
当前,“以GDP论英雄”的“跑偏”政绩观成为部分官员的信条。对于他们来说,拔地而起的高楼、穿城而过的立交桥和“整容”过的城市新景观,是拉动工业产值与GDP的“良方”,更是其仕途升迁的“敲门砖”。这一次中央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提出“考核要不唯GDP”,既对不计后果的发展予以及时矫正,也为官员考核注入了新的内涵。
部分官员为了创造政绩,充斥着漠视民意、代民做主的“强权思维”,热衷于搞“假大空”,虚张声势,滥用权力“树碑立传”,常常反复无常、朝令夕改,拆了再建,建了又拆。这样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如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毫不顾及城市的承受力,过度干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透支了城市的财政和其他资源。
这些官员之所以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在政绩观“跑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是因为迷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他们相信,随着一个个形象工程的出现,等待他们的是仕途的“节节高升”。二是因为借工程“捞一笔”已经成为部分官员的“生财之道”。大拆大建会带来无数的资金运作,会给垄断着资源分配掌权人带来巨大的寻租机会,大楼大桥建起来了,官员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要纠正“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摆脱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切切实实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也要将民众意见作为考核的重要权重,并列入考核体系,只要群众不认可,数字再高也白搭。我们相信,“唯GDP论英雄”终将成为历史,对于各级官员而言,未来的责任也将更大。
不以GDP论英雄,干部考核展新颜
当前,一些地方官员短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新官不理旧账和吃子孙饭的问题,在全国很多城市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干部考核以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主,再加以目前官员的任期制度,很多官员上任后只顾眼前利益,搞一些短平快、但不可持续的项目;或者通过卖地、举债等,留下一堆烂摊子。一些地方把好多年后需要用的钱都借了,把好多年后的地也卖了,然后留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烂摊子,等着后任来收拾。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竭泽而渔式的挖掘资源能源的现象,挖出来、卖出去就是GDP;大占耕地、疯狂开发房地产等都能够增加GDP;不顾环境污染恶化的外部性问题,反过来治理环境污染等又能增加GDP,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实在不可取。
今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说,“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中央屡提不能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表明了新的选人用人思路,意味着将重建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的“谁英雄、谁好汉,就看在GDP面前能干不能干”导向。
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纠正唯GDP用干部的做法势在必行,但关键要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难度很大,需要逐步摸索和完善。现代政府应该是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到底怎么样,最有体会也最有发言权的是民众。应该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尤其是民生幸福指数在考评中的权重应大幅提高。
考核一名干部有没有能力,是不是合格,既要重视GDP等显绩,更不能忽视生态效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等潜绩,只有全面促进社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启示与思考】
此消息一出,赢得叫“好”声一片。“GDP至上”的政绩观念在我国盛行多年,现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在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的GDP更是连超竞争对手若干,居全球第二。单纯从经济总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如果算上数据背后的代价,就不能盲目乐观。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地理解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狭隘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追求GDP增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是便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竭泽而渔的现象便尤为突出,为了个人的乌纱帽和政绩工程,不顾百姓呼声、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盲目上项目,经济指标虽然上去了,但雾霾出现了、河流污染了,群众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 GDP 论英雄,淡化了GDP在考核中的分量,避免了以往那种片面追求规模、速度的观念。从“GDP考核”向“综合考核”转变,将考核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质量、效益、结构上,放在民生、环境和社会发展上,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俗话说出了这样的为官为政之道:做官就要做出政绩来。但是,以前过分依赖数字化的政绩模式,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干部,使得他们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看法:“唯GDP论英雄”。他们或者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或者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或者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或者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如此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伤害群众的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虚假政绩,必然会诱发干部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此时,中组部印发《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无疑是纠正了过去“唯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标准,是对干部的重新审视。在今后的考核干部中,我们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又要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彻底改变了“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
相信在新的正确的考核导向下,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必将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8/751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