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玛多草原上的共产党员本色
2013年12月24日 07:30
黄河源头的玛多草原上,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湖水都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丽传说;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湖水之间,都留下过党员干部与牧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群党员干部在海拔4200米的冰天雪地里抢救一户牧民落水的牲畜———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所有出场的人都是主角;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英雄。
连日来,在玛多采访了一个又一个的党员干部们,哪怕他们身上的一件小事,他们嘴里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都令我们这些外来者的心灵受到触动,甚至震撼。
人口最少、海拔最高、条件最苦,全县764名党员干部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忘我工作、勇于担当,让“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成为了一种习惯与自觉。
每一次群众遇到雪灾或其他突发灾害的紧要关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能挺身而出,出现在灾情最重的地方,齐心协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同样,每一次灾难袭来的紧要关头,牧民群众第一个想到是找党和政府,第一个想到是党员干部。
在这片地广人稀的极地草原上,几乎没有一户牧民不认得县上和乡上的干部,他们能够准确地叫出干部的名字,而干部们对牧民家的情况了如指掌
初冬的玛多草原已是白雪皑皑,气温更是创下历史新低,但对党员干部而言,严寒与积雪丝毫挡不住他们深一窝、浅一窝“下帐”的脚步。
车刚停稳,牧民老远见到乡干部时,从帐房里跑出来非常激动,老朋友般地热情攀谈着。如果说,这是偶然遇到的一家也就罢了,却不曾想,连续走访了十余户,没有一户牧民不认得乡上的干部,他们能够准确地叫出干部的名字,而干部们对牧民家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县城海拔4300米、平均海拔4500米,在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4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两平方公里1人,年平均温度零下4摄氏度……长期以来,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玛多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必须要深入草原,走进家家户户的帐房里去。因此,“下帐”也就成了玛多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的代名词。
勤于吃苦、敢为人先,群众的需求就是动员令,党员和干部们就是要始终和群众在一起。
“雪很厚,当时我们的车在山顶上打滑,太危险了。” 玛多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拉毛吉说起几天前“下帐”的惊险一幕,至今心有余悸。
那天,拉毛吉一行7人前往离县城大约200公里的玛查理镇江措村秋季草场给20户牧民群众送蔬菜。翻越了两座山,进入草场后的数十公里便道完全被积雪覆盖,大家只得按照一个大概的方向在积雪中缓慢滑行,行进途中险象环生。
“冬季,牧民家最缺的就是蔬菜,那天我们买了土豆、青菜、葱、蒜等,还给他们送去了收音机,这样他们通过广播可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当最远的牧户公扎看到冰天雪地中前来送菜的人时,既高兴,又简直不敢相信。他连连说:“我知道这条路太难走了,又加上这么大的雪,真不知道给你们说啥好!”
比天地更大的,是人的胸怀。走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11月13日,玛多县“抗灾巡回医疗小分队”深入牧民家里巡诊,得知玛查理镇隆埂村卧病在家的尕日玛,因家庭困难再加上雪大无法出行,没有及时前往医院救治。
第二天一早,县医院院长才旦和骨干医务人员,带着全院职工的6300元捐款和米面油再次赶到隆埂村,对老人的病情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后,确诊为肺结核,才旦打电话通知医院急救车迅速赶往隆埂村,当天中午老人被及时地送到了县医院,病情得到了控制和治疗。
11月23日一早,几位牧民围拢在刚上楼来的县委书记任正德身旁,说着越冬饲草储备的情况。任书记告诉记者,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党员干部的大事!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的需求是玛多干部主动“下帐”、经常“下帐”的动力与源泉。
记者了解到,玛多县的牧民有什么问题时,经常会主动到村上、乡上、县上,找一找党员干部,因为党员干部们经常“下帐”,与牧民们很熟悉,遇有难心事、烦心事,牧民们就乐意来找干部,而不论生命财产,还是衣食冷暖,不论家中“琐事”,还是长远发展,干部们都全力以赴。
于是,就会有不久前一群干部奋不顾身营救牧户牲畜的感人故事。就会有不惜全县城停电,干部们前后100多人次冒严寒、趟冰河,在零下26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连续奋战两天。或许,一户群众、百十头牲畜,不算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恰恰就是这样的小事,却是“对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在一起”的最好诠释, 这一件件汇集起来的为民小事就是了不起的大事。
任书记还说,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标准在海拔最高、条件恶劣的玛多,恐怕更需要的是“干部用心做事”、“一天当做两天干”。因此,县上牢固树立 “高海拔、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理念,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不能也不会因海拔高、条件苦而降低。
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在这里付出了青春、透支了健康。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却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将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间
去年,在卫生系统的一次工作调研中,有位副局长神思恍惚、说话颠三倒四,在现场的县领导误以为这位局长“喝多了”,就严厉地批评了他。孰料,一旁的人悄悄告诉县领导: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干部因长期缺氧,导致颅内出血得了典型的高原病,但他一直硬挺着,这几天越来越严重了。当即,大家劝他放下工作去看病,至今,这位干部还在西宁住院接受治疗。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这酸楚的背后却无不彰显着玛多干部“不畏艰苦、为民实干、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品格。
有位省级领导曾无限感慨地称赞说:玛多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实际工作完全超乎想像,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地方,付出的艰辛尤为不一样。
的确,大气含氧量不足58%、缺氧率是37%,全省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县城,对于常年生活工作在这里的群众、党员干部, 4500米的平均海拔,绝不是一个高度,而是一个底线。
在玛多县最常见的就是各级党员干部发紫、发黑的嘴唇,以及他们的办公桌上大大小小的药瓶子,他们将自己戏称为“肿青脸”干部,意思是脸肿、脸发青,在这里正是验证了那句话———缺氧不缺精神、不缺斗志!
2012年冬天,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普降中到大雪,玛多县部分乡村形成中度雪灾,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1月9日,花石峡镇豆纳村牧民加果找到了镇长韩尚军,向他反映,大雪封山导致饲料和越冬物资无法送进村内,已有十几头牛羊死亡。
韩尚军心急如焚,他知道,雪还会继续下,如果再不想办法,牧户家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当天中午,韩尚军来到县扶贫局,从砂料场借了两辆翻斗车,当时单位上只有一名司机,韩尚军自己和司机科智各驾驶一辆翻斗车载着物资强行进山。
60公里的路程,两人足足走了12个小时。在雪最深的地方,一小时的时间最多只能走一公里路程,翻斗车动不动就会陷在雪里,车一停下来,柴油就冻住了,只好先下车挖雪,然后用喷灯将柴油烤化。来到加果家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了。
将10吨物资分发给10户牧民后,韩尚军和科智原路返回,又装了10吨物资送到其他牧户家中。在第三趟运送物资过程中,翻斗车的柴油冻住了,要使用喷灯时,两人带的打火机怎么也打不着,韩尚军只好向花石峡镇党委书记王国锋求助,王国锋给两人带来了打火机、一暖瓶开水和方便面,饥寒交迫的韩尚军想冲泡方便面时,发现开水已经结成了冰。两人只好拿出面包,却发现面包也冻住了,只好一点一点地啃。
4个来回,当最后一批物资发放到牧民家中时,已经是四天以后了,整整96个小时没有合眼的韩尚军和科智两人脸色铁青、嘴唇乌紫、步伐踉跄。看到为了群众连性命都不顾的韩尚军,豆纳村的牧民们哭了。
在今冬这场“防灾保畜”的战役中,玛多县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深入牧户,有时候住在牧户家里,并在雪域一线成立“抗灾保畜”指挥部,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蹲点服务,积极参与牧民转场、牲畜出栏、物资储备等工作,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在这里付出了青春、透支了健康,在玛多,每年晕倒在工作岗位、或者身体突然出问题,而被连夜送往西宁救治的事情,十个手指都不够数,而比这感受更为深刻和强烈的是,玛多县的各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与形象,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们没有怨言、没有丝毫的退缩,却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将百姓的冷暖装在自己的心间。
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辰超是名来自上海黄浦区的援青干部,他曾于2010年、2012年两次来玛多慰问上海援青干部。年轻的他一踏上这片土地,在惊异玛多工作生活环境如此艰苦的同时,被玛多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精神状态深深震撼了。他认为,玛多党员干部的工作干劲出乎意料,工作节奏丝毫不比上海慢。对长期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他来说,玛多就是一方海拔4300米以上的精神高地。这片高地萃生出的精神力量对他是莫大的洗礼。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说一万句大话、空话,不如办成一件小事、实事。这些小事、实事可能不那样突出、耀眼,却“润物无声”,能加深党和群众的感情。在这片雪域深处,玛多县各级党员干部坚守着这种实干精神,用平凡书写了伟大,用伟大诠释了平凡。又时时处处感染影响着群众,让群众对党、对组织更加信任。
今年10月底以来,玛多县连续降雪,累计降雪量达到了19.3毫米。积雪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的74.43%,全县30个村两个移民新村中,有12个村受灾,受灾人数达到1808人,受灾牲畜71027头(匹、只)。由于玛多县委县政府对灾情早有研判、早做准备,党员干部们及时帮助牧民转场,发放救灾物资,工作做得细、做得足,灾后人员牲畜零死亡。即便在大雪封山时,牧民生活安定、越冬物资储备充分。
也正因为如此,群众亲切地将运抵玛多的干青草称为“感情草”。
“感情草” 凝聚深情厚谊,“感情草”传递牧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激之情,更有牧民群众坚定地表示:有党员干部们在,再大的雪灾我们都不怕。
牧户宗志至今难忘,在降雪的当天晚上8点多,县领导就赶到了他的家里,并给他送来了一袋面粉和一袋炒面,第三天,部分饲料和青干草就拉到了他的家门口。说起这些,宗志情绪有些激动,他说:“我们没想到的干部们都想到了。”
在玛多,每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党的旗帜。在群众的眼里,党员干部就代表着党和政府,党员干部给群众解决的实际困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补缴42名下岗职工拖欠的养老金,并统一安置到物流中心;财政拿钱调高村支部书记、民兵排长的津贴补贴;为60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年生活补贴500元……自2012年初县委县政府在人代会上郑重承诺为全县人民办15件实事后,每年的实事项目将紧贴民意,更加尽心尽力。去年,玛多县公共预算收入872万,公共支出近6个亿。其中,民生支出占到了74%、高达4.7个亿。
在县农牧局局长图多和花石峡镇党委书记公保南加看来,玛多与省内其他兄弟县相比,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物质条件的确都不好,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一心谋发展的信心与斗志却很高,而玛多的各族群众也正在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福祉。
正如挂职干部徐辰超所说,自2010年初识玛多起,这三年间,他亲眼目睹了玛多、果洛草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这片自然条件差、物质条件匮乏的土地上,因为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玛多后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的变化指日可待。
是的,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充满吃苦、实干、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
玛多这片土地,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而激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玛多的各族群众也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引领下,没有因为贫穷落后而气馁,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消沉,而是在对党委和政府的倍加拥护中,对未来的新生活满怀憧憬、满怀信心。
因此,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玛多并不贫穷,在党员干部精神的滋养下,在这片精神的高地上,玛多很先进、很富裕。
因为,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仰望雪峰,在三江源的深处,在这片海拔4500米的精神高地上,一群党员干部在用热血和生命演绎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4/7520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