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独家微访谈】张颐武:中国电影先做好自己的市场,才能迈向国际

2013年12月18日 15:47

 

U1421P622DT20110808172312

2002年开始,电影业进入产业化改革新阶段,2010年电影总票房达到了101亿。而在2013年截至到12月初,中国电影票房已突破200亿大关,从100亿到200亿仅用了3年时间。当然,这一年不仅仅是电影,从“中国好声音”的全民吐槽到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的超高收视率,大众文化在2013年无疑是个突破收获之年。今天,首都专家微博群、宣讲家网站共同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做客微访谈,与大家谈谈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新发展,欢迎提问!

 

大众文化市场繁荣得益于中产阶级的壮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壮大,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精神层面的消费追求逐步扩大、深化。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这必然促使中国的大众文化市场越来越繁荣。仅就电影而言,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电影市场。而受众更广的电视娱乐节目,自去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后,更是掀起了各大卫视争相购买海外版权的风潮。

大众文化市场的繁荣固然是好事,但不足却也不少。有网友说,中国电影虽然发展迅速,但制作水准却没有跟上。张颐武教授认为,这是新兴市场的通病,但我们可以像电影工业更加成熟的美国好莱坞学习,借鉴其经验,同时发挥好原有的特点。在现阶段,中国电影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市场,中国观众的需求是中国电影首先要满足的。“现在中国市场就已经足以支撑中国电影的繁荣。好莱坞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这当然不是说走出去不重要,而是说走出去需要立足本土。先在自己的市场站稳。同时努力跨文化。”

虽然与成熟的市场相比尚有差距,但中国大众文化并非毫无国际竞争力。比如在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的东南亚市场,中国大众文化产品便相当成功,无论是过去的《还珠格格》,还是近年的《甄嬛传》,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民众中都有着相当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访谈精选:

1、Teliny:向 @张颐武 提问:现在电影虽然有发展之势,但是剧本这方面似乎并没有跟上队伍,反而很多都是“借鉴”了已有的甚至是很卖座的电影桥段,老师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呢?

张颐武:当然中国也有相当好的编剧,但我们确实存在剧本还不够好,编剧人才不够多的现象。需要更专业的编剧人才,也需要更专业的剧本统筹等。这些都需要向好莱坞学习,借鉴他们的一些经验。当然也要发挥好原有的特点。

2、举事立人:向 @张颐武 :看电影分五类:一情结化,就喜欢史泰龙,再烂也看;二随大流,人家看我也看;三专业看,看主题,看情节,看结构;四图放松,把看电影当成纾解压力的渠道;五应付看,有要求有规定,不得不看。张教授怎么看“影迷”?  

张颐武:说得很生动,概括也很到位。影迷是电影繁荣的基础,我就是个影迷,正是由于有对电影的兴趣才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

3、又还是柚:对 @张颐武 :国内的许多电视剧电影,如蜗居,北京青年,小时代,能有很好的收视率或者票房,但似乎很难走出去,而韩剧和美国的大片确能很好在国内获取观众,国内电影电视应该怎样走出去呢?

张颐武:这是现实情况,现在中国电影电视走向世界的问题也引起各方的关注,但现在看我们的影视直接走向欧美一方面有文化上的很大差异,另一方面有进入高度成熟市场的困难。但我们的影视,尤其是反映中国人当下日常生活或古装剧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东亚已经有成功。

4、温水么么:向 @张颐武:张老师好,昨天看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的Reinhardt教授新开设了一门韩剧研究课,北大会开设类似的研究课吗?或者张老师有开设公开课吗?

张颐武:这类的关于大众文化的课程在许多大学都有,这些年随着所谓文化研究的学科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这样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发展很迅速。我在北大也开过这方面的课。当然希望随着mooc的进展和大家见面,向大家请教。

5、一生有你:向 @张颐武:80-90年代中叶,可谓港片黄金期,自《无间道》以来港片似乎萧条了,许多知名导演也不付当年之勇。这一热一冷原因在哪?

张颐武:香港人口的规模和市场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很大规模的电影工业。在五六十年代之后香港电影就有相当的繁荣,那时有一个东南亚的华语电影的市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其实促成了香港电影和内地的深度融合。现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发展很多,港片也和内地电影融合。

6、随无涯阁主:向 @张颐武:觉得目前供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还是不够丰富。是因为版权保护不力,作者难以获利吗?

张颐武:前些年这种情况严重,网络的崛起和过去对于版权的不注意对于各个文化领域都有冲击,尤其是音乐方面冲击更大。这些年随着打击力度加大和自觉意识增强就有了相当的好转。这个问题还存在。需要更多的版权保护,才能让作者更有积极性。也要和网络的分享精神平衡。

 

7、我是朱北群:向 @张颐武:影视是个高产行业,当然回报率也是相当的惊人,可就是归属极少部分人群,由此引发她的畸形发展;您不担忧吗,为此有何高见?谢谢!

张颐武:影视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中国电影一年好几百部,但赚钱的并不多,风险其实很大。高回报其实并不很多。全世界也都如此。现在发展的状况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从最近看还是越来越好的。

8、凉水一丝:向 @张颐武:张老师好,电影一直是被视为高级于电视剧的艺术,但国内电视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好像更大,从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到武侠言情《射雕英雄传》、《还珠格格》,影响都非常长远。你对国内电影的影响力怎么看?

张颐武:电视剧在全球都是重要的大众文化类型,影响都很大。如美剧也在美国非常流行。中国的电视剧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影响很大。对社会意识的塑造有相当的作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面临的困难有人就认为和电视剧的作用有关。新世纪以来电影的发展一直很快。

9、林空坐忘归:向 @张颐武:网络游戏能算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吗?网络游戏产业值不小,受众也大。

张颐武:当然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方面是新的平台和技术带来的新的增量的部分。

10、狄达尔:向 @张颐武:有人说今年贺岁片档期的电影都是引发思考的,甚至是比较沉重的、黑色的主题,可能笑过之后后背发凉,与以往贺岁档的喜剧扎堆有所不同。张老师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张颐武:既有《1942》也有《泰囧》,说明公众的欣赏需求多样化了,各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实在中国“贺岁档”就是冯小刚电影最早实践的,去年他的电影是悲剧的风格,今年又回归喜剧了。可能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11、鸢飞鱼跃的天空:向 @张颐武:现在城市电影、话剧等各种大众文化发展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农村大部分地方除了电视外没有任何文化娱乐生活,可以说现在大众文化基本跟农村无关,这种状况不知张教授是否关注到,又有什么建议和对策?

张颐武:一方面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还要在新一波的城镇化纸张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文化需求增长强劲,会辐射到农村。中国伴随着新一波城镇化,也必然让农村进入文化生活。

12、幸运的麦兜儿:向 @张颐武:中国电影的高票房与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步伐并不成正比,问题在哪里?怎样均衡发展?为何很多在国际上获大奖的影片在国内都没有得到公映?原因何在?      

张颐武:现在首先是做好自己的市场,中国市场增长最快,中国观众需求是中国电影首先要满足的。现在中国市场就已经足以支撑中国电影的繁荣。好莱坞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这当然不是说走出去不重要,而是说走出去需要立足本土。先在自己的市场站稳。同时努力跨文化。

13、没有看到过的自己:向 @张颐武:现在国产电影越来越有疲软之势,在口碑和票房上几乎都全军覆没,并且在国外大片的夹击下,国产电影如何寻求突破?

张颐武:现在情况并不像你说的那样。现在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繁荣,12月初中国电影的票房就突破了200亿,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出现了高速增长。二是新导演层出不穷。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时全球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市场,当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14、浣保会会长神功已练成:对 @张颐武 :最近的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显示,戏剧影视文学毕业生收入排在倒数几位,实际上我的很多同学也确实转行了,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张颐武: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这些专业需要一些特殊的才能,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实需要很多这些方面的人才,但有时这些专业出来,从事这些工作并不能胜任的情况也存在。这需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同时多给实践的机会。随着文化领域的发展,这些专业的需求会有增长。

15、长空万里送秋雁:向 @张颐武:现在出了一种“微电影”,不知是电影,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微”。微也就是碎,内容越来越碎,怎么才能保障表达的严谨和主题的意义?

张颐武:微文化确实是文化的趋势。现在的微博和微信以及微电影都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作品的长短都有自己的特点,微的特点也不能说是坏的,但如何突破限制,发挥短的特点也能出好作品。短就要老僧寸铁能杀人,长就要丈八蛇矛左右盘,要扬长避短。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8/7513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