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改革的内涵和启示
2013年12月31日 13: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为我省综改试验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又全方位、立体式打开了一扇在新起点上以改革谋转型、以转型促改革的 “发展窗口”。
《现代汉语词典》对 “改革”一词的解释是: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活动)。”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据史料记载, “改革”一词来自于公元前307年赵国的 “胡服骑射”,旨在变革旧观念、革新旧传统。
从哲学角度看,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历史上诸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等关键时期的重要改革举措,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而酝酿、孕育和发生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是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改 “质”,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作进一步调整、调节和调换,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量变。通常所讲的“改革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革命”,重在指通过改革将带来新变化、新面貌、新发展。
从政治学角度看,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用之久远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制度缺陷波及社会稳定、阻滞社会发展、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就会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从管理学角度看,改革是对管理活动的延续、完善和提升,所涉及的均是各个管理领域中的问题。
改革既是一种组织管理行为、模式的变革过程,也是对整体性优化组织管理所进行的一项重大改进活动。当然,这里组织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包括国家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组织、工商企业和各种事业单位等。改革活动必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有效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改革失误、降低改革成本、不走改革弯路。
从人的主观角度看,在一定意义讲,改革就是选择。
改革要求高扬选择意识,不仅包括选择主体的正确性,还内涵着选择客体的多样性;不仅要依据主体的愿望和要求进行,还要参照客体的规律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唯此,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有效选择、科学选择,实现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从发展实践的角度看,改革就是发展,离不开实践又靠实践去检验。
改革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实践,不以前人的成就为极限,而是力争超越前进、力求有所突破。同时,改革的实践还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方向的实践,是顶层设计和 “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融合、经验实践和理论实践的相互碰撞,并非 “一改就灵”,更非 “一改而就”,而是沿着正确改革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的循环往复过程。
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时下,最为紧要的是各级各部门主动对标和有效对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新提升、大突破、再出发。
启示一,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快发展。综改试验区建设既是我省最大的 “改革工程”,也是最得力的 “富民工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又是加快转型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的制高点。当前,我省正处于面与点互动叠加的改革 “双重黄金期”,需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担当意识,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摸索探路。
启示之二,改革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既着眼于 “做大蛋糕”,更着力于 “分好蛋糕”。“改”就改在对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革”就革在从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利益纽带、利益关系中寻找平衡点、关键点。为此,应坚持产业为重、结构为上,民生为重、公平为上的导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机制引领,放大和传递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正能量。
启示之三,改革是一种改变和改动,但并非任何改变或改动都可以称为 “改革”。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奔向改革目标前进的运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改变和改动,无论改得多或少、改得大或小,都是改革。因此,在综改试验区建设中应走出目前存在的“综改就是项目、综改就是资金”等认识误区,更多更有效地拿起先行先试这把 “利器”,真正跨越体制机制这道藩篱,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促进转型。
启示之四,改革牵涉方方面面,无论什么改革,最终都会由“人”来完成。人,是改革的具体对象,也是改革结果最后的承担者。为此,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 “二次解放思想”作为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虚功实做、见到实效,以此提高各级干部解放思想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强化对各级干部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能力的培训、工作成效的考核,用 “指挥棒”牵引改革。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政研室文化处处长)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1/752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