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2013年12月24日 19:20

 

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近期在中央2台财经频道晚上八点热播,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谷,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主义500年的理论与实践,用血与火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对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获得勇气和自信,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实践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部片子的播放,收到极大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许多理论工作者大呼过瘾、解渴。大量鲜活的历史资料,也是对形形色色否定、唱衰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

近年来,我国兴起全民“读史热”,这本是好现象,然而在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中,许多怪相丛生:忠奸、善恶、美丑似乎越来越难以判断;一些被“揭密”的“历史真相”也让人越来越糊涂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很难说哪个是正面人物,哪个是负面角色,残虐的暴君常常是不被世人理解的思想超前的实干家,叛徒卖国贼往往是内心倍受煎熬的现实主义者,富人身上凝聚着勤奋开拓远见卓识等美德,穷人多是愚昧粗鄙、觊觎他人财富的小人物;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英雄往往是平日里遭到集体排挤的人,而广大的民众则是麻木不仁,等待拯救的群氓……这些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颠倒黑白、歪曲历史所产生的恶劣效应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流派,更是一种政治思潮,每每在社会主义国家遇到困难或要进行改革的时候,也是它蠢蠢骚动的时候。它主要通过片面的、主观臆想的方式解构历史,歪曲事实,特别是丑化领袖、抹黑历史,制造精神空虚,进而动摇人们的思想信念,投入它预设的理论陷阱中去。

这种错误思潮在许多领域里潜滋暗长,非常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它借助现代信息等传播手段,影响十分广泛。比如,有的借思想解放为名,掺杂种种否定党的领导、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添枝加叶,杜撰一些“内幕”情节,任意剪裁“历史真相”。他们的“真相”常常是惊世骇俗的,这些“被隐瞒的事实”里充斥着“人祸”、触目惊心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情节再现和无从考证的证人证言;这些“历史事件”揭密的“真相”往往是:所谓“英雄”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英雄事迹是虚构的宣传品,跟党干革命的群众都被政治洗脑的,谁要再听信主流宣传就会成为他人嘲讽的笑柄。

 

有的则采用“戏说”、“恶搞”,矮化、丑化民族的精神,丑化革命领袖和先贤烈士,嘲弄、贬损革命理想和行为,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低俗化为本能的生理需求;将“平凡”与“平庸”混为一谈,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颓废主义,质疑高尚的“动机”,号召“拒绝崇高”,一些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被恶搞成跳梁小丑、无价值的小把戏。

还有的宣扬人性主义,鼓吹 “告别革命”,走改良道路。更有甚者宣扬,甘当亡国奴、乐于被殖民的理论。

总之,他们对一切伟大成就视而不见,竭尽全力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以达其背后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历史传承了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忠奸、善恶、美丑、是非、功过,都由历史的褒贬评判而定名分、划界标,失去它,民族精神将无所依托,国家也将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因此也有欲亡一国,先灭其史之说。历史虚无主义消蚀人的精神支柱,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进而消解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早在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时候,毛泽东就敏锐地洞察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苗头,并预见到了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被抛弃,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苏联社会主义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清洗运动”的错误被随意放大,斯大林被描绘成嗜血成性的杀人魔头,苏联成了人间地狱;卫国战争、十月革命换来的是“不光彩的历史”,是封建的专制的独裁的制度。由历史虚无主义引发的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危机,导致了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坍塌,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作了鸟兽散,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分崩离析了。

我们常说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他在革命和建设时是我们的榜样,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援助;他又用自己的覆亡为我们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训。前车之鉴,不得不引以为戒。

历史不容抹杀,历史更不容随意歪曲。雄辩的事实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回击。我们呼唤更多的《正道沧桑》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共圆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点击进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题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4/752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