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年终特稿】结构失衡制约俄罗斯经济增长
2013年12月31日 12:55
俄罗斯经济2013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鉴于俄经济结构失衡状况仍无改观,并面临资本外流、预算赤字压力增大等问题,俄罗斯经济未来可能进入低增速区间。
俄罗斯观察人士认为,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升市场的自由度与积极性,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摆脱对原料出口的高度依赖是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片:12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发表国情咨文。)
2013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一半
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仅为1.3%,不及年初3.6%增长预期的一半。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经济较快走出困境,2010年和2011年GDP分别增长4.5%和4.3%,并于2012年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由于国内经济缺乏增长点、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不稳,俄经济在2012年就已经显露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全年增速降至3.4%。
2013年,俄罗斯经济减速趋势更加明显,前三个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6%、1.2%和1.2%。俄经济发展部先是在4月份将今年全年增长预期由3.6%下调至2.4%,后又在8月份将该数据下调至1.8%,最终在12月份将该估值下调至1.4%。
今年俄罗斯经济困难主要表现为:出口下降、工业生产连续零增长、投资增速持续为负,以及资本外流加剧等。
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前10个月出口总额为4267亿美元,同比下降1.8%;贸易顺差为1468亿美元,同比下降9.0%。其中石油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4.7%;黑色金属出口额下滑12.7%。导致出口数据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需求减少,加之新兴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加剧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不利局面。
由于需求不佳,根据俄经济发展部最新的预估值,全年工业生产增长预期仅为0.7%。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低增长预期仍然很难实现。
此外,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措施的影响下,投资者将资金抽离俄罗斯,为俄金融市场运行带来风险。今年9月,俄罗斯把对今年资本流出的预期从年初的100亿美元大幅上调至710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资本外流累计已达480亿美元。上半年大量资本外逃导致卢布贬值,年通货膨胀率升至7.4%,为金融危机之后少见。与此同时,资本外逃也导致俄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前三季度下降1.4%。
(图片:12月19日,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严重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不可持续
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油气出口在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达一半以上,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俄罗斯经济严重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
目前,俄罗斯政界已经意识到石油天然气已失去了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作用,俄罗斯严重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总理梅德韦杰夫甚至指出,这种发展模式蕴含使经济增速归零的风险。
经济发展部长乌柳卡耶夫今年10月份也警告,俄罗斯倚重原料的经济模式已经耗尽发展潜力,现有的经济结构仅能为俄罗斯经济带来3%左右的增长潜力。他认为,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原料型模式已经不再对促进俄经济增长发挥正面效应,现在应向消费和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转变。
2009年6月,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将节能环保、核技术、航天通信、生物医疗、战略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五大战略方向,随后宣布在莫斯科郊区斯科尔科沃小镇建造俄版“硅谷”。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重启新一轮私有化进程,试图借此吸引外国技术和资金进入俄经济,创造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总体来看,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逐步推进。不过,俄罗斯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投资环境恶劣、官僚腐败和行业垄断严重,国际油价近年来相对稳定也令俄国内创新需求不足,这一系列问题令俄罗斯经济转型困难重重。
加速改革是必由之路
面对糟糕的经济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措施,希望扩大投资提升经济活力,并不惜动用依靠石油美元积累多年的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表明,俄罗斯破解经济增长停滞难题的办法着实不多,动用国家福利基金刺激经济发展实属无奈之举。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才是走出经济困境的根本举措。
俄罗斯学者认为,政府的刺激措施不是解决俄罗斯当前经济问题的治本良药。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阿列克萨申科认为,当前俄罗斯经济的问题已不在经济层面,而在政治层面,因此需要与之对应的方式解决,“俄罗斯经济只需要政治改革,经济解决方案已经不能奏效。”
俄罗斯观察人士认为,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改革动力欠缺,致使俄罗斯一直维持原料出口的经济模式模式。俄罗斯《晨报》11月11日刊文称,考虑到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国际能源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当局可能不愿打破上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的体系。不过,能源价格保持当前水平,甚至稍有降低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1/7533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