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最美县委大院”传递群众路线正能量

2013年12月20日 13:44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湖南部分县委“蜗居”老旧大院网上受捧

《湖南新闻联播》刚刚拍摄、制作完成并播放11期特别报道《县委大院》,在“最豪华区政府”“最‘牛’镇政府”等负面典型被不断曝光的当下,这组报道反映了湖南一些县委因“蜗居”老旧的大院办公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湖南省临澧、衡东、龙山、溆浦、蓝山等十多个县,都在使用条件简陋、装饰陈旧的县委大院,它们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红砖瓦房,或木楼合院,古旧朴实甚至寒酸破落。几十年来,老房子里进进出出过好几代县委干部。

临澧:县领导也要上公厕“方便”

被网民喻为“最美县委大院”的临澧县委大院,简朴的砖木房一用就是60年,不少办公楼的顶上长出小树,半夜还有蛇出没。所有办公室都不配独立卫生间,即便是县领导也必须去大楼后面的公厕“方便”。临澧县政府并不是没钱修楼,在临澧每个乡镇,都建有环境幽雅的养老院,水泥路条条修到村民的家门口。

蓝山:下雨时要“给电脑披雨衣”

一个红砖黑瓦的四合院,加上一座老旧礼堂、一座头顶蓝色雨棚的小楼,还有一栋土得掉渣的平房,就是蓝山县委大院。记者多次去当地采访发现,大院里办公的普遍情况是,一个办公室挂两三个牌子,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五六张桌子,从四五十公分的过道过身,得小吸一口气。就是这个雨天下班后需要“给电脑披雨衣”的蓝山县委大院,却成为招商引资的“利器”。因为看中当地政府的简朴作风与诚心实意,台湾、广东等地客商纷至沓来。

衡东:县领导集中住在老旧宿舍

衡东县委大院坐北朝南,院内树木参天,平行分布着四栋苏式建筑风格的办公楼。几十年来,楼梯仍然是当年修建时的木地板,水泥扶手刷了一层又一层新油漆,却从来没有更换过。领导干部居住的老旧宿舍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经常需要修修补补,但每一任书记和县长都没有动过拆除重建的念头。

在衡东县,虽然书记、县长、组织部长等领导干部的家都在外地,但他们全部住县委大院的宿舍里,而且形成一条规矩:同一套宿舍总是安排住相同职务的干部,方便群众找到他们。老百姓找领导,不要脱鞋,敲敲门就可以进来。

 

延伸

很多县委不愿意让老旧大院曝光

直到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助理肖永根在县委大院里拍了桌子,湖南省茶陵县才十分“勉强”地答应了湖南卫视《县委大院》节目组的拍摄要求。

茶陵县委大院的四栋两层砖木办公楼,建成至今60多年,只小修过两次,被称作“湘东最美办公楼”。

这年头怎么宣传好人好事都那么难啊!”摄制组深深地感慨。在选题调研阶段,记者们就在不少县发现阻力和争议都不小。

有委婉推辞的——“你们不采访这个事情,或是采访了但不播,我们都觉得很好。”

有直接拒绝的——“我不接受采访,县委不搬是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我们不想被报道变得太高尚。”

吃了“闭门羹”的记者这才发现,让老百姓觉得亲近、安心的“县委大院”背后,却另有一番现实的考量和微妙的官场生态。

一组在衡东调研的记者听到老百姓的传言,说县委大院的新址都选好了,钱也有了着落,可记者一来,镜头一对,老院子成了新典型,搬进崭新办公楼的计划就要泡汤了。县委书记总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不顾其他干部享受实惠的“里子”吧。另一组记者听到的理由更合情合理、更摆得上台面:一个地方的区域发展,往往要通过行政中心的搬迁来带动,大院一搬,不仅县城扩容,GDP更会上蹿。记者总不能因为报道,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吧?

更有记者了解到,如今在一些地方建县委大院都不用自己出钱,只要愿意搬,地产商就会出钱建好。这免费的午餐,为什么不吃呢?

面对这些疑问,衡东县委书记却给了肯定的答复——大院不会搬。

衡东县委书记程少平说:不搬不仅因为中央规定“5年内不准新建楼堂馆所”是高压线,还因为许多干部包括老同志都是县委大院的“护院派”,他们认为比起一些地方的群众住处来说,县委大院的房子还是坚固宽敞多了,没有到非搬不可的地步,钱要花在更该花的地方。

老旧县委大院为何能获得如此赞许?

与一些地方动辄花费数亿元修建的豪华大楼相比,这些“最美县委大院”可谓简朴之极,寒酸之至,可为什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旧的县委大院仍能获得如此赞许?关键原因是人们对一些地方奢侈浪费之风的不满,以及对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优良传统回归的期盼。

在“蜗居”的临澧县委大院中,4栋简朴的砖木房一用就是60年,不少办公楼的顶上甚至长出了小树。但是,在临澧每个乡镇,都建有环境幽雅的养老院,水泥路条条修到村民的家门口。下雨下班后需要“给电脑披雨衣”的蓝山县委,靠自己的真诚打动客商,“虽然我们长的这张脸不好看,但是我们的心是好的,是真诚的,这样的东西最能打动人”,结果台湾、广东等地客商纷至沓来投资蓝山,人民广场因此成为该县新地标。

与这些获得群众赞誉的老县委大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下一些地方装修考究的豪华办公楼,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一些地方对中央规定置若罔闻,大修大建楼堂馆所,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也滋生了许多腐败问题,“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教训让人痛心。

今年7月,中央发出通知,任何党政机关五年内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倡导政府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党政机关的形象代表了党和国家的形象,百姓需要的是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不能为民谋取福利,再豪华的政府大楼也只是一堆冰冷的建筑。三湘大地上的老旧县委大院受到舆论热赞,这给一些热衷兴建豪华办公楼的地方政府无疑上了一课。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何处

和那些频繁曝出的豪华、雄伟、气派的办公大楼相比,这些老旧的县委大院,可谓是简朴之极,寒酸之至,可恰恰是它们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最美”,成为一种象征,承载着百姓对奢侈浪费之风的不满,对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传统回归的期盼。

这是一种鲜明的对比,更是一种执政理念的明白展示。在“蜗居”的临澧县委大院中,4栋简朴的砖木房一用就是60年,不少办公楼的顶上甚至长出了小树。但在临澧每个乡镇,都建有环境幽雅的养老院,水泥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下雨下班后需要“给电脑披雨衣”的蓝山县委,靠真诚打动客商,结果台湾、广东等地客商纷至沓来投资蓝山,人民广场因此成为该县新地标。

对老县委大院的坚守,实质上是对心怀人民大众的执政理念的坚守。这些县是缺钱新建县委大院吗?在一间屋顶墙壁脱落了一大块的办公室上班的石门县委书记董岚说:“如果县委大院修得非常高大、富丽堂皇,感觉好像改革开放的成果首先被干部享受了,首先被几大家机关享受了”。短短一两句话,感人至深,道出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

从一个个老院子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浅显但永恒的道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你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党政机关的形象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形象,百姓需要的只是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今年7月,中央发出通知,任何党政机关五年内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倡导政府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不能为民谋取福利,再豪华的政府大楼也只是一堆冰冷的建筑。三湘大地上的老旧县委大院受到舆论热赞,这给一些热衷兴建豪华办公楼的地方政府无疑上了一课。

【启示与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共产党人永远不能缺失的精神品质。“最美县委大院”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它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对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温暖情感。当人民群众对豪华政府大楼嗤之以鼻甚至恨之入骨时,这些老旧的县委大院正好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光盘行动”到“八项规定”,从“整治四风”到“禁建楼堂馆所”,从“党的群众路线”到“反对浪费条例”,一系列政策举措,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把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情怀演绎成当下中国的“流行风”。

“最美县委大院”就是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的现实注脚。它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贯穿着一种信念,“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勤俭节约的品质必须坚持。对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最美县委大院”揭示出一个浅显但永恒的道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你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你装在心里。只有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湖南“最美县委大院”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党和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源,以最大限度地用之于民,因为所有的政治和物质资源均缘于人民群众,这些资源一旦成为奢侈浪费和少数人的个人资本,必将失信于民,最终失心于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0/7517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