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整形有风险,择医需谨慎
2013年12月24日 10:20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韩国二三流整容医生来中国练手
日前,22岁的女大学生小琴花8000元整容后嘴部变形,不敢面对同学和家长;一女子花费10余万元整容却导致左右脸颊不对称,以跳楼相逼整形医院进行赔偿。“跟我相比,他们算是幸运的,至少得到了处理。”采访中,沈阳姑娘小张无奈地对记者讲起了她的经历。
“韩式双眼皮”手术后,眼睛却不会眨了
今年6月份,28岁的小张在网上看到一则“韩式双眼皮”的广告,“广告中说做手术的是来自韩国的金牌医生”。小张很心动,便花了3万元钱去广告上的整形机构做了“韩式双眼皮”眼部手术,期待能变美。可是没想到,等拆完了线,小张的眼睛却不会眨了。
到医院一检查,小张才得知,原来在手术过程中,自己的上睑提肌被割断了。而当小张和家人去做手术的地方想讨个说法时,那里早已人去楼空。结果,小张花了几万元的冤枉钱不说,还得进行数次恢复治疗。
据辽宁省美容美发协会会长程利国介绍,一些美容院的广告中号称金牌整形专家的韩国医生,其实不过是二三流的韩国整形医生,“金牌整形医生即使在韩国都很少,在韩国整容手术都忙不过来,哪有空到中国来走穴?而一些刚刚入行的年轻人,为了练手愿意到中国来,但这些人流动频繁,而且中介不固定,所以一旦发生事故,根本就没法追究。”
沈阳仅两名韩国整形医生取得短期行医资质
记者发现,沈阳许多医院的店面招牌及网络广告上,都打出了韩国医生坐诊的广告。沈阳军区总医院整形科主任陶凯透露,一些整容机构打出韩国医生的招牌,无非就是想多赚钱,“以一个简单的双眼皮手术为例,公立医院一般收费3000—5000元左右,而韩国医生则开价3万—5万元,许多消费者由于盲目迷信韩国整形医生而花了不少冤枉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沈阳不少美容广告都用“韩国整容教父”、“魔法师”坐诊等广告语招揽顾客,更有不少没有医疗资质的美容院成为了中介机构。他们在国内招揽客户,等顾客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他们就会私下请来韩国医生,临时在酒店、写字楼集中给顾客做手术。
而这种“地下手术”带来的风险是:一些顾客在这些地方整容失败后,不仅韩国医生不见了,作为中介的美容机构也没了踪影。
记者联系到一家美容医院,表示想做眼部手术。该院称,他们可以负责联系韩国医生。当记者问及韩国医生的姓名及是否拥有行医资格时,这家美容院表示,医生姓名不能确定,但可以保证是韩国的知名医生,在韩国有行医资质。
但是,记者了解到,根据我国《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换言之,没有注册就在中国进行整形手术的外籍医生均为非法行医。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经常有韩国的整形医生来沈阳,连续做上十几个手术就回国,而这些人都没有到沈阳市卫生机构进行登记,“数量估计每月有20人左右”。
而据沈阳市卫生局统计,目前,只有2名韩国医疗美容执业医师取得在沈阳市医疗美容机构短期行医资质。据其中一位医生所在的医院院长介绍,他们的这位韩国整形医生在申请来华工作时,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和考试,韩国医生需要提供《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申请审核表》、申请书、聘用单位的申请书、外国医师学位证书、聘请或聘用单位证明以及协议书、承担有关民事责任的声明书等多项证明,而最终通过卫生局组织的考试后才可获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并且该证的有效期只有一年。
专家提醒:美容整形手术前需了解机构与医师资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虚假宣传、无证经营,一些美容机构还存在跨界经营的问题。有些美容机构的营业执照上注明的是生活美容项目,但也会经营医疗整形项目。程利国介绍,生活美容基本上都是物理疗法,通过一些按摩手法达到美形美体的效果。如果动刀动针,则属于医疗整形范畴。
此外,美容产品质量和来路也令人担忧。据介绍,由于正规渠道的美容产品进价昂贵,为了获取暴利,一些小美容院还会选择一些小化妆品批发公司,甚至从黑加工作坊购买美容产品。很多整容机构为了牟取暴利,用劣质针剂以次充好,在手术前给顾客看的是正品,可一旦到了手术台,便将正品调包。在这些美容店,几十元一支针剂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对此,陶凯告诉记者,如果消费者想进行美容整形手术,一定要看清医疗美容机构资质,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最基本的标准。同时,要看清医师的资质,医疗美容执业医生应该具备三证,即《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医疗美容主诊医生执业资格证》。如果是外国医生,必须要查看其《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此外,消费者应认真了解手术适应症、医疗风险等,签订手术同意书并进行术前术后照相对比。
无证韩国医生来华练手整形“哈韩”警惕高风险
安全求美
“金牌医生”未必靠谱
随着韩剧在我国的风靡,韩国整形技术也受到了国人的追捧。国内一些整形美容机构,更利用这种哈韩心态,将“韩式整容”作为招揽噱头。一些号称来自韩国的“金牌医生”,在我国甚至没有行医的资格。他们的技术实力到底如何,不但顾客雾里看花,连邀请他们来走穴的医美机构都未必清楚。但由于很多人相信韩国医生,愿意付出比市场价高出数倍的金钱去整形。一旦整形失败,这些韩国医生不知所终,医学美容机构又推卸责任,不肯负责解决善后工作。求美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遭受双重打击。所以,爱美人士在求美路上更应该擦亮双眼,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可靠与否
先看“来华行医批准书”
成都素有“医学美容第一城”的美誉。这里的医学美容在行业规范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前不久,米兰柏羽医学美容医院官方微博曾发布了一条“你的韩国医生有来华行医许可吗”,向求美者传播正确的求美常识,并预告韩国整形专家姜景进教授来院坐诊并明确表示姜教授持有卫生厅审核和批准的“来华行医批准书”。对此,记者采访到米兰柏羽医学美容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的王志军教授,其表示“米兰柏羽经常会邀请国际专家定期来坐诊,这些专家都会在省卫生厅备案和获得来华行医批准书。”
针对《人民日报》的新闻,王志军同时表示,“外界有一些观点有失偏颇,真正的大牌国际专家来华并非一心为捞金,而更多在于学术交流,如米兰柏羽聘请的韩国客座教授——郑东学教授、朴大焕教授等,皆是国际鼎鼎有名的权威专家,定期来中国进行手术并和国内专家互相交流学习,也是为促成整形美容行业的共同发展做贡献。”此外,王志军提醒,目前国内整形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监管力度也不够,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正规医美机构,从而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对于美国、日韩等整形发达国家,其整形美容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也较为成熟完善,但切忌不可一味偏信“洋专家”。选择正规医美机构与有相关合法资质的外国专家,理性消费,则可实现安全、放心的美丽。
“美丽事业”背后的丑陋让人忧
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消费者与整形医院之间的纠纷见诸媒体,一方面可以窥见当前中国整形美容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也可以看出“美丽事业”背后存在着种种乱象。媒体报道中,一些二三流韩国整形医生在华无证行医,竟为练手!整形纠纷频发也就事出有因了。“美丽事业”背后的丑陋着实让人忧,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消费者去追求美丽,但消费者对此不得不察也,整形美容更须三思而后行。
不可否认,亮丽的外在形象更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求职、婚嫁、社交等的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往往不是在自身能力方面找原因,而是将之“归咎”于某些外在因素,没有爹叫李刚,没有亲戚是富翁,没有漂亮的外表……而电视、报刊、车载、户外等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整形美容广告,反反复复地强调完美、成功,什么“美丽预见未来”、“榜样美人”,加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正好把准了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在市场的孕育下,整形美容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成为相对成熟的新兴产业。但在我国整形美容“美丽事业”整体上还处在成长期,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利润。正是如此,大大小小的整形美容医院遍地开设,竞争十分激烈,很多没有营业资格的美容院也掺杂其中,跨界经营,造成整形美容行业稂莠不齐和行业乱象。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整形美容医院往往是挂狼头卖狗肉,打着“金牌医生”、“xx院士”、“xx教父”旗号,行坑骗之实,不仅让消费者掏了钱包,还让美丽受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有甚者还为所谓的“美丽”而丢了性命,我们应该不会忘记,去年网络传得沸沸扬扬的“超女”王贝,因在武汉某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出现意外导致死亡。
整形美容是为我们的形象“锦上添花”,但这“添花”如果是在冒着生命的风险,你是否还会从容地走人整形美容医院吗?
谁把国人的脸变成整容试验田
有多少来华韩国整形医生老老实实注册、正规办证了呢?今年11月1日《焦点访谈》就曾曝光其乱象,称在京韩国整容医生多无中国行医执照。类似乱象,其实国内媒体早就屡屡曝光。
无证韩国整形医生,将中国人的脸当成“试验田”,监管部门打击便是,但是为何屡禁不止,竟然成为顽疾,“战火”烧遍全国呢?显然,监管出现了懈怠,常规式审查做不到,运动式执法自然难以扑灭整形机构的逐利欲望。
从广告常态化治理上来看,依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审查广告表现形式与内容是否合法、真实不欺诈,是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应有职责。整形机构,动辄吹嘘韩国专家资源,卫生行政部门就应该认真核实,查验一下广告中所称韩国专家是否经过注册、取得行医资格证。
其实,一切欺诈,大都源于信息不对称。如果消费者对韩国整形专家行医资质了如指掌,又何来上当受骗?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公开外籍医生包括韩国整形专家的行医资格,便于民众查询,谁能行医、谁不能,一目了然。不要等到乱象爆出,恶果酿成,记者千寻万寻,才确证某韩国专家无行医资质,已悔之晚矣。信息公开了,既方便民众自我保护,又便于举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最后,在行医许可证申请方面也要加大监管。已有新闻爆出,外国医师来华行医,申请许可证时存在中外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申请材料难以证实真伪的情形。如何破解这一监管难题,则更是任重而道远。
【启示与思考】
以为是“整形教父”,却是“练摊新手”,这美丽的误会,让整形美容成了风险之旅。迷信韩式整形,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些年,韩剧里养眼的一溜儿帅哥美女,为韩国整形美容产业做了深入人心的软广告。
韩国整形产业蒸蒸日上,并不代表与“韩国”沾边的美容整形业者就个个神乎其技。何况,很多来华的韩籍“金牌医生”,非法走穴也就罢了,有的却还是南郭先生。今年9月起,有媒体暗访了北京8家整形医院,它们均称有韩国专家“坐镇”,共推荐了14位韩国医生。调查结果是,14人中有13人为无照行医。根据我国《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换言之,没有注册就在中国进行整形手术的外籍医生均为非法行医。
媒体的调查、业内人士的曝光,应该让更多人清醒:一些整形医院、美容院在广告中吹嘘的,那些号称金牌整形专家的韩国医生,其实不过是二三流的韩国整形医生。
三流医生纵横美容院,拿国人的脸练手,原因多多。一是一些爱美之人过于迷信“韩国整形”,为韩国三流医生提供广阔的市场。一些整容机构唯利是图,打出韩国医生的招牌无非想多赚钱。
二是有关部门的监管缺位。根据我国《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没有注册就在中国进行整形手术的外籍医生均为非法行医。也就是说,能在中国注册、合法行医的韩国整形医生寥寥无几。但是,多年来有那么多的韩国三流医生在各城市非法行医,可见,目前国内整形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监管力度也不够,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正规医美机构,从而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利益。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4/7521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