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值得期待
2013年12月25日 13:5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方针
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要求
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
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要优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要坚持生态文明,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要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
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6大任务
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2
守住耕地红线减少工业用地
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3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允许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4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5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6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不能政府一换届,城市规划就换届
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解读:会议回应三大社会关切问题
人到哪去?
优先解决存量 再用市场解决增量
目前,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只实现了3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肯定要解决,但要有进度、有顺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飞认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历史欠账和财力所限,城镇化应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原则,首先解决存量问题,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财力的增加,再逐步转向以市场无形之手解决增量问题。
钱从哪来?
带动社会各个层面力量共同推进
加快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徐洪才指出,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
地怎么管?
未来城镇化将由土地集约化驱动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日益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是对土地相对粗放的利用。但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大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不可能永远无节制占用耕地。”陈飞说。
徐洪才认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
怎样的城镇化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
很可惜,如今论乡愁,许多人却欲说还休。每次回家乡,都有越来越强烈的陌生感。青山在减少,绿水在变浑,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让人不小心就迷失了家的方向。
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城镇化,自然不能拒绝高楼大厦,但也绝不是冰冷灰茫的水泥森林,绝不是割裂历史的横空出世。将城市融入大自然、接续传承,既有现代元素,又有历史文脉的城镇化,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
我们常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一方面,要尊重人的选择,呵护民生诉求,体现以人为本,不能造成被上楼和被城镇化。另一方面,也要实现适合居住、留有记忆的城镇化,让城市天人合一、勾连古今,让人们能望山见水,乡愁可寄。
怎样的城镇化才能安放“乡愁”?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和主导的新一轮城镇化,区别于以往的大城市发展思路,在具体落实上,仍需观念上的颠覆与变革。城市定位需要建立在“让人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上,以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为参考,确立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规模,而不是反过来以权力意志打造城市版图。此外,探索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连带性和互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不该是片面追求高楼大厦、一味摊大饼,而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先导,构建宜居的城市风貌和城乡发展格局。
一千个城镇应该有一千个发展模式。但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必然是城市与农村不再是二元对立,小城市不再是大城市的附庸,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靠什么来约束利益冲动?
城镇化有庞大的利益在,有利益所驱动的破坏冲动,这也是人们担心的原因。那想“让居民记住乡愁”,又要靠什么来约束那些破坏山水的利益冲动,是靠什么利益来约束,或者靠什么恐惧来约束?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刚性的奖惩措施,不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可以代替。
最担心的是,刚性的约束没有切实跟上,而这个诗意的表达只是用来打发人们的疑虑,只是天马行空地告诉人们说:放心吧,让我上。那就是给那些真金白银的利益冲动起清道作用了,那这个诗意的罪过,也就大了。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如何懂你?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勾画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蓝图及一系列举措。其中有一句保护农村环境的诗意描述“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立即引起了网民热议,好评如潮。
中央出台的规划文件,首提“记得住乡愁”,诗意行文,深情的句式,通俗中不失文雅,意境深远却不晦涩难懂,规划之实,境界之高可见一斑,引起共鸣不足为怪。
“记得住乡愁”,是城镇化中一种人文理念。无论你走到那里,故乡总是美好的,有多少人为故乡吟诗歌唱;无论你走多远,故乡总是温暖的,有多少人把家乡的山水当作一种永恒和寄望。
如此顶层设计,也给当下城镇化建设一个点醒。“记得住乡愁”,意在敬畏自然,保留山水资源不被人为破坏。可当下,有的地方借城镇化,却让乡村改造“面目全非”。除了成为一场房地产商人的盛宴,逼着农民上楼外,带来的是古老的原生态乡村不再,山水资源、农村包围城市的绿色天然屏障人为破坏,十面雾霾只等刮风下雨来驱散。
村庄的消失也成为传统文化之殇。据有关数据,过去十多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也就是说,中国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其速度之快令人担忧。难怪知名作家冯骥才曾大声呼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那些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村落,迫在眉睫。
之所以城镇化一直在期待声中有争议,恐怕与上述担忧分不开。现在看来,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还是让人充满信心与希望。如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一定会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创举,“风景这边独好”。
一句“记得住乡愁”也勾起了不知多少人对建设家乡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满天星晨”的中小城镇,山青水秀,又让市民象城里人一样生活无忧、社保无忧,我相信将来的大城市一定不会再“人满为患”。
习近平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可谓从人、土地、钱、布局、自然再到“乡愁”,重点突出,路径明晰,重在懂你,重在落实。“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也一定会凝聚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力量,爱我家乡,建我家园,随改革进行时,与中国梦一起扬帆。
【网友热议】中央城镇化规划:“记住乡愁”亮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中央出台的规划文件中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了规划的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关注和一片好评。
@郎永淳:什么是乡愁?今天的城镇化会议稿里提到了“乡愁”。
@中信建投证券王琦:(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儿的文件,印象中还是第一次,真心赞一个!
@叶一剑:划定城市边界,尊重城市的文脉,让城市在山水间,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听到乡愁,有点小激动,乡愁里的中国啊!
@Desperado_001: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简单的话语,也是最高的目标!!
@活泼大鹏:好一句“记得住乡愁”!
@那五寸半的幻想:刚听到新闻联播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直觉这是好美好美的句子,通俗中不失文雅,工整中又带变化,意境深远却不晦涩难懂,真真是用尽力气掏空了心思下足了功夫才能为我们美好的明天描绘出如此美妙的理想蓝图。
【启示与思考】
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概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理念之中,不但体现了国家对民俗传统和自然生态的尊重,也是对地方推动城市化建设做出的行动规范。
“记得住乡愁”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写进中央城镇化规划文件中后,“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就不仅仅只是富有诗意的简单句子了,它代表了公众的一种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诗意呈现。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唤得起“乡愁”的青山绿水、人文风貌,不但可以满足“新市民”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产生一种“故乡”的感觉,也更利于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新工作,同时,这也是“记住乡愁”的第一价值和意义所在。
“记得住乡愁”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有一位台湾同胞曾这样描述过“乡愁”:“‘乡愁’过去是美丽的感觉,现在是‘乡痛’的感觉,回到家乡,看到的是因无序、过度开发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家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对家乡的认同感减弱了不少。”城镇化建设要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不能为了发展城镇化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唯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走集约、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让居民望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记得住乡愁”符合深化改革的实际。城镇化的过程,必定是一场制度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布局已经展开,任重道远,但相信只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路走下去,我们一定能看到城镇化里的“美丽乡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5/752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