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娓娓道来的历史震撼
2013年12月31日 10:07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的萌芽、诞生、演变,可谓惊心动魄、异彩纷呈。有没有一种传播方式,将这一段震撼的历史作一个精彩还原,在巧妙呼应当前审美走向的同时,对公众进行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教育?中央财经频道黄金时段正在热播的电视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尝试。《正道沧桑》的成功,得益于它在叙事模式和节奏上的创新。概而言之,有“大”、“小”、“缓”、“急”四个维度,精到地凸显在每一集片子里。
“大”,就是放眼天地间巨变的大视野。《正道沧桑》的叙事在时空安排上独具特色。首先,它的艺术表现力是多维与开放的,在短短不到800分钟的片子里,完整地、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探索近50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脉络。其次,它在时空叙事上有着纵横捭阖的大跨度,《乌托邦岛》穷尽了英国思想家莫尔的一生,《苦难求索》需要写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几乎每一集,都要再现10年甚至更长时段的历史天空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场景。
“小”,就是精巧微妙的小切口。落实到镜头面前,大场景变成了历史的聚焦点,使人震撼,让人感慨。如《巴黎公社》描写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长诗《在街垒》,通过一个小革命者牺牲前的一段故事,表现了革命者面对敌人枪口的无畏精神。《世纪曙光》以青年时期列宁被捕为开篇,《春天脚步》以“三条驴腿”的故事为开篇,《激情岁月》以上海唱片公司生产的第一张唱片的故事为开篇,都有很强的以小见大的亲切感。
“缓”,就是情绪铺垫的舒缓。从整体创作特点上看,《正道沧桑》做到了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专题片首先要尊重事实,这在理论专题片里尤为重要。《正道沧桑》强调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现实认识和分析,强调客观性的描述和接近原生态的朴素表现。而抒情在《正道沧桑》中也是无处不在,《病榻绝壁》对列宁晚年思想的表现,《新的纪元》对宋庆龄情感的流露,都算得上是一种诗一样的表述风格,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意境美,给整个辉煌壮观的历史发展平添了诗情画意般的浪漫。
“急”,就是逐鹿行军的急迫。《正道沧桑》善于设计悬念,配合情节进展的逻辑和速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重音、骤变等手法。如《命运决战》开篇描绘中央撤离延安的场景,将全片黄金分割点前移。接着讲重庆谈判破裂,蒋介石密令围剿共产党军,整个故事开始骤变。而后来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民心向背、团结人民力量的源泉,也成为整集发展过渡的中心。之后,人民解放军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山河,横扫千军如卷席,大篇幅描写共产党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场面,此片以大气磅礴、雄伟壮阔而达到尾声的高潮。
社会主义运动并不完全是激越的思辨、铁血之较量,同时也包含着情致、韵律和悠远意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社会主义才显得更加温和、闲逸,更加人性和触动灵魂。而《正道沧桑》恰恰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通过“大”、“小”、“缓”、“急”的运用,这就像一篇篇情节生动、文字优美的教科书,正在对生活中细节具体的真实进行截取提炼,透过看似平凡实则强力十足的结构,再次强调了“过程即内容”的美学认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1/7533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