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防霾口罩发放,表露特权思维

2013年12月20日 09:1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南京环卫公司发口罩:防霾的给干部工人戴普通的

环卫工人戴普通口罩上路工作

在建邺区黄山路和应天大街交叉路口,记者看到五六位环卫工人都戴着口罩工作,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是普通棉布的,没有一位戴着具有活性炭成分的专业防霾口罩。

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南京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统一发放的都是12层棉纱口罩,一人两个,保暖效果不错,但没什么防霾作用。但令人奇怪的是,该公司给管理干部采购了专业防霾口罩发放配戴。

环卫工人们认为,呼吸的是同样的空气,为什么坐办公室的经理、管理干部就可以领到防霾口罩,而他们一线环卫工人却没有同等待遇?

环卫公司:专业防霾口罩药店断货

据了解,12月5日清晨4点,南京市环境卫生保障应急处置中心在集庆门大街、龙蟠中路等地段都发放了具有活性炭成分的防霾口罩。

为何建邺区的这些环卫工人没有领到呢?记者找到南京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公司总经理张秀山解释,因为是连夜采购,很多药店当晚都卖断货了,实在买不到,只好用这种12层的棉纱口罩代替。

“城管局给钱,我们发票已经给去了。要我们买防PM2.5口罩,连夜通知,但是我们买不到,只有用这个代替。”张秀山说。就在这时,记者却在办公桌上看到了未拆封的防PM2.5口罩。这位经理表示,当时购买到了少量这种专业防霾口罩,但因为该区环卫工人有近千名,人太多,没有发放下去,就留给了办公室的管理干部。

事实到底是不是如该公司所解释的一样呢?记者走访了建邺区的多家药店发现,防霾口罩的确不好买,但还是能买得到。药店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普通的棉纱口罩并没有防霾效果。

 

市城管局:要检查口罩发放情况

南京市城管局表示,此次应急方案要求各区自行购买具有活性炭成分的防霾口罩,根据发票报销。针对南京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发放不到位的情况,要求该公司立即重新购置专业防霾口罩发放到位,同时还会检查其他公司口罩发放情况。

据了解,12月8日,建邺辖区内的环卫工人全部佩戴了比较专业的防霾口罩,对于口罩发放区别对待的问题,环卫所表示这其实是个误会,之后他们向兄弟环卫公司取经,知道在哪里买了。

之前,环卫工所佩戴的纱布口罩,每只只需五毛钱,而前日发放的防霾口罩,每只需要五块钱,2000个一共又花去了一万块钱。

而南京市城管局方面表示,对于口罩的经费问题是有预算的,标准是该辖区环卫工人的总人数乘以每只专业口罩的价格。而南京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在购买口罩方面,因为没有一步到位导致重复花费,肯定超出了预算。

防霾口罩为何也得“让领导先戴”?

南京市城管局环卫处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在雾霾预警之下紧急通知下属单位给一线环卫工人配备防霾口罩,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也体现上级单位对一线环卫工人的关爱。不过,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走了调、变了味——有的单位给坐办公室的干部发放专业防霾口罩,真正需要保护的一线环卫工却只拿到了普通的纱布口罩。

为何好政策会变味?根源在于个别地方和个别单位领导干部的特权思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领导优先”已近乎成为习惯和惯例,就如近年来在煤矿生产领域出台和推动的“领导干部带班下井”一样,侧面说明“危险的地方总是领导少”;再譬如多年前新疆某地发生的那场大火,组织者喊出“让领导先走”而不是“小学生先走”的时候,曝露出来的就是一种“领导优先”乃至“特权优先”的思维。

发防霾口罩,领导干部“优先”、环卫工人“靠边”,也正是这种思维在作怪。原本考虑环卫工劳动权益的“防霾口罩”,却发到坐办公室的领导干部手里,严重挫伤了环卫工的工作积极性。上级指定发给环卫工,却发给并不直接工作在雾霾中的领导干部,侵害的其实是环卫工人的权利权益,“肥”的是原本不应该享受此待遇的领导干部和办公室工作人员。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后,南京市城管局针对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发放不到位的情况,要求该公司立即重新购置专业防霾口罩发放到位,同时还会检查其他公司口罩发放情况。

然而,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只小小的“防霾口罩”背后,足以见证一些地方单位的“官老爷”作派和“官本位”积弊。“防霾口罩”挪用给领导的事情较好解决了,其他的类似“领导优先”的事情呢?骨子里和思维深处的“领导优先”呢?那些习惯性安排“优先领导”的拍马屁者呢?这些弊病,却非短时日能够销匿。

 

防霾口罩让干部先戴是思想有雾霾

在雾霾袭击大半个中国之时,呼吸同样空气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戴上防霾口罩,避免雾霾侵袭,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而相比较来说,在众多人群之中,更需要戴上防霾口罩的人群应当是坚持在室外、在雾霾中继续工作的广大环卫工和交警同志,因为他们时刻在与雾霾打交道。

然而,南京的环卫公司在发放防霾口罩时,不是优先给广大上街清扫垃圾的环卫工戴,而是让广大坐办公室的干部和管理层人员先戴,导致广大环卫工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继续遭受雾霾的毒害和侵袭。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和反差必定会让在雾霾和寒冷之中工作的广大环卫工更加心凉,也是对作为最底层的环卫工群体的一种歧视。

从表面上说,防霾口罩让干部先戴,是因为环卫工部门划拨的购买防霾口罩经费不足,导致环卫公司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足够量的防霾口罩,用来发放给广大环卫工。但是,很显然这只是相关官员为防霾口罩让干部先戴这种做法的借口而已。道理很简单,纵然购买防霾口罩的经费不够,不能一次性给全体环卫工发放防霾口罩,但是可以分批发放,分批次的让环卫工优先戴上防霾口罩,而不是让坐在办公室里的干部们先戴防霾口罩。

而从深层次角度说,这是环卫公司官员内心最根本的官僚作风作祟的必然结果,折射的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之中存在严重雾霾。环卫公司虽然名义上是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是在管理上仍然延续过去环卫所的那种衙门管理体制,环卫公司领导的思想还停留在机关官员阶段。在他们很多人眼中,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环卫工只是低等的老百姓,不能和他们享受同等待遇,必须清楚的分出三六九等。即使在防霾口罩发放上,也不能让环卫工和他们平起平坐,必须让他们优先使用防霾口罩,这就是当下很多官员根子里的那种“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享乐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雾霾思想。

由此可见,在扫除雾霾问题上,除了发放防霾口罩方式抵挡雾霾侵袭,以及注重生态环保,改善空气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扫除各级官员心中的雾霾思想和雾霾作风,让富人、官员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平等的迎接和治理雾霾天气,而不是继续划分三六九等。

警惕防霾口罩里的权力魅影

环卫工人们认为,呼吸的是同样的空气,为什么坐办公室的经理、管理干部就可以领到防霾口罩,而他们一线环卫工人却没有同等待遇?

然而,且不说买不到PM2.5口罩难以让人信服,而就算只买到了少量的防霾口罩,又为什么不发给更急需的户外工作的环卫工人?如果不能满足所有环卫工人的需要,也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一线环卫工人先免遭霾的侵害。

显然,这个环卫处的领导并没有真正把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上。而于这样的领导,更在意的也必然是自己的利益,而要让这样的领导关心员工,显然只是奢望。

而这当然是凭借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凭借了失去了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众所周知,如这个环卫处,在一线工作的近千名环卫工人,大多是临时工,或者是编制外的员工,他们在环卫处显然没有话语权。于是,管理层权力自肥,就不可避免。错位发放的防霾口罩,正有着如此的权力魅影。

治霾从一只“平等”的口罩做起

如果说无处不在的雾霾只是对身体有害,那么,雾霾当前由管理部门给出的这种应对秩序,则是在伤人心。面对雾霾,最根本的应对之道当是相关部门和社会拿出合力进行有效治理。但雾霾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它注定不可能迅速消除。事实上,社会各方面,如何做好与雾霾长期打交道的准备,已经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让那些不得不在雾霾之下工作的群体,如环卫工,享受到最优先的保护,乃是基本的应对伦理。

客观而言,即便是给环卫工发放专业口罩,也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保障,只能说是迫不得已下的必须。尽管无人能完全幸免于雾霾的伤害,但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一个小小的普通口罩与专业口罩的区别,隔开的却是一种“共呼吸”的责任担当伦理。干部优先配备专业口罩,它像极了另一种形式的“特供”,当如是颠倒的应对秩序蔓延开来,未尝不是一种危害更大的“雾霾”。

 

当雾霾袭城成为一种既定事实,每个人都只能选择共同应对。同时,公共部门也需要将有限的救济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保障者。如果在口罩的发放上,都依旧遵循“官员优先”的治理秩序,又何以让人相信“休戚与共”的责任共鸣?雾霾可怕,更可怕的是治理思维上共鸣感和责任感的断裂,人为制造置身事外的“避难特区”。进一步言之,呼唤一只“平等”的口罩,更意味着在雾霾应对的责任链条上,从政府到环保部门到企业到家庭乃至个人,都能承担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舍此,注定雾霾难去。

“与雾霾的较量或许还刚刚开始”。而诸如口罩发放失序这样的治理插曲,或许也只是类似失序的开端。它背后的潜在语必须被看到:雾霾的形成肇始于粗放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是缘于总有一部分人觉得自身能够置身事外,正如一篇媒体评论中所揭示的:个体的理性最终“成就”了全体的非理性。而治霾资源的不当分配反衬出的治理和应对思维,未尝不是那种短视“理性”的继续。

【启示与思考】

雾霾弥漫,环卫工人在露天劳作,管理干部在办公室上班,谁更需要专业防霾口罩,想必不言自明。但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反其道而行之,给管理干部配发专业防霾口罩,给环卫工作者配发普通纱布口罩—两种口罩、两种价格、两个档次,直观而残酷地折射出管理干部与环卫工人在权利、人格、尊严上处于两个等级,两者的差距犹如两种口罩的价格落差,是那样鲜明、扎眼,那样刺痛人心。

每只5元的防霾口罩本来不算什么,但它反映了一种特权意识,连这种小事都要搞特权,足可见特权意识是多么根深蒂固,乃至于习惯成自然。它还体现了一种官僚主义作风,连向环卫工人发口罩这种小事都不能踏踏实实办好,不难想象他们平常对环卫工人能有几分体谅和关爱。

反“四风”工作在持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火热进行,而一只小小的口罩告诉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何其之难。反对“四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头上,而是要入脑、入心并体现在行动上。唯有思想意识的革新才能带来工作作风的转变,唯有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才能将密切联系群众变成自觉的行动和习惯。

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境界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树立公仆意识,不搞特殊化。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要把为人民尽好职,做好工作视为终生的义务,把领导职务作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途径,当好人民的公仆。

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本位意识是封建官僚制度的残余,对社会影响极坏。职位本身并不代表真理,官越大并不意味着越有学问、越高明。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以民为本,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当大官,不能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

把高尚的公仆情怀与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雾霾并不可怕,只要领导干部与百姓同呼吸共奋斗,相信,蓝天白云会再现,美丽中国会更加诱人。

雾霾可怕,它伤害的是环境生态,是人的健康。特权思维更可怕,它伤害的是社会政治生态、是民心,而且这种伤害是持续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0/751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