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告别“父母官”观念 以“公仆”之心服务于民

2013年12月30日 09:07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李肇星:“父母官”说法错误

12月15日下午,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山西太原演讲时表示,走过183个国家,最主要的体会就是“人民至上,人民万岁”。

当天,在山西太原,素有“诗人外长”之称的前外长李肇星再次显示出影响力,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演讲刚开始,李肇星面向山西听众说,山西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从小就喜欢读山西作家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听郭兰英的山西民歌,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

李肇星回忆说,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本人对此记忆深刻。李肇星说,在走过世界上183个国家后,最重要的体会就是“人民至上”“人民万岁”。

在旧中国、封建时代,县以上官员被称为“父母官”。李肇星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演讲中,李肇星多次引用在外交工作中观察、发现的事例。他说,在意大利、英国等地工作时,曾多次就“最让你骄傲的老乡是谁”向当地官员提问。本以为对方会说出当地文化精英的名字,没想到当地官员说的都是有所发明、创造的普通民众。

为官一任切莫自谓“父母官”

“父母官”这一说法究竟始于何处?有人考证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意是,快乐的国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爱的,他也喜爱;人民憎恶的,他也憎恶。这样的国君可称得上人民的父母。既然以“父母官”自许,诸如爱民如子的说法也就不让人觉得奇怪了。

在古代提出“父母官”这一概念,显然有其积极意义。今天再听闻“父母官”的说法无疑觉得别扭,甚至陡升厌恶之感。连邓小平都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些地方领导动辄自谓“父母官”,显然已不合时宜。再者说,官员也是百姓,前不久一副对联火爆于网络———“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所揭示的官民关系、民本思想简洁而朴实,并无“父母官”的迂腐与糟粕。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该与时俱进了。从现代文明和法理的角度审视,官员是一种职业、一种服务社会的岗位,官员手中的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官员总是有意无意地自称“父母官”,比如“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河南沁阳一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心里面沉甸甸的,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番言辞也许是真诚的,但是“一不小心”自称“父母官”,还是暴露出其真实想法。

官员不能自称“父母官”,民众也不能称官员为“父母官”,包括一些媒体报道也应弃用“父母官”的称呼。据报道,第六版《辞海》已将“父母官”这个词条删除。这是好消息!

官民关系应该正常一些,两者之间的称呼应该纯粹一些。学者张鸣说:“古代的地方官,一是所谓民之父母,二是所谓牧民之官。我们现在的干部,要当人民公仆了,为人民服务,做点好事,让当地人民说声好,本是做干部的应有之义。毕竟老百姓不是牛羊,我们的干部也不再是牧民之官。”

李肇星认为“人民至上、人民万岁”,这不无道理。他还认为,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实老百姓也没有必要当官员的父母。民是官之父母,把官员当儿子对待,这同样不正常,进入了另一种错误状态。怎么才算正常?官员掌握公权力,必须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必须接受公民监督。“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父母官”这一称呼可以休矣。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权力如何为公,保证那些掌握权力的官员能够恪尽职守,并且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从“父母官”到“子女官”的定位思考

当“子女官”应是当代官员新的角色定位。“父母官”是古代百姓对州县官的称呼,这源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封建社会大背景;也源于强调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中,政府只是代人民行使公权力,政府的支出源于人民上缴的税收。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民才是政府官员的“衣食父母”。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封建官民父子关系本应在政治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但现实中官僚主义作风、官本位思想却依旧存在。这需要为官者随着时代变革更新意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父母官”像“子女官”的转变,才能真正敬畏手中的权力、敬畏百姓。

尽“父母责”应是当代官员新的职责定位。“父母官”不应是官员的自诩,而应是百姓对官员的尊称。这之中虽有不当之处,但却包含着百姓对官员最朴实的期望:政府官员应是“爱民如子”意义上的“父母官”。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官员不做“父母官”,却要尽“父母责”。百姓期望的“爱民如子”父母官绝非封建大家长按照自己的意图支配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代民作主、专权独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愿意倾尽所有的,但是这种付出却不应当是“自以为是”的。职责有没有尽到,百姓满意是标杆。我们的官员在尽“父母责”的同时也当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执政为民要体现人民的愿望,让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

官本位思想下,一些官员以“父母官”自诩,高高在上、脱离人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终将被人民背弃。只有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子女官”才能走进人民心里,为人民所拥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你职位有多高,手中的权力有多大,都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子女。为官者,应做好“子女官”,尽好“父母责”。

 

是该把“父母官”称谓扔进故纸堆了

称官员为“父母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这种表态引发民众共鸣,个中缘由不难理解。“父母官”是传统社会对地方官员的通俗称谓。“官”前加上“父母”二字,是古代社会家国一体的统治意识的外在体现。在“父母官”的思维语境中,官员不仅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中枢,更侵入私人领域而带有家庭人伦层面的色彩。受“父母官”意识影响,官员是普通民众的“父母”,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感。这种羼杂了私人领域人伦因素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人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就使传统社会的治理停滞在较低的水平。

迄今为止,行政模式有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工具行政)和服务行政三种形式。统治行政中,行政人高高在上,民众则处于被“牧御”的地位;行政人为民众的“父母官”,而民众也以廉洁清直刚正不阿的“廉吏”“青天”自豪,甚至感恩戴德。管理行政则以具有严格的秩序规则的科层制为特征,层级职责分明,并实行行政人非人格化,这种行政模式的僵化呆滞也已为时代所摒弃。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科学范式,服务行政打破了官民界限,把行政人与社会公众置于平等地位,主张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行政人对公众的诉求必须尽快做出回应。无疑,服务行政追求的是“好的治理”即善治。仍用“父母官”指代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公务人员,显然不合适。

“父母官”只是一种称谓,但从这种称谓可以看出统治思维的思想遗存。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更加注重交流互动的今天,单向的“父母官”思维自然难以适应逐渐兴起的权利意识。在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今天,以“父母官”的单向度思维面向价值多元、诉求多元的现代社会群体,无疑是用古代的脑袋处理今天的问题,这就不只是时空错乱的问题了。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治理较传统治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复杂性更繁复,只是依靠“父母官”思维,显然无法因应现代社会治理的艰深复杂。面对不同社会群体间差异明显甚至不乏冲突的利益诉求,人治色彩严重的“父母官”思维显然不易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到审慎平衡。

如此看来,对于公职人员自身来讲,相对于“父母官”称谓,更应该清除的是“父母官”思维。称谓只是表层的东西,称谓背后的行动思维才是问题的关键。“父母官”思维比“父母官”称谓更可怕,流毒更深。“父母官”思维认为自己对百姓就如哺育孩童的父母,百姓若不“听话”,“父母官”就该像父母打孩子一样“教育”百姓。媒体报道的某官员质问记者“为谁说话”等雷人言语之所以引发社会诟病,即在于官员的统治思维在作祟。在“父母官”的思维中,服务意识、回应诉求、沟通协调、谦抑敬畏等等字眼非常匮乏,媒体曝光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故意刁难办事群众、办个证要跑十几趟好几千里等行政弊病,无疑是“父母官”称谓背后的统治思维使然。

现代服务型的治理模式决定了要将“父母官”扔进故纸堆。服务行政追求善治,将公众看作公共服务的对象,要求认真倾听并主动回应民众诉求,同时注重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消除“父母官”脑中的僵化治理思维,比简单消除“父母官”称谓更重要。这一切,有赖于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优化权力结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有赖于强化人民对权力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启示与思考】

在旧时代,“父母官”是对官员的尊称,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因为那个时代是权利的绝对集中,官员被赋予成神的化身,不可侵犯,是“官本位”的体现。而现今,社会主义社会是权利的共享,官员的一切权利均来源于群众,群众是权利的创造者。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能很好折射出当今时代的主政主题。

现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走群众路线尤其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意识,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做官必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视人民为衣食父母,自觉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决不能高高在上当“父母官”,远离群众摆官架子。所有干部都应该引以为鉴,无论官职有多大,权力有多大,都不能放任而行,要记得权力是老百姓赐予的,人民才是父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0/753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