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校长家长“演双簧” 以罚代管当反思

2013年12月19日 15:2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中学规定学生吃瓜子吸烟罚钱背地里还钱给家长

“学校动不动就罚款!”连日来,记者多次接到投诉,称汝南县常兴镇第二初级中学(下简称常兴二中)罚款罚得很重。“课堂上吃瓜子罚款100元,课下吸烟一次罚500元,晚自习后溜出校园上网吧罚款1000元……所有罚款都交到校长手里了。”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发现这竟是一幕用心良苦的“双簧”。

有人投诉——这个学校动不动就罚款

12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该校,听学生说:“今年秋季开学,新来了一个霍校长,不少违规的同学被她罚过”,“校长罚大钱,班主任罚小钱,每个班里都罚”。一位戴眼镜的女生说:“八三班的罗×,被罚得都不敢上学了。”

8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罗×家,13岁的他住在学校西南方约3公里的王庄。进门时,他正端着饭碗在看电视连续剧。

“我不上学已经3个多星期了。”罗×漫不经心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和另外两个同学熄灯后去校外逛集市,夜里11点多回来时被发现,被叫了家长,罚款1000元,“不想上(学),不想去,就是交了(罚款),我也不去”。

“为啥?”记者问了几遍。罗×才不情愿地说:“动不动就罚,被罚一二十次了。罚得我中午没钱在校买饭吃,下午饿着肚子听课。罚怕了,打死也不上了!”

这时,罗妈妈回来了:“天天吵他,催他去上学,可他就是不去。他爸出远门打工去了,孩子这么小,不上学咋办?”

 

 记者调查——罚款其实是“假罚”

于是,记者拨通了罗×班主任刘辉老师的手机。

“罚款,是为了教育孩子。”刘老师说:罚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警示,为了让他学好,“罚款会退给家长的,但千万不能给孩子说。”

“你们班里也罚款吗?”记者问。刘老师肯定地回答:“罚,罚的款在班干部那里,到了期末,会一分不少地退还。”

据刘老师说,秋季开学时,班里纪律不好,10月罚的次数多些,11月就基本不罚了,罗×是被罚过几次,但数额都很少,一次一块两块,最多没超过10块。

随后,记者来到常兴二中,见到了霍继红校长。

“我是今年秋季开学才调来的。”霍校长说,之前该校管理特别松散,校外是田野,男生女生往地里跑,到了晚上,一半学生都不知道去哪儿了。一个女生上学期间怀了孕,家长来学校大闹,家长纷纷向县教育局投诉,有的家长甚至让学生转学。“我来后,从整治校风开始,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罚款这一项,是我口头说的,特别是在管理学生晚自习后出校园、上网吧等方面。”

“这是一种假罚。”霍校长说,通常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学生的面交罚款,孩子走出校长办公室后,就把罚款全退给家长了,并一再提醒家长不能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长些记性”。

据霍校长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晚上外出管住了,网吧生意一落千丈,家长也不再让学生转学了。

“我知道这样不对,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霍校长表示,马上开班主任会,各班停止一切形式的罚款,罚的钱全部退还,假罚’也会停止,今后会探索更好的管理办法”。

5日晚9时,记者从常兴镇政府获悉:常兴二中现正全面纠正其“罚”字当头的错误做法。

各方声音

被罚家长:用心良苦,做法欠缺

“对学生罚款,俺一百个不赞成。”10日上午,记者在常兴镇走访了多位学生家长,有人说,孩子被罚款后,不敢说,怕挨训,“会造成孩子在校没钱吃饭”。

一位被“罚”过的家长说:假罚后批评孩子时底气不足,不敢正视孩子的眼睛,“学校的良苦用心,家长心里明白,但做法有些欠缺。霍校长责任心很强,我们有目共睹,就是演戏给孩子看,让人心里有些别扭”。

“学校这样做,真的管住俺孙娃上网了。”一位被“罚”同学的奶奶说,会等孙娃长大点,再告诉他真相。

 教育专家:以罚代管很不理性

“面对犯错的孩子,除了罚款还能做些什么,既考验教师的教育技能,也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驻马店市关心下一代协会教育专家张四虎说:一旦孩子知道了假罚真相,不利于其诚实品格的形成,“无论是真罚还是假罚,实质都是教育上的偷懒行为,会有一时的作用,但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单纯以罚代管很不理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教育”。

 

观点争锋:

——支持:校长家长演双簧 这场苦肉计可以演

学校对学生违纪的“罚款”,属于“乱收费”的范畴。所以,人们对此极为敏感。然而,经记者采访发现,这起“乱收费”案,只是校长和家长所演的一出“双簧”,一曲教育管理的“苦肉计”而已。校长承诺家长:您先跟孩子说被重罚了,孩子走了我就把钱还给你;家长告知孩子:孩子你要长记性啊,我被校长罚得好可怜。

作为一名已担任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中学教师,笔者对“动不动就罚款”的教育管理方式极为反感。毕竟,罚款不能代替教育,更是一种教育管理上的懒政,是管理者黔驴技穷的表现。

不过,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与家长演一曲的“双簧”未尝不可。作为一种手段,罚钱让学生们知道晚自习后溜出校园上网吧,上课吃瓜子,课下吸烟这是违纪行为,必将受到学校的惩罚。当然,这也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和警示,这对校风建设、树立学校形象意义重大。

学校的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一位被“罚”同学的奶奶说:“学校这样做,真的管住俺孙娃上网了。”依笔者多年的实践证明,因学校重“罚”而转变的学生肯定不在少数。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只要不违背教育规律,遵循教育法规,演一曲双簧“重罚苦肉计”,未尝不可。

——反对:校长家长“演双簧”苦心未必是良药

不可否认,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这种“双簧”,演得很累、用心的确很苦。从双方期望的目的来看,一方面是想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厉的处罚”,以罚款的猛药方式、对学生吃瓜子吸烟等不当行为进行治理;另一方面,还让孩子回家后面临被罚款而带来的经济压力,试图学校、家长“左右夹攻”把学生逼上正确的行为道路。所以,在学生的面前家长和校长,相互都要装腔作势、演出“严厉罚款”的逼真状,背着孩子和学生,学校还得偷偷摸摸将“罚款”还给家长,生怕走漏风声而所有的“双簧”前功尽弃。

其心是苦,但这般用心或难在教育孩子时起到完全正面的导向。很显然,一旦学生明白了罚款是在“演双簧”,学校、家长的正面形象会被大打折扣不说,更严重的还在于不利于孩子诚实品格培养。即便校长与家长的“双簧”不被孩子识破,数额较大、以及学校班级处处都有的“罚款”,都有可能导致以下两种极端:

一方面是极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抵触,甚而令其产生为躲避“罚款”辍学、或不当方式谋取钱财弥补“罚款”等过激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碰上家庭经济条件宽裕的学生,非但不能因为“罚款”矫正行为,反而会让其滋生“有钱就是爷”、吸烟吃瓜子等所有不当行为都能用“罚款”搞定观念,这显然与“罚款教育”的设计初衷南辕北辙。

何况,对未成年人学生管教动辄以“罚款”,未必就真能起到良好的功用。严格意义上说,以教书育人作主要功能的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向学生处以罚款的主体资格,所以言不正名不顺、缺乏法律支撑貌似违规作业。此外,如果把对学生的管理教化,简单粗暴地归结为“罚”字当头,很容易惯成学校思考合适教育方式的懒惰思维。更何况,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往往叛逆性格突出,与其用简单粗暴的罚款对其不当行为进行封堵,倒不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个体对其“症结”进行疏通。

所幸的是,汝南这所校长家长“演双簧”的学校,对“假罚款”进行了及时修正。其他学校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走类似弯路的同时,或还应该考虑另外一个命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在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如果缺乏科学周全的适当方式,施教者多么殷切的苦心,未必就一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药”!

 

校长家长“演双簧”,教育不该当小丑!

这种假罚款的确能起到让孩子长点记性的作用,吃个瓜子就要100元摆平,吸支香烟就要500元摆平,这样的惩罚力度,孩子们必然会牢记心间。但是,同时牢记心间的还会有什么呢?就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

首先,这会让孩子形成追逐金钱的思想。在孩子们心中,必然会感受到金钱的重要性,这种认知还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让他们产生错误的金钱观。他们会在这种“钱很重要”的观念中,把追逐金钱当做一种游戏,甚至是为此丢弃了做人的底线。眼下,社会上对金钱的认识已经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再把孩子逼上唯钱是图的路上,就会是教育的失败。

其次,会让孩子形成金钱万能的观念。违反了校规校纪,用金钱就能摆平,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金钱是万能的感受。他们会深深感知,原来金钱除了可以买东西,还可以买违规。一旦这样的观念在心里形成,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延续这种认知,他们再也不怕违规乱纪,因为他们知道用金钱可以收买一切。他们成为官员兴许就会是贪官,他们成为商人兴许就会是奸商。

校长家长联合“演双簧”的初衷自然是善意的。但是,善意掩盖不了错误。罚款这样的事情本来就诟病多多,尽管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罚款现象,但是这真的不是社会管理的最好办法。这种罚款方式的管理留下了很多后遗症,违规了罚款,犯法了罚款,这助长的是有钱人的“有钱就是大爷”的心态。而当学校也用这种方式吓唬孩子们的时候,未来的孩子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时候,是不是也只有这种手段了呢?

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地方。而这种假罚款实际上就是不诚信,不诚信就是不文明的一种。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即使眼下他们不知道真相,日后早晚会知道真相,校长和家长都没有了诚信,孩子们今后还会诚信吗?

校园管理是有点难度,因为现在的“熊孩子”确实不少。但是,他们的心地是善良的,他们是有可塑性的。这需要教育部门多做点事情,而不是走歪门邪道。

“演双簧”的时候,演员的角色往往是“小丑”,我们的教育部门不能当这个“小丑”。

校长家长“演双簧”以罚代管托不起教育之重任

校长家长“演双簧”这样的法子都能想得出来,真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但“无论是真罚还是假罚,实质都是教育上的偷懒行为”,是将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家长。一旦孩子知道了假罚真相,不仅不利于其诚实品格的形成,而且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校长家长“演双簧”以罚代管托不起教育的重任。

“学校动不动就罚款!”的以罚代管,确实会有一时的作用。家长限制了学生的零用钱,“孩子在校没钱吃饭”,谁愿意饿着肚子上网?更何况还会遭到家长的呵斥?这不是学校将教育的重任推给了家长吗?这不是教育的偷懒又是什么?看似温情脉脉,其背后实际是一种粗暴教育。

我们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面对犯错的孩子,除了罚款还能做些什么,既考验教师的教育技能,也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罚代管,不仅是粗暴教育,向学生灌输的是金钱至上理念,更是教育者的无能。之前该校管理特别松散,到了晚上,一半学生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准病根治“胃病”。学生不学习,一定有另外的吸引力,或迷恋上网,或学困。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留住人也留不住心,表面被罚款驯服了,内心也不安分,更不会将精力用到学习上去。学校不该让学生怀揣着“疙瘩”离开校园,校长家长“演双簧”以罚代管托不起教育的重任。

 

【启示与思考】

纵然“唱双簧”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改变不了其欺骗的本质。这不仅使教学蒙尘,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信任。退一步说,就算罚款是真的,不存在欺骗,可是以罚代管是教育的软暴力,向来是舆论诟病的对象。我们看到,虽然在记者采访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被骗,但对学校的罚款却表现出极大的不满,甚至有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校方称,使出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教”,的确不是很恰当。然而,他们还是觉得,这种方式虽然差强人意,可效果却不错。至少它已帮助学校大大改进了校风。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改进校风毕竟不是正常教学的功劳,而是学生迫于罚款这一软暴力的震慑。

学校和家长如此用心良苦地“唱双簧”,偏离了教学的正道,这降低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诚信度。同时,传递了一种不良的倾向信息,即只要初衷良好,就可以不择手段。长此以往,学生即使不被软暴力“镇压”,也会在“用心良苦”的大染缸里迷失方向。导航如出现错误,让我们的学生何去何从?

校长家长的“双簧”戏,反映出学校家长对犯错学生教育的束手无策,更显露学校教育理念的偏颇。

毋庸讳言,对犯错学生如何教育?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长期以来,面对犯错的学生,学校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用惩罚来教育。要么是体罚,要么就是罚款,体罚、罚款自然而然就成为学校教育学生最好的选择,仿佛处罚是处理犯错学生最好的灵丹妙药。然而,看似效果不错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却一再表明教师教育技能的不足。

不可否认,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体罚学生的语境下,对犯错学生如何教育?仿佛只剩下“罚款”这一条路可走。但罚款往往会波及家长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家长对学校的不满。很显然,常兴二中事先与家长假罚款的约定,无疑是迫不得已的教育举动。仅从教育目的而言,学校与家长是一致的,都希望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如此一来,却忽视了对学生诚实品格的养成。

很显然,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责任,更要注重学校本身的行为方式。假若,用假罚款这样的欺骗手段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本身就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理念。事实上,也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背道而驰。

当然,对犯错学生进行罚款教育,无论是真罚款,还是假罚款,这种以罚代管的教育方式,本身就不足为取,更何况是靠校长家长的“双簧”戏来教育之。不可否认,真正的教育是往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的结合更易使教育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充分合理的运用这几点,想必,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19/751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