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延迟退休为时代所需
2013年12月23日 10:31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人社部副部长就延迟退休表态:一年推迟几个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我国将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推进方法,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延迟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将一年推迟几个月
社会老龄化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2亿多老年人,相应地需要社会服务,本身产生了岗位需求。
可以说是在变化当中谋发展,发展当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
权威发布
延迟退休
采取渐进延迟方式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职工退休年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到了76岁。
胡晓义对此表示,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他介绍,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首先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
其次,要分步骤,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
第三,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推进,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对于“延迟退休将增加缴费年龄、损害个人利益”的疑虑,胡晓义指出,实际上工资的增长比养老金的增长快,如果多工作一年,多缴费一年,工资的基数就高,养老金的水平也会更高。
提前退休
严格控制调整结构
胡晓义表示,在延迟退休的同时,我国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此外胡晓义还透露,目前公务员的退休政策都是依据公务员法和其他法律来执行,延迟退休年龄是社会总体政策,而不是单对哪一群体来研究。胡晓义强调,目前并没有听说过“率先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这样的建议。
双轨制并轨
均衡负担保障权益
胡晓义还表示,养老金双轨制造成同类人员的待遇差别拉大,已到了“并轨”新时期。他表示,养老金双轨制造成同类人员的待遇差别拉大,必须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加大社会分配的不公,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矛盾。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之间相互的人员交流会越来越多,养老金制度不同将会阻碍人员的流动。
胡晓义称,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保险制度,实行基金社会统筹,也有利于均衡各单位的负担,保障全社会各单位人员的养老权益。
专家观点
女职工或先实施延退
12月10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郝演苏院长和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王晶教授。两人对延迟退休对象进行了分析并阐述观点。
谁率先延退?
女性职工
对于胡晓义提出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方式步步推进,郝演苏基本表示支持。郝演苏认为,延迟退休的政策必须循序渐进,初期延长的时间要特别注意短一些。
郝演苏分析,现在女性退休年龄要早于男性,根据胡晓义的表态,预计下一步我国延迟退休的第一步棋,将会落到女性群体中。他分析,由于养老金双轨制还未实现并轨,而且全面实现并轨需要较长时间,预计在此之
前延迟退休政策可能已经开始实施,因此女性企业职工先延迟退休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社会上有观念认为,延迟退休后个人多缴的保险费不如自己去理财,因为要通过领养老金回本会比较难。郝演苏提出,所谓的回本观念并不正确。因为除了个人缴费,每人的养老金还有一大部分来源于单位缴费和财政补贴。放弃个人缴费,就等于也放弃了单位缴费和财政补贴的部分。
谁不宜延退?
伤病人员
王晶提出,应将延迟退休与弹性退休的做法相结合。她介绍,体力劳动者普遍参加工作早,工作年限通常会长于脑力劳动者。部分人的工作环境不好,劳动强度又大,伤病也多,强制这些人群统一延迟退休,是不完善的做法。她建议可以吸取一些国际做法,例如设置一个35年至40年的基本工龄要求,如果一些体力劳动者或者一些确有伤病的人员已经达到这个工作年限,已无法继续工作,或者工作也是低效率的,就应该允许其弹性提前退休。这些人群退休后应可拿到一个不低于当地最低养老金水平的基本退休金或者平均退休金。随后,其还可以继续享受国家每年提高养老金水平的政策。
谁被提前退?
地方职工
面对一些地区发生公务员“被提前退休”的问题,郝演苏介绍,这种情况并非当前的主流,从整体看也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他分析,这与当前国内精兵简政的政务工作新格局有一定关系。由于公务员系统编制非常严格,地方领导为了改变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的问题,可能就会祭出“提前退休”这把双刃剑。这种举措确实可以重新在公务员系统引进一些新鲜血液,使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化。不过,此举无疑也会引起一些社会观感不佳等问题。
王晶对此表示,目前公职人员提前退休多是地方做法,缺乏明确的检查措施和罚则。虽然一些合理的提前退休可以存在,但整体来看,在当前这个我国即将延迟退休年龄的大环境内,对提前退休行为一定要进行更加明确的监管。
谁先被试点?
公务人员
王晶分析,出于公平的考虑,有关部门务必应加快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她提出,为了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可先推出一些试点地区,但试点政策应同时涵盖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两类人群,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获取试点有效数据和经验教训。
延迟退休亟待一场理性对话
养老新政,兹事体大。低龄退休群体为何引人关注,因为他们大致是这样一些人群:“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果真让他们也一刀切地延迟退休,情理上的悖论不言而喻。
一方面,“低龄退休群体”之所以享受“低龄”的优待,并不是他们沾了旧政的光,而是客观上身体条件不适合过长的工作时限,譬如重体力、高强度劳动者,他们的8小时,与办公室清闲的8小时,恐怕不能同日而语,总不能逼着他们拿命来工作。另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低龄退休群体”,多是过劳的代表。延迟退休固然是大势所趋,挖潜增效可能还得着眼长远,不能只盯着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当然,从“低龄退休群体”开始也只是一种说法,在具体细则尚未板上钉钉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但从民众的担心来看,无论是对清华版方案的吐槽,还是对个别大嘴巴专家的抱怨,背后都是真切而现实的生存焦虑。眼下,延迟退休即将从理论之争转向踩点试水,如何让制度设计听得见更多人的声音、照得见更多人的利益,就应该在程序正义上洗脱闭门造车之嫌。正如人社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所言,“中国社会亟须一场理性的对话。”
对话当然不容易,共识也是个相对概念,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之下。但是,如果能将制度设计的来龙去脉呈现在阳光下,哪怕让吐槽或骂娘的声音有个表达与倾诉的路径,起码最终版本的退休新政也会少些情绪化的怨尤。
延迟退休改革须考虑不同利益诉求
延迟退休是公众十分关切的重大政策改革。延迟退休问题的提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社保基金据说出现了缺口,因此期待以此来缓解这个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明确,“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因此,延迟退休作为一种改革的方向,看来已经确定无疑。
方向虽已明确,但争议仍难平息。事实上,由于各种职业在劳动强度和收入待遇上有很大差别,人们对延迟退休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比如,我国公务员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延迟退休对他们来说可谓“利好”。而一些劳动强度很大的工种,到了50多岁大都已经是在超负荷工作,他们更希望早点退休。这决定了对延迟退休似乎很难达成某种共识。如何缓解这项政策改革实施的阻力?除了渐进式推进,还可以把制度安排得更人性化。
退休毕竟是人生大事,延迟退休一旦作为公共政策落地实施,将改变很多人的人生期待目标,并且对其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延迟退休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具体情况,政策上不宜“一刀切”,而是应该充分尊重本人意愿。比如,我们可以将目前规定的男60岁、女55岁作为职工退休的一个下限(这里暂不考虑特殊工种以及丧失劳动能力之类需要更早退休的情况),但到了这个年龄后并不一定非得退休,而是可以根据本人意愿继续工作;同时再设定一个必须退休的上限,按照目前的国情,这个上限可以是男65岁、女60岁。这5年时间就是一种弹性区间,每一个职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这种人性化的制度安排,给个人更多选择空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此外,对于公众十分关注的“谁先延退”问题,决策者同样不能忽视。胡晓义透露“可能会考虑从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此说被某些媒体解读为“重体力劳动者或率先延迟退休”。这种解读未必准确,但也遭到很多网友“拍砖”,他们认为重体力劳动者先“延退”并不合理。而对“公务员率先延退”的传言,胡晓义称没听说过,加上公务员群体被指从“延退”改革中“占了便宜”,从他们开始看来也不太可能。因此,“谁先延退”需要慎重考量。
延迟退休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在改革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职工不同的利益诉求,使这项改革在得到经济上收获的同时,也能够产生符合大多数人愿望的社会效益。根据这样的要求,“一刀切”的改革就显得粗疏了一点,未必能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如何使延迟退休制度设计更加人性化,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启示与思考】
既然延迟退休已经成为确定的事实,那么,如何实行就成为接下来的问题。但是,从现实语境看,尤其是从经济学的观点上分析,延迟退休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圈套中不能自拔。因为延迟退休本身从数量上就是延续劳动者的劳动年限,而随着劳动者年限的增加,能够提供的聪明才智必然不会越来越多,而是恰恰相反。但一个人过了最佳的年龄的时候,接下来将是一种负增长的状态。此刻,延迟退休岗位上的每一个人将会呈现一种“磨洋工”的状态,所以,从整个社会的效率提升看,延迟退休是一个尚需再考虑的真问题,而不是一个既定的答案,否则,我们将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并将因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乃是经济学上一个基本规律。它的意思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感觉到的效用会越来越减少,至少从边际量的增加上说是在呈现减少的状态。所以说,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逻辑运用到劳动力市场上,尤其是一个人的精力上来说也无不是如此。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他的精力不可能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必然存在着下降的态势。而一旦延迟退休的话,比如原本是55岁退休,那么,现在是60岁退休。这样的五年时间里,能够贡献多少,社会需要贡献多少,而如果这样的一个比例本身就不划算的话,这样的延迟退休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当然,说延迟退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从人口红利的角度上分析,延迟退休至少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不过,社会总量的增加是否能够抵消付出,这才是一个衡量的标准。而一个人的情况既然如此,其总和也必然是如此的。那么,延迟退休的整体效应无疑也会进入到边际效用递减的牢笼中去,而这样的结果并非是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而是一种下降。不过,下降的代价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的回旋,那就是,养老金账户的问题。延迟退休无疑就是推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而这毕竟仅仅是权宜之计,不是一种长远的计策。所以,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牢笼中,延迟退休必然会受到时代的诟病。
不过,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延迟退休,那么,延迟退休能够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更必须考虑清楚。何时开始延迟退休,延迟多少年,从哪个阶层开始,是否能够做到一视同仁等等,这些都是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如果这样的问题不能够解决的话,延迟退休本身将会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牢笼中越陷越深,而最终不能自拔的结果也将是我们每个人的疼痛,因为每个人都在工作中,也都将会慢慢老去。
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减轻养老负担,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防止职位过快过多的空缺。当前我国尚未步入发达国家,一些网友调侃中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局面。这个局面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我们作为当代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青年要对这一现象做出方案,只有延迟退休年龄,加快计划生育改革,推出一系列健康运行的机制,全方位的布局,综合社会人口结构,不断加快体制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3/7519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