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教育改革二人谈
2014年01月03日 09:21
“编者按”
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有许多新亮点、新提法,比如“立德树人,强化体育美育”“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管办评,鼓励民办教育”等方面。结合这些教改热点,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校长李进和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苏建庭,联系各自工作实际提出了高等教育和中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值得借鉴。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代表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教育要使人民满意,就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到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成果人民共享。学校是否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看其教育目的观“为了谁”,即教育活动是否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看其教育动力观“依靠谁”,即建设发展是否以教师的劳动和创造为立足点和根基;看其教育自觉观“我是谁”,即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教育行为是否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为了学生的成长是破解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之匙
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根本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心愿。既然大家对待教育的根本态度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本着协商的精神,一起来探讨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方式,在诸多绝对性的意见中达成相对性的一致,以此作为指导学校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点。如果学校提供的教育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积极、正向的转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家长感知到学生的成长,教育距离让人民满意的目标就不远了。从学生的成长出发,提供让公众满意的教育服务,是教育者应为之努力的方向。
为了学生的成长,就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长期以来,大人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世界,总以为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总想去替他们做主,使之成为大人思想的复制品和应声虫。殊不知,孩子也是人,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在某些方面的认识水平甚至胜过成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天赋的学习权利,有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接受什么样教育决定的自由。在教育中,孩子的想法是最不该忽视的,学生的选择是最应该尊重的,一切有效的教育皆从这里开始。
为了学生的成长,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学校的教育活动。很多德育活动,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一是形式化,学生在无意之中充当了为大人表演的道具。然而,什么也逃不过学生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教育具有不可试错性,稍有不慎就会抵消之前所有的教育成果。二是缺乏教育性,在确定“做什么”活动之前没有想好“怎么做”“为什么做”,没有释放出活动对学生成长具有的多方面教育意义。学校的任何活动,只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设计和指导,使丰富、真实的教育性蕴含其中,才能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一切教育问题,只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都会迎刃而解的。
依靠教师的力量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立本之基
教育发展依靠人民,关键的是依靠教师的力量。教师的力量,表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教与学的任务、育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依靠教师的力量,就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研修,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教师是需要智慧与道德并重的职业,德才兼备是对教师本然的要求。学习,是教师本能的职业需要。学然后教,通过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境界,教师的智慧才不会枯竭,德行才不至枯萎,师者的身份才能得以维系。
依靠教师的力量,就是深入发展学校的文化,滋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育事实中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教师群体的思想特质和精神气质,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教育生命与学校的文化同生共长。教师也是学校文化的享有者,文化为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和学术养分,滋养着教师的教育素质,升华着教师的教育能力,拓展着教师的精神疆域,从而向着教育家这一目标迈进。
坚守教育的本色是获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必由之路
教育成果人民共享,最核心的是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学校把自己的教育事业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者不把自己看做教育精英而当成普通群众的一员,就是坚守住了教育的本色。
坚守教育的本色,就要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政策、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要把党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学校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学校的教育成果,即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教师的育人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能让政府放心、学生及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才意味着把教育政策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坚守教育的本色,就是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实施素质教育,没有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既是用优质的教育服务群众的过程,也是引导、说服群众,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获得更广泛支持的过程。如此,学校教育的影响从校园延展至校外,从学生扩散至公众,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认同和拥护的教育价值取向,走出应试教育的羁绊指日可待。
教育成果人民共享,重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密切学校与群众的联系,相信群众的教育觉悟,向群众取经,问计于群众,获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满足群众合理、正当的教育要求,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为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 苏建庭
“三个强化”兴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谆谆阐释,鼓舞人心。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作为学校,就要立足本职工作,担当历史责任。
强化育人建设,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阵地
学校的功能和责任,在于通过传承知识和文化为社会培育合格的人才。这一表述蕴含着两个基本内核:一是教学,二是育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重教学,轻育人;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轻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培育;重考试,轻养成教育。由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专以上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虽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一些倾向性的问题急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不少人思想迷茫,信仰困惑甚至与科学信仰相背离;二是不少人人生观、价值观偏颇,功利化、世俗化、利己主义倾向严重;三是法制观念淡漠,极端民主化思想滋生蔓延。
我们必须改革教育,适应伟大事业的需要,在抓好教学工作、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育人意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逐步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理想是宏伟壮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既肩负把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传好的责任,更肩负着我们的下一代接好 “接力棒”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不负使命,精心育人,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肩负时代重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在伟大的事业中放飞他们的青春梦想。
强化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学校要“立德树人”的响亮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要 “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是赋予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能不能出色地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老师。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与学生发生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信仰、信念、思想、品质、人格、行为、学识、能力、文化素养等,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影响和引领着当代青年学生。
积极探索和实践“内外共生”模式的合规律性的疏导教育。激发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认同冲动,生成“内外共生”的积极认同效应;结合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尤其是热点、疑点问题,把大道理“揉碎、掰细”,变成“接地气”的东西;在制度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采取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挂职锻炼、下乡扶贫等形式,让教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教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感情和正确认知;借助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力量,组织引发思想震撼的报告会;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使教师在文化享受中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追求。
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与时俱进的疏导教育。借鉴和开发专门软件,建立校园红色网站,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的讨论和讲座;开辟专门的网上讨论区,同教师即时互动,进行交流、沟通,心灵对话;建立校园网上影视院,播放红色经典和其他中外经典作品,在文化娱乐中提升思想和情操;用生动的事实和语言,理直气壮地批判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批驳谎言、谣言,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优势。
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成才需要的人文关怀中进行发展性疏导教育。关心和解决广大教师的生活、工作困难,尽可能减轻他们“为稻粱谋”的疲惫程度;在更高层次上关心广大教师的成才追求和需要,在满腔热忱的人文关怀中,增强广大知识分子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亲和力,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强化班子建设,为广大师生带好头做表率
政治坚定。要坚定政治信仰,坚守党的宗旨,坚持责任担当,坚持廉洁自律,涵养高远的志向、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只有领导干部信仰如炬,才能引领广大师生用崇高的信仰净化灵魂、升华生命。
作风优良。学校工作的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在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要躬身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经常下到教学、科研第一线,用心地了解广大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多地到广大师生中去,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和他们讨论党和国家的大事,讨论本省、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在平等的交流中共同受教育,共同得到精神世界的提升。二是要净化自身,不遮不掩地净化自身的灵魂,净化自身的手脚,净化自身的从政行政之风,真正做到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贪、不占,不谋私,心怀党的宗旨,把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全心全意用于谋事、做事、成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和作为。
作者为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校长 李进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3/7533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