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当小贩也是思考哲学”,对此我们应思考什么?
2013年12月23日 10:4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中大哲学博士夫妻卖章鱼小丸子
一辆香气满溢的小推车,眼镜哥哥系着围裙忙着做章鱼小丸子,大眼睛姐姐笑脸迎人:“小心烫,多送你们两个。”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则在一旁窃窃私语:“听说是博士,都找不到工作?”
档口的主人小薛和小周夫妇俩的确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他们说,当小贩也是在做哲学。在中大校园内,更是流传着种种关于他俩的学业、工作、婚姻的传奇。
路人问:“是不是找不到工作?”
在黄埔区的流动摊贩点,一辆小推车的生意非常火爆。一排排蛋浆在铁板上烤出“嗞嗞”的香气,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团团围住。1分钟后,6粒章鱼小丸子被装进小盒子里,一会儿就被哄抢瓜分完毕。还有几个孩子躲在角落里凑钱,一人一元好像还不够。档主小薛弯着眼睛笑道:“姐姐多送你们两颗吧。”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对档主哥哥姐姐和别的小贩不一样。小薛一身民族风服饰,扎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小周则戴着副黑框眼镜,斯斯文文。其实,他俩都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
“听说你们是博士,怎么来当小贩,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有家长直接问小薛。对此,小薛和小周一边听,一边含笑不语。其实,平时小薛给美术杂志写评论,一篇就能收入千元。目前,他们已完成博士论文开题,卖章鱼小丸子是学习之余的兼职,同时也是为调节生活。他们说,不知道要做多久,也不计算收益多少,所收的零钱全部扔桶里面,“挣多挣少都是实践,多体验就好。”
他们说:“当小贩也是思考哲学”
当小贩的主意是从两人的一场讨论开始的。当时,小薛和小周说到毕业生的择业观,他们不同意博士生只能当高校教师、公务员才是好职业。“我们当小贩也是过一种哲学的生活”,然后他们被这个美妙的主意打动了,“整天聊哲学,不如真正实践一次,挑战一下。”
两人说干就干,上网看攻略,学习如何烤丸子。材料也是临时拼凑的,油是自家炒菜用的,菜是自家天台种的。再上二手货品网拍下一辆手推车,又把摊位摆到小周在黄埔区的家附近。一阵手忙脚乱后,“博士丸子”终于开张。
“确实占用了大量时间,好几天没看论文了,”小周一边系着围裙熟练地打鸡蛋,一边告诉记者。一旁的小薛给他打气:“哲学不一定是大学教授的职业,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吗?”小周点头称“是”:“学到一定程度,炒菜、做饭都能思考哲学。”
针对旁人对他们猜疑的眼光,小薛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这与职业地位无关。她说,每次笑容满面地将章鱼小丸子捧给孩子,看着他们大口大口吃着丸子,“这不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学霸”+“女神”
相恋10天闪婚
小薛回忆,当她和小周决定要当小贩卖丸子时,同学和家人说,已经被他们的闪婚史“雷得里焦外嫩”,这次并不算啥。原来,他俩一个“学霸”、一个“女神”,今年1月,两人恋爱10天后就瞒着所有人跑到海珠区民政局登记结婚了。
不少男生说,小薛是自己心中的“女神”,她当助教讲课非常有亲和力,获得过各种奖学金,学术论文也频频获奖。而小周是起早贪黑泡图书馆的“馆霸”,特别爱和自己较真。为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论文,他还特意申请了延期毕业。面对大家的猜测,小薛说,能在精神层面相互理解是他俩能走到一起的原因。“别人的婚礼誓词是许诺不离不弃,我们的婚礼誓词却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的一段话。”直到现在,两人有时半夜醒来,突然想到一个哲学问题,一问一答就是一个通宵。
小薛说,两人现在想的就是做好小贩的生意。未来也许他们会留校当老师,或者去国外深造,甚至继续摆摊当小贩,但无论作何选择,他们会一直听从内心的声音。
博士夫妻卖章鱼小丸子 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最近,广州黄埔区某小学门口出现了一个卖章鱼小丸子的小摊,由一对年轻的夫妻经营。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夫妻俩居然都是中大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
记者采访妻子小薛时,她正在制作小丸子,丈夫小周当天刚好外出,平时主要负责收钱的她得亲自“操刀”,一开始显得有点手忙脚乱。
等空闲下来,小薛对记者说,在从事小贩之前,她为一些媒体撰写文章,一篇就能收入数千块钱,因此当夫妻俩把想法告诉家里人时,婆婆就曾经对他们怒吼:“博士去做小贩你们丢不丢人啊!”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侧目:“你们都是博士,怎么来当小贩,是不是找不到工作?”
对此,小薛心里多少有一些疙瘩,“什么丢人啊,我们又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她说,夫妻俩找个体面的工作并不难,之所以会萌生这种想法,一方面是为了在当小贩的过程中体验哲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质疑当今社会存在的那种“论职业分贵贱”的固有思维,“其实小贩和企业高管并无贵贱之分”。
他们在食材上特别较真,油是从家里拿来的,菜则是自家花园种的,在如此高的成本下,他们一开始压根就没想过能赚到钱,但没想到他们的摊子大受学生欢迎,除了因为丸子好吃以外,友善的“大姐姐”小薛也让小朋友们感到特别亲切。
虽然说博士夫妻当小贩是出于体验为目的。但也有人不免质疑,社会上“卑微”的职业有很多,为什么要选择小贩,这个在社会上一直充满争议性的行业?小薛坦言,选择小贩只是随性而为,这个社会问题他们确实之前一直没有想过。当问及怕不怕遭到类似之前城管暴力执法的情况时,小薛眨了眨眼:“不怕啊,我们会跟他们好好聊。”至于聊一些什么她目前也并没有太好的构思。
事实上,为了跟附近的保安处好关系,初来乍到的他们就送了几盒小丸子与他们“巴结”一下,所以一直没遇到过太大的麻烦,不过附近卖凉皮的阿姨曾经告诫过他们,这里不时会有城管来,不好彩会被罚五十块钱。对于这种做法,小薛认为,钱是应该给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惹麻烦,另一方面她们确实占用了公共资源,应该要交一定的租金。
在交谈中,“思想解放”是小薛说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自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思想都解放了的她,在当了一个多星期小贩以后也不免感慨,这是他们目前还没能“解放”的挑战:“煮章鱼小丸子虽然简单,但如果持之以恒,保证每天都这么笑脸迎人的,真的非常有难度。所以对于那些每天一直重复着简单劳动的人,我们觉得他们很伟大。”小薛说,这个小摊档未来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可能今后他们会换一种方式,“让其他一些学哲学的同学来体验,然后把今天营业额的一部分比例给他们作为劳务费,或许挺有意思”。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更多的人“解放思想”,也试图消除外界对哲学人那种“高深莫测”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偏见。
博士卖鱼丸,该成社会常态
“博士卖鱼丸、硕士当保安、清华毕业摆地摊……”其实,对这样的新闻,早就已经看惯。而人们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各种怀疑不解,转为频繁点赞。“现在的选择越来越多元了,我就挺欣赏肯去体验不同生活的人,为这一对骄傲!”“不要总认为家庭投入了多少就要成倍地得到回报,其实自己过得开心就好,就像这对博士生夫妻一样,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才是真的博学之士。”
道在饮食中,哲从买卖来。街头小吃,如何吸引顾客,如何让对方开心消费。小小的丸子藏大学问。坐而论道编译论文,不过是讲空话的行当而已。如果没有在社会的体验与经历,发再深奥的哲学论文,拿再高的学历文凭,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空洞,缺乏真实的生命阅历。从理论到理论,远远抵不过真切地体会一番。对买卖经商高谈阔论一千遍,也不如去干一次那么实在。这对准博士,有了这一番卖鱼丸的经历后,也许还能收获看社会的更多视角,得到更多启发,写出更好的论文呢。
曾经同一街头手艺人摆摊体验过,深切地感受到,要靠街头买卖谋生,真也不容易。不但要手艺娴熟,还要懂得察言观色。很多途人路过,会驻足观看,甚至会赞叹一番,但也未必会花真金白银去买。这就是现实。所以,还要靠自己的火眼金睛与一张利嘴。顾客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位经验老道的摆摊人,都能洞若观火。买与卖的智慧,也就在这谈笑间、博弈中。他说他一个前辈,靠这样的摆摊,还游走了许多个城市,将来还打算把摆摊做成连锁。恐怕,学历再高的博士,也未必能达到这种境界。从这个角度看,从博士生到卖鱼丸的小贩,也不是世俗眼中从上到下的角色变化,而是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丰富人生的经历。
这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发达的科技带来人与人间关系不断的物化。在这种高度理论化的环境下,人们的多少光阴,耗在了数字与卷面中,费在虚拟的屏幕里?而可以预见的是,越发强调“信息”重要性的社会,则越难买到人际间互动的真实体验。越是久坐书斋电脑前的博士们,越是需要走出去,真切地感知这个社会。
顶着博士的帽子,也还是要吃饭喝水吃零食的。随着世态的发展大家的社会角色将越发细化地分工。但是作为人,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困了睡,饿了吃,没不同。空话讲再多也填不饱饿肚。人人都掌握切肉丸的理论,甚至计算到毫厘,也还是要有人真正操刀切肉丸的吧。如果“博士鱼丸店”吸引顾客的因素不再是博士身份这个噱头,才真正体现博士学位的价值。吃饭穿衣中蕴含大哲理,而这些人类的基本需求更需先进的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可以遇见的是,未来,博士卖鱼丸、博士摆地摊、博士切猪肉、盖房子都将成为社会常态,不用怎么大惊小怪。
【启示与思考】
在眼球效应时代,“博士丸子”以其清新和稀缺,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与一般小贩不同,博士夫妇卖章鱼小丸子并不为了谋生和盈利,而是通过兼职调节生活,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普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通过摆摊当小贩,博士夫妇可以观察食物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这不仅加剧了学术的浮躁化与功利化,也导致不同社会群体话语体系的分离。也许有人说,“博士丸子”是“脑体倒挂”,是知识贬值的一种表现,博士生卖丸子并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博士作为学业精英,在迈入职场之后,同样要经历大浪淘沙的社会竞争。教育并不意味着立竿见影地收获财富、名誉和地位,而是提高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机遇,增强了博士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不论是留校当老师,还是去国外深造,抑或是继续摆摊当小贩,不跟风、不盲从世俗的评价标准,听从内心的声音,把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结合起来,“博士丸子”的经历虽然难以复制,却具有符号性的标杆意义,带给人们对择业观、人生观的讨论与反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3/7519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