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10天拆除18家机关单位,这是什么节奏?
2013年12月28日 16:22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贵州黔南18家单位10天内全拆
老百姓有困难都知道找政府,可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老百姓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他们有事想找州里的部门解决,却发现全州十几二十个部门一下子都搬了家,一下子都让老百姓摸不着门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黔南州的政府部门都到哪里去了呢?
都匀市是贵州省黔南州的州府所在地,都匀市的张大妈为了家里拆迁的事情,需要经常到州里的相关部门办事。今年10月份的一天,当她再次来找这些部门的时候发现这些单位的办公楼却不见了。
不仅仅是市民办事找不到州政府部门,出租车司机找不到地方,就连一些州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也相互找不到了。
为什么这些政府部门这么难找呢?原来2013年九月中旬,黔南州进行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很多政府机关的办公楼都拆了。在黔南州政府门前,原来的州信访局、广电局现在都已拆成一片瓦砾,一起被拆的还有州民政局、州计生委、州外事办、州公安局办证大厅等十几个州直单位的办公楼。记者发现办公楼拆了,却没有任何公告告诉人们这些单位搬到哪里去了。
面对这连片的废墟,老百姓连个问路的地方也没有。
那么这些单位搬哪去了呢?记者找了一圈发现,这些单位真不好找,因为不是搬进了新的办公楼,而是散落在州府所在地都匀市的各个地方,租用办公场所。
州农业局从以前的办公楼搬进了居民楼;州检察院从一栋五层的办公楼搬到了水果批发市场上面的商贸城。
为什么非要拆掉好端端的办公楼,到外面租房子办公呢?在一个名为都匀市马鞍山棚户区改造项目简介的公示栏里,记者找到了答案:州委、州政府一声令下,马鞍山棚户区改造项目十天时间,搬迁拆除州级单位18家,面积2.3万平方米,拆除1.4万平方米。
原来拆掉这么多办公楼是因为棚户区改造,可是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棚户区是指国有土地上集中连片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密度较大、基础设施简陋、房屋建成年限较长、使用功能不全、安全隐患突出的居住区域。”
记者看到在这个马鞍山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区域当中,确实有一些房屋比较破旧,棚户区改造毕竟针对的是居住区域,怎么说也跟办公楼搭不上关系。
再者说棚户区房屋普遍破旧拥挤,厨卫设施不全,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难道这18家州直单位的办公楼全都属于危旧房吗?
在这个半山腰上有一个州直机关集中的办公区,州检察院、物价局、统计局、文广局等单位都在这里办公,几个月前这里还熙熙攘攘,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办公楼的门窗已经拆除,一些办公用品和文件资料散落一地。
这些办公楼的外面贴着崭新的瓷砖,里面墙上看上去也刚粉刷过不久,地面上还都贴有地砖。办公室里宽敞明亮,怎么也谈不上危旧。
像州旅游局、州信访局这样办公楼刚装修完不久就被拆的,还有州农业局、州畜牧局。
一栋七层楼的州民政局的办公楼,甚至装修还没有结束就给拆了。
记者调查中发现,这些办公楼跟危旧的棚户区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可黔南州拆迁的办公楼,建筑面积就有2.3万平方米。这么多办公楼,前脚还在花钱装修,后脚就全部被拆掉,而且这么多州级单位现在都在外面租房子办公,每年的租金加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方面这些州直机关的办公楼并不危旧,另一方面在外面租房子办公会给老百姓和机关都带来诸多不便。黔南州这些州直机关为什么要搬得这么着急呢?
记者从当地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今年的9月23日,黔南州冒雨举行了一场棚户区改造现场会,会上州领导指出:棚户区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的现实要求,必须以强有力的措施来推进。马鞍山棚户区改造实行“整体规划、连片开发”,项目当中涉及有23家州级单位,这些单位的办公楼不管新旧统统都要拆迁。其中有些有畏难情绪的单位领导还被进行了谈话。
于是在这样的力度下,18家州直单位10天之内就完成了搬迁拆除。记者看到,在大坪经济开发区当地正在建一个名为东部新城的城市综合体。在黔南州投资促进局印发的投资指南中称,按照“一圈两翼”的发展定位,州委州政府及州直机关将整体搬迁到这里。
目前这个城市综合体正在施工,这个项目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其中的写字楼群中间是一座主楼,两边各一座副楼,前面是一个广场,再往前是一大片湖。都匀经济开发区的官方网站上称,这个城市综合体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
这次拆迁不仅涉及到了办公楼,还有一些并不破旧的居民楼也被纳入拆迁范围之内。
这些家属楼大约都是2000年左右建成的,位于市中心,周围的公共设施比较完备,现在大多都有人住。只要稍加修饰就会焕然一新,但是现在要全部拆掉了。
被拆掉的办公楼和居民楼当中有很多显然不属于需要改造的棚户区危旧房,那么这些房子被拆掉之后要做什么用呢?在公布的改造规划中可以看到,拆掉州畜牧局家属楼是要在此要修建一条大道; 拆掉检察院等这些单位的办公楼,是为了建一个空中花园;拆掉江心岛上的居民区,是为了建一个绿地公园。这样的大拆大建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一可以建广场、修公园,打造城市亮点景观,二可以以商业为主,盘活土地,提高土地的价值,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强产。
棚户区改造是好事,国家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国家这么做本来是为了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可有些地方政府却把它当成了搭车盖楼、顺风搬家的借口。今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清理办公用房,关于城镇化建设中央也明确要求“不搞大拆大建”。政策规范其实都很清楚,可还是有人巧立名目,另搞一套。这样的现象不能听之任之,这必须有人负责,这是严肃纪律,更是顺应民心。
事实
当地领导冒雨开棚户区改造现场会
2013年9月23日下午,黔南州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州、市直有关部门及中央、省驻黔南单位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群众代表等1000多人,冒雨参加了黔南州棚户区改造现场会。
在会上,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介绍,自2013年初到9月19日,都匀市已完成征收1193户,签订合同934个,征收房屋1104栋,面积32.4万平方米,征收企业13家,3.9万平方米,收储土地2500亩,拆除违法建筑3.5万平方米,启动安置房建设15万平方米。同时,通过财政安排、银行贷款、企业垫付等多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近30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土地、房屋征收和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
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更是发表重要讲话称,要“打一场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力争三年内全州改造各类棚户区7万户以上。”
政府部门还请别玩“隐身术”
近日,2.3万平方米的贵州黔南州23家州级政府部门单位,大玩“隐身术”。经过记者众里寻他千百度,才发现州农业局躲进了居民楼,州检察院藏进了商贸城,其余的政府单位更是无处觅芳踪。好个“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是这场“隐身秀”,表演者可并非仅仅是这23处办公楼。
“隐身”的是民主决策。州信访局、广电局、民政局、州计生委等十几个政府单位的办公楼在短短十天之内遁地消失。原来今年9月23日,黔南州冒雨举行了一场棚户区改造现场会。会上州领导力排众议,当场拍板,马鞍山棚户区改造实行“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涉及到23家州级单位办公楼不管新旧统统都要拆迁。领导一句话,便能毁千万广厦?城市规划不是应该经过民主讨论、科学决策么?难道这民主决策机制都一起“隐身”了么?
“隐身”的是服务意识。几十个职能部门集体搬迁,居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想到告知老百姓。市民办事找不到州政府部门,出租车司机找不到地方,就连一些州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也相互找不到了。政府是服务机构,老百姓连办事的门都找不到,何谈“为人民服务”。从九月份搬迁到现在,不知耽误了老百姓多少事情,不知这几百号公职人员心里可有一丝愧疚感。虽然这些职能部门办公楼“隐身”了,但几百号公职人员心中的服务意识难道也“隐身”了么?
“隐身”的是民生工程。这场“大变政府楼”到最后必然是棚户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的“隐身”。国家启动棚户区改造本来是为了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可黔南州的地方政府却把它当成了搭车盖楼、顺风搬家的借口。2万多平米的州直单位办公楼无论新旧全部拆除,重新修建必将挤占大量的民生资金。本该用在刀刃上的民生资金用来打造这50亿的城市综合体形象工程,恐怕能落到棚户区老百姓头上的好处寥寥无几。
黔南州政府这场“隐身秀”确实别出心裁,只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也从此“隐身”。城市建设、地区发展需要百姓共同努力,这样的现象若听之任之,失了民心,何谈发展。还请黔南州政府快快收了“神通”,尽快“显形”。
10天拆除18家机关单位,他们要干吗?
10天拆除18家机关单位,其中包括尚未装修结束的办公楼。如此大手笔的拆迁项目是要干吗?答案是此地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然而再愚钝的观察者也看的真切,这些“楼外面贴着崭新的瓷砖,里面墙上看上去也刚粉刷过不久”的机关办公楼,压根就和棚户区扯不上半点关系。但在“一声令下”中,它们在十天之内从建筑变成了瓦砾。
棚户区改造是中央让老百姓从忧居变宜居的惠民工程,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新闻中我们也看到,办公楼周围的确有破旧的民宅忧居,它们无疑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但在城市规划者的蓝图下,棚户区并非一个万能的“筐”,那些功能良好、设备完善的机关办公楼不应该被丢进来。
此外,一些公共设施良好、建成年份并不久的居民楼也被画在大拆大建的圈里。“打造城市亮点景观,提高土地的价值”是当地媒体给的说法,想必当地政府也都是这般通盘考虑的。然而某些城市改造中,并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成本、民意等方面,是不是应该做更多的考量呢?
新闻中,有民众表示“这样的棚户区改造让人看不懂”,也有人说“算不来帐,败家子”。岂止是他们看不懂,想必看过新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质疑。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本应该在更多的时候考虑到群众的感受,毕竟老百姓的评价将是对自己政绩的重要评分标准。如今有群众不叫好,那是不是也应该拷问当初“一声令下”者的初衷呢?
还有个细节让人闹心。新闻中那些机关通过外租来维持办公秩序,不仅百姓办事不方便,找不到场所,那动辄几十万的租金也是一笔不菲的公帑消费。有人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如此有才的话放在新闻语境中,的确听起来有点讽刺。
中组部已经推出考核新规,重拳破除了地方政府GDP的盲目崇拜,相关部门也就“要求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清理办公用房”有着明确说法,城镇化建设中央也明确要求“不搞大拆大建”。这些都是为防止地方政府用公司化的方式来完成发展任务。河南卢氏县委土坯房中办公是我们强加不了的安贫乐道,但某些地方政府也应该在为民谋福祉的进程中,多些精打细算。图纸上的建筑固然让人向往,但实用的还是那健在的办公楼。
倾权之下岂有“完卵”?
10天内全部拆除18家政府单位办公楼,这绝非是服从棚户区改造的需要,而是满足拍脑袋决策者“我说了算”的极度权力欲之需。很显然,政府单位的被突击强拆,乃至部分办公楼装修尚未结束即被拆,其损失尽管巨大,但反正都是公家的钱个人不会受损一分,这也似乎是这18家政府单位“无力反抗”的根源,亦是黔南州领导不惜一切代价强力推进的反作用力。
老百姓有困难都知道找政府,可是面对黔南州的的“大刀阔斧”与“雷厉风行”,当地的老百姓肯定遇到了大麻烦。而根据央视的报道,老百姓们有事想找州里的部门解决,却发现全州十几二十个部门一下子都搬了家,一下子都让老百姓摸不着门了,他们在寻找政府部门都到哪里去了,并纳闷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我们也似乎找到了18家政府单位10天内全被拆除的“动力”所在。
暂且不论如此强拆政府单位是否程序合法,我们只要看看当地群众一下子找不到这些政府单位,而这些单位又一点不为给群众带来办事不便的麻烦而感到不安,以及只有记者才能艰难地从十分分散的居民楼、商贸城等处侦查这些单位的行踪,可见政府在进行这个“大手笔”之前根本就未把将对老百姓办事不便放在心上,看上去他们一点不在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实际上他们对群众的利益已然不屑一顾。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当我们的某些政府官员对于群众的利益表现冷漠,甚至就是想怎么架空就怎么架空、怎么剥夺就怎么剥夺时,群众利益算个屁,自然那些涉及的政府单位诸如资产的大流失,更是可以视而不见。而在单位的房单位的钱都是政府的所谓逻辑思维里,当然就没有强拆单位的话语权。更加带有欺骗性质的是,如此强拆和强权,又总是以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头来达到目的,黔南州领导仅仅一个“棚户区改造”,即可掩盖多少权力癫狂的违法违规行为、乃至暗中交易?
所以,我们要保证政府单位的利益,就要看当地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反过来说,我们要看一个地方的群众利益是否有保障,则可以通过政府单位及其干部的正当权益有无保障。当政府单位的利益在一些决策者眼里可有可无时,那当地群众的利益必然再这些权力者心中无位置。我们还无法判断黔南州领导们的民本意识强弱,但至少从这次强拆单位事件看,他们没有考虑群众的诉求,当我们本来为民解困的棚户区改造成了集权者的“大手笔”和霸权者的“盛宴”,这是当地民众的悲哀,更是制度监督的败笔。
【启示与思考】
既谈不上危房,也谈不上简陋,更谈不上年限较长、使用功能不全,一批办公场所就这样被堂而皇之地搭上了棚改的东风,一面是租房办公等待新所建成后搬家,一面是旧地重新利用规划打造商圈。
如此大规模的拆迁新建想必上级主管部门不会不知情,这也不可能是几个地方领导就能主观定夺的事情,投资之多,影响之广,难度之大,决策时当地也不会不考虑,但是为何在中央、国家三令五申不准大拆大建、党政机关不准新建楼堂会所的情况下,当地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根源在于领导们背后的扭曲政绩观。
拆迁新建带来的城市面貌改善和拉动地区经济建设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从当地规划的背景来看,一个空中花园、一个绿地公园,同时还有广场、商圈,这些听起来都令人向往,看起来更是充满希望,这也就成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同时政府办公场所搬迁所能带来的服务业聚集等辐射效应,还将更有利于开发区的建成与建设,起到看似一片繁荣的效果,这也就是说所谓的“造城”。
在这个视GDP、视面子工程为重要升迁砝码乃至政治生命的今天,这些想让人不动心恐怕都很难。
然而,领导的这种短期行为,热衷政绩工程,竭泽而渔,急功近利,造成的不仅仅是劳民伤财的极大浪费,还可能会催生出更多的土地市场泡沫,导致地方经济结构失调,破坏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可谓是得不偿失。
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如此大拆大建,居然扯着“棚户区改造”的幌子,竟然打着“打造城市亮点景观,盘活土地,提高土地的价值”的旗号。殊不知,黔南这司马昭之心,早已被群众戳穿和剥离。
对于黔南的大拆大建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严格追责,给公众一个公正的、经得起检验的说法。否则,中央禁令成儿戏,制度规定成摆设,文件通知成空文,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建成、伟大“中国梦”如何实现?
对大拆大建背后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处理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会有如此扭曲的政绩观?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有切实的转变。让其明白真正地政绩工程是要建到老百姓心里的,是看病不再难和贵、是外出不用带口罩可以大口呼吸、是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会,绝不是四处林立而又无人问津的空中楼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28/7529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