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干2天休1天,落实是关键
2013年12月31日 13:41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清华教授:我国每年125天假 等于干2天休1天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2月12日播出《明年的假期怎么放》节目中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谈到:“我们现在要算起假日总量来说,我们一年365天,现在我们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机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
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侯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2014年法定节假日安排,刚一出炉,迅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虽然假期的总数还是11天,但在安排上有了不少的变化,其中大家注意的是,元旦变成了一天,除夕也不放假了,调休也没有那么平凡了,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具体的安排。
解说:
2014年的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已经出炉了,先来看看,2014年我们有哪些日子可以休息吧。元旦1月1号放假一天不调休;春节1月31号到2月6号,也就是农历的初一到初七放调休共七天,除夕不放假;清明节4月5号星期六放假,4月7号星期一补休一天;五一劳动节1号到3号周四到周六放假调休,5月4号星期日上班;端午节6月2号星期一放假,与之前的周末连休;中秋节9月8号星期一放假,与之前的周末连休;国庆节10月1号到7号放假调休,9月28号的星期日和10月11号的星期六上班。这样一来,2014年就有春节和国庆两个七天长假,清明、五一、端午、中秋4个三天小长假。看完这个放假安排放假你觉得怎么样?与你的预期相符吗?为了设计出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放假方案,全国假日办曾在11月27号联合多家网站发布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调查,推出A、B、C三套调休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当时网络投票支持率最高的是C方案,这套方案的特色就是不再为了凑假而调休。现在看2014年的放假安排,很接近第三套放假民调方案,也是网络支持率最高的一套方案。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我们整个从2013年实行情况来看,确确实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调来调去的,大家感觉到不便。2013年的调休基本上是大家反映是很折腾,所以到了2014年这个方案呢,我们大体上采用了第三种方案,这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就以不折腾为原则,原则上假期是星期三我们就不再调了,不再前挪后移了。
解说:
从2014年的放假安排来看,只有春节、五一、十一假期通过调休方式放假,其余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都是赶上哪天放哪天,没调休。与2013年的放假安排相比,从调休7次减少到了3次,这样因为调休出现连续工作8天的情况就没有了。这一点还算让大家满意。但让很多人大喊意外的是,除夕这个对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竟然被开除出了法定放假队伍。大家纷纷表示不能理解,怎么能这样安排呢?
针对这一点,专家认为,春节指的就是正月之一,从初一开始放假也是名正言顺的,同时有一些单位为了方便职工回家过年,从除夕下午就开始放假了。所以新的假日安排,也不与这样的安排相冲突。其实在2008年之前,除夕都是不放假的。
1949年我们第一次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民放假的节假日共7天,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当时每个星期休息一天,全年加起来共59天。
1994年3月1号,我国开始实施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出现了1+2休假制度,也就是每逢大礼拜,可以休息两天,周六、周日休息,逢小礼拜就只休息周日一天。
1995年5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双休日工作制,每周六、日走可以休息。
1999年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3天休息时间和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黄金周的概念也由此出现。
2008年是放假安排调整比较大的一年,这一年五一长假被取消,相应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中国传统节日假期,全民放假的时间也从10天增加到了11天。还同步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这样通过调整法定节假日相邻周末,形成了两个七天长假和五个三天小长假的休假模式。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蔡继明:
我们现在要算起假日总量来说,我们一年365天,现在我们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机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那么我们算一算,实际上我们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要说总体上这个假日数量的水平,已经相当于中等水平。
解说:
虽然现在这种集中休假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大家探亲旅游的需求,可是全国人们一起休,一休就处处人满为患,出门变成遭罪,一上班又要连着上六、七天的调休模式,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无法忍受。
蔡继明: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这个带薪休假推行的比较晚,虽然1995年写进了劳动法,但是直到2008年国务院才正式出台全国职工带薪年休假的条例。那么从2008年到现在刚刚5年的时间,落实还不够普遍,所以我们假日的安排,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要照顾到公众出门旅行,回家探亲这个相对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解说:
带薪休假没有好好落实,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现有的11天法定节假日就显得特别重要,挪用双休日拼凑出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假期,满足了一部分人探亲旅游的需求。
蔡继明:
这种拼凑的方法,虽然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那当然又造成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所以这总是处在一个交互矛盾和互相纠结的状态。
戴斌:
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是寄希望于带薪休假落实,实际上国务院在2013年发的文件关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来,到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
解说:
现在全国大概有一半的职工,已经享受到了带薪休假,今后要想让更多人过上满意的假期,就要靠把现有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来实现了。有关部门表示,由于时间仓促,2014年的假日安排,还不是很完善,今后会更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让放假安排更加完善。
演播室主持人: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对假期也有更新的要求,比如说天数要多,安排要好,要自由。在很多人看来,2014年的假期安排相比之前合理了不少,但不管这假怎么放,怎么调,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尽可能的广泛收集民意皆是尽可能的让大多数人的满意,尽可能地合理安排节假日,有效地落实带薪休假,目的都一样,就是让人们的休假更科学,更有质量。
清华教授称我国“干2天休1天” 背后暗藏哪些玄机
吐槽:“干2天休息1天”隐藏了多少问题?
近日有清华大学一教授称:“一年365天,现在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加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2天就休1天。”
的确,干2天休息1天似乎是一种不错的待遇。只是,抽象的概括隐藏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公休日算不算假日?纸面的规定到底能否兑现?人们的休假质量又如何?没有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只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干2天休息1天”,不仅不会对舆情有引导作用,反而会引起公众更大的意见。
首先,双休日算不算假日?在统计数字时,专家把104天的双休日也算在了假日之内。这当然是一种统计的方法,只是这种统计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公众的权利状况。因为,双休日相当于公休,是工作之后的休息,与放松性的休假不是一个概念。人们谈的休假更多指的是法定假日,以及带薪休假。只有这些假日才是供人们完全自由支配的,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提升。比较而言,双休日只是一种保底的权利,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尤其是后者,才是提高的权利。因此,在谈及假日时不宜将公休日与假日混在一起。
其次,纸面的规定能否如实兑现?虽然在统计数据上,我们的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的假期总和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但毕竟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如果实事求是地看待假期的数量,并允许和接受双休日计算进假期,目前的休息时间还算令人满意。但问题是,即便是现有的休息是否就能够兑现?如果不罔顾现实应该明白,能够做到带薪休假的单位没有那么多,能做到法定假日按时放假或加班补偿的已经不错。这些问题教授看不到吗?
第三,人们的休假质量如何?以刚刚发布的春节假期为例,虽然春节假期还是7天,但公众最为期待的除夕却不放假,这对公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在除夕这个最需要阖家团聚的时刻可能无法团聚,意味着除夕这一天的法定假日的种种待遇,比如过路免费将随之失去。在公众的理解中,这样的7天假期是不如以前的。更为明显的是,每年拼凑起来的黄金周所带来的问题。尽管,黄金周的确带来了经济的井喷和出游的盛况,但代价是交通、景区的超载及休假质量的下降。这还不算那些根本无法正常休假甚至休息的人们。总的休息时间的增长,这是需要看到的事实。但是,总量背后可能隐藏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在一些群体的身上存在,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休假质量。我们只有看到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我们的休假状态才能稳步提升,我们的假日才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实际需求。那时,根本不需要用干几天休息几天说事,人们自然会感受到假期带给自己的满足感。
质疑:“干两天休一天” 有人“干十天休一天”
按照一年休假日总量来计算,目前我们“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面对这样的计算结果,相信很多公众都会产生一种“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感觉。尽管“吓一跳”,但又不得不承认,依据我国现行相关制度法规,至少在理论上,“干两天休一天”计算结果,确实是准确无误的、并没有什么夸大其词之处。
但回到现实,又必须承认,所谓“干两天休一天”,在很大程度又不过只是一个理论上的简单运算结果,还远远不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诚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且不论近年来落实状况一直差强人意的带薪年假制度,单只看看更为基础性质的“一周双休”工作制的落实情况,便不难窥见一斑。
如日前调研机构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员工世界最勤劳”,“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4.6小时”。而按照目前我国法定的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工作制计算,这意味着,中国员工每周平均的实际工作天数已超过5.5天,平均休息不到1.5天;一年52个星期,不可能真正双休104天,而是不到78天。
若考虑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在工作时间上的明显差异,那么,更现实具体的我国员工真实“工作—休息”状况,恐怕还会更加逼仄、“骨感”。比如,以公认“勤劳辛苦”程度最高、同时也是数量极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据《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5.4天,每天工作8.8小时”。这意味着,我国农民工每月平均工作时间超过223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相当于每月工作28天,休息2天。一年休息不到30天,即使加上11天假日,也不过是“干10天,休息不到1天”。
提醒:“干2天休1天”不应只是数字游戏
之前,假日办推出2014年假期方案征求意见,三套方案似乎都不怎么“叫座”,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普片感觉假日太少,法定节假日出行之所以扎堆也再一次反证我们的平时休假、带薪休假在落实上的“捉襟见肘”,假日不够、应当相应的延长假日一度成为民众的一致呼声,但官方给出的答案依然是我国的假日数量不比国外短,而今蔡教授依然在强调我们相当于“干两天休息一天”,这种不顾现实的自说自话和“不问群众只谈天数”的数字游戏听久了只能越来越让人乏味。
期的主体是谁,谁才是假日的真正适用者,答案很明确,只有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假期才能算是真正的假期,一切停留在安排上、日程上和文件上的假日不是真的假期,要想让群众为假日安排点赞,就必须严格落实各项休假制度,对违反法定假日安排的单位、企业责令整改,努力还人民一个沉甸甸的、不含水分的节日假期。只有这样,社会的幸福感才会不断提升,社会的和谐度才会更加浓厚。
【启示与思考】
因为如果单就法律表面规定上看,蔡继明教授说的并没有错:一年365天,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加上104天的双休日,确实是125天,占了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多。但面对这样的法律安排,我们又不免有所疑问:它们都落实到位了吗?
首先,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这样的假期?在我们的周围,一个星期工作6天的朋友不是少数。这样一来,一年中50多天的“假”就白白蒸发了。还有,对于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来说,104天的假期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饼”。比如,很多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民工,他们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在工厂忙的时候,一个月也休息不了几天。
其次,假期的休息质量,恐怕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最近,有关部门公布的放假安排中,除夕不放假,引起很多网友吐槽。因为公众最为期待的除夕不放假,意味着他们在除夕这个最需要亲情团聚的时刻可能无法及时回家团聚。除夕之夜,很多人还在“回家的路上”,显然缺乏了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而每当假期来临的时候,交通拥堵,以及景区人山人海,又让很多人休假的心情大打折扣。而一些白领的观点有很大的代表性,因为工作压力巨大,他们有时候即使待在家里,也不能好好休息,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忙于工作。
也就是说125天的全年节日总和,是一个法律规定保障的休假期,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其却不过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殊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125天不过就是一个梦。这是教授被批的原因,也是网友希望法定节假日能够延长几天的根本。同时,也隐含了网友对125天节假日落实到位的期待。
因此,以笔者之见,网友表面上批评的是说“干2天休1天”的教授,实际上批评的,却是125天节假日落实不力的问题。而如何落实,让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干2天休1天”的待遇,这显然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1/753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