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曾业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中心任务
2013年12月31日 14:07
曾业松,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长期进行“三农”问题研究,同时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研究。发表著作有《让耕者有其利》、《新农论》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下面我想就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怎样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跟大家交流。这个问题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并且潜心探讨的问题,我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我在研究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向大家做汇报。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提出来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样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央提出来了一些具体要求。那就是加大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分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怎么从实际出发,走一条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首先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道路,新农村建设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马克思160多年前就讲到乡村要城市化,而且他讲到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这就从根本上指出了乡村建设的方向就是要城市化和现代化。恩格斯在讲到共产主义原理的时候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城乡融合的社会。很多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的论述。比如英国的城市学家提出未来的社会是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未来的城市是田园化的城市。美国的城市学家提出要以城市为中心,让所有的居民都能享受城市生活的益处。所以,我们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城市化和现代化。方向已经明确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一些现代化国家比如说美国,没有村这个概念,市县以下都是镇或者市。欧洲有些国家连镇的概念都没有,市县以下都是市。现在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挪威这个国家90%多的人生活在城市,最小的城市只有201人,而我们一个村民小组可能都超过200人。为什么他200人就可以叫一个市,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叫市呢?市是由标准的,最根本性的标准就是你的支柱产业发展了,经济基础有了,基础设施比如说水、路、气、电等都完善了,公共事业发展了,人的素质也提高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叫市了。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已经在实现乡镇城市化、现代化方面有了经验,给了我们一些借鉴。我们中国4万多个乡镇,59万个行政村,怎么走向城市化,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说这就是我们乡村的梦想。中国的道路怎么走,这是国家的战略。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解放以后,我们就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第一是工业现代化,第二农业现代化,第三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第四是国防现代化。农村怎样发展呢?一届人大三次会议195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怎么建?中央起草了1956年到1967年十年农业发展纲要,讲了40条。1961年中央又起草一个文件叫《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讲了60条。两个文件讲了100条政治措施,讲的都是怎么建设新农村。这100条概括起来其实就两条:第一条叫农村集体化,第二条叫农业现代化。农村集体化加农业现代化就是建国以后要搞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老百姓心目当中什么是新农村?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怎么搞农业现代化?毛主席讲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毛主席特别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50年代开始,全党大办水利,上了5万多个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发挥作用。但是这50多年来,这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加上水利工程不配套,水利出现了危机。我们前年出台一个新的一号文件,为水利改革发展做了新的战略部署,决定十年投入4万亿来搞水利建设。毛主席特别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还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庄稼怎么种的好,他总结八个字“土、肥、水、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法。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强调要重视教育和卫生。他提出“五七指示”,要求学生不仅要学文、学工、学农,还要学军,要全面发展。他特别强调要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他提倡搞合作医疗,很快形成了合作医疗网络。现在我们搞新型合作医疗,就是对毛主席这一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完善发展。
我们50年代开就开始搞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农村建设是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当时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为工业提供积累,劳动收入一部分拿到城里去发展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面,农业为工业做贡献,农村为城镇发展做贡献。新农村建设虽然农民很向往,但是国家没有投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势力薄弱,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支撑,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没有如期实现。这个时候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建立了工业化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工业化发展以后,农民没有分享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市民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农村基本上没有,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133块5毛7,与城市居民相比为1:2.57,城乡差别拉大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接着我们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改革发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发展问题;第二,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三十多年,我们看到有三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农村的问题怎么解决,农民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经过实践证明,这是解决温饱的有效办法。所以1982年开始,我们出台五个一号文件,主要就是推广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家庭承包以后,农民打的粮食多了,温饱解决了,但是出现一个新的情况,粮食多了卖不出去了,出现了卖粮难。怎么办呢?1984年的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城门对农民打开了。1985年一号文件是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农产品可以上市自由买卖,可以商品化,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经商了。于是就出现了乡镇企业,农村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民收入多了。小平同志讲这是异军突起,什么原因呢?过去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现在农村可以搞工业了,农民可以进城了,二元结构开始动摇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市场经济的改革是第二大转折点。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市民还是农民,有钱赚就可以给你做生意,这就给农民了平等的经营自主权。所以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乡镇企业飞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三分之一的产值来自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了,农民经济上得到了物质利益,然后就有了当家做主的要求,中央决定推广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开始诞生了。中央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是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这就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有三项内容非常重要:第一,家庭承包延长三十年,长期不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第二,从1998年开始到2010年用十二年时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要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一步一步深入,我们走的就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道路。我们看到70年代大寨造田,80年代乡镇企业造厂,90年代城镇化造城,这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这样一个同步发展战略,2000年人均收入800美元,整体小康实现了;2005年人均GDP1700美元;去年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了,社会在进步,那么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一年增加1.2个百分点,新世纪到来,一年增长1.35个百分点,今年超过了53%。我们看到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回良玉副总理在给省部长做报告时讲到城乡之间存在六个方面的巨大反差:人均收入、购买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金融贷款和财政支出。这些方面城乡之间依然存在不平衡,特别是工业化靠农业支持,靠农民支持发展了,城市化发展同样也是靠农民的支持。有些地方政府低价征农民的地,高价拍卖,获得巨大的土地增殖利益,然后去搞城市化。所以城市化的发展也是靠农民的土地增殖贡献的。
城乡一体化是第三大转折点。工业化和城镇化,由于农民的支持和推动发展了,但是农民没有分享到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好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六大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是什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城乡一体化。怎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呢?锦涛总书记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样来实现重中之重呢?怎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对农民要多予少取放活。新的战略、新的方针提出来了,怎么落实这个新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呢?从2004年开始,我们连续出台10个新的一号文件。出台这10个一号文件做什么呢?就是贯彻党的重中之重思想,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10个一号文件我们每年都学,大家都非常熟悉。这10个一号文件怎么体现重中之重思想呢,我们来简要的回顾一下。
第一个一号文件讲农民问题。农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和城市居民相比,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待遇越来越不平等。制度问题可以慢慢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第一个一号文件要提高农民收入。怎么提高农民收入?讲了一系列的政策,有的政策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们把它概括起来就叫“两免三补”:免农业税,免农业特产税;过去向农民要,现在不要了,不仅不要了,农民种粮食、购买农机具、使用粮种还给补贴,简称三补。过去向农民要,现在给农民补,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所以第一个一号文件非常重要,标志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方针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废除了农业税,2600年的一个制度,我们把它废除掉了,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个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农业的问题在哪儿呢?第一生产力水平第,产出率不高,影响实际粮食安全。第二种粮效益低,农民没积极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中央认为,十几亿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关键的问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出来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安全才有保障,生产的粮食多了农民才能提高收入。所以第二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一号文件讲农村问题。农村的问题也是两个方面:第一城市发展先进,农村发展落后。原因就是城乡制度不平等,因为制度不平等,所以城乡发展不平衡,因为不平衡,就导致农村落后,农村落后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地位削弱。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把农村建设好、发展好。农村建设好、发展好,城乡差别才能缩小。所以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总抓手,解决城乡关系的突破口。怎么推进新农村建设呢,五句话二十个字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们看到第三个一号文件,把解决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的各项政策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架构,形成了一个体系。所以第三个一号文件也非常重要,前三个一号文件分别从农民农业农村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下来的七个一号文件,主题没改变,还是重中之重,但是侧重点不一样了。第四个一号文件告诉我们农村工作的主题就是要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个一号文件讲推进新农村建设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业发展,二是是农民增收。中央认识到,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打破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二元体制。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个文件非常重要。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改革第三大转折点。从此农村改革,农村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怎么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一个总体部署,这个总体部署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农业现代化是基本方向,城乡一体化是根本要求。所以第五个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城乡一体化,这个文件还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加大了补贴的力度。原来是“两免三补”,变成了“四免四补”。现在对农民的补贴总共有74项,补贴的力度加大了,所有补贴成倍增长。比如说种粮补贴从514亿元变成1028亿元,2012年是1923亿元;比如说农机补贴2004年是7000万元,2008年是40亿元,2012年是215亿元;比如合作医疗筹资补贴,政府从20块钱变成40块钱,2012年变成240块钱,今年是280块钱。你们看看第五个一号文件以后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了,补贴范围扩大了。
接下来第六个一号文件还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各多增加了两个字,农业要稳定发展,农民要持续增收,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第七个一号文件讲怎么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第八个一号文件就水利改革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第九个一号文件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战略措施。今年的第十个一号文件主要讲农民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
十个一号文件就这些内容。这十个一号文件讲什么呢?我们看到发展是第一位的,工业农业统筹发展,城市农村协调发展,农业农民农村全面发展。发展了干什么?强调农民利益,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怎么分享?废除向农民要的制度和政策,建立给农民补贴的制度和政策,重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增加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中之重的思想主要就是这些内容,这里面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重视农民利益。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得到好处,农民才会支持我们改革,改革才能顺利发展。温家宝总理讲重视农民利益是中国改革的根本经验,它像西方的《圣经》一样重要,重视农民的利益就是中国改革的《圣经》。
可见这个改革意义非常重大。那么这个改革结果怎么样?用时间来检验,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了,现在机械化率达到57%,一些农垦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我们的生产方式转变了,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形成了集成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就是粮食生产增加了,我们连续十年增产,今年将达到5.9亿吨。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去年农民收入7917元。这些成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从北京市来看,农村的居民收入16476元,比全国农村平均收入高一倍以上。所以北京市的农民很幸福,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啊。从全球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了,GDP增长了,世界排名第二位了,财政增加了,五年翻了一倍。
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到了信息化社会,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产生了新兴产业产,高科技产业化了,走向了新兴工业化。信息化跟城市化结合,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更高了。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在是工业,而是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文化产业等成了现代经济当中的主要支撑者。像美国这样的现代化国家,他的产业中70%来自高端服务业。所以信息化和城市化结合以后,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了,服务业成了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了,有了网络,天下的信息都能够了如指掌。你要买东西,不需要到商店去,在网上就可以办了;你要付款,不需要到银行去,在网上也可以办了。生产方式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城市的管理也不一样了,不在是人盯人的城管方式,而是智能化、智慧化的管理了。所以现在叫智慧城市。
信息化到来以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改变了,上海世博会有一句话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什么更美好呢?因为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结合,我们看到也不一样了。农业过去跟工业化结合,第一次现代化就是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园艺化等。信息化到来以后,农业自动化、智能化了,所以农村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我们看到信息化和各个产业结合,和各个领域结合,融入了各个产业,融入了各个领域,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以中央提出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什么原因?就是科技进步了,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进入了同步发展的阶段。这就是中国农村也包括城市要走的道路,要努力的方向。
现代化到现在这个阶段,就是新四化同步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走的道路,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怎么实现现代化?第一步要做好规划。第二部要树立发展目标。就是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标,三到五年是一个什么样,五到十年是一个什么样,十到二十年是个什么样。整个镇要有一个目标,而且每个村也要有目标,要有一个新的思维。过去提出来生态建镇、农业兴镇、旅游强镇、科技富民,这些主要是我们农业现代的内容。我们要有更开阔的思路来考虑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大家知道新农村建设,就全国来讲,涉及到2.4亿农户,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个伟大的事业要靠大家共同来努力。所以总书记提出来要有共同的行动,要有共同认识。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目的就是形成共同认识,然后拧成一股绳,去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总书记还有一句话就是要变成惠及亿万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工程,这个工程的目的是要得到民心。怎么得到民心呢?那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利益,农民得到利益,拥护我们共产党了,我们党才有民心,所以叫民心工程。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得利益,党和政府得民心。怎么得到民心呢?就是要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好的发展的规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去为此奋斗,最后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实现我们的梦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第二个问题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农民来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就要让农民有稳定的工作。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多,我们要尽快扭转,目的就是要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还要让穷人尽快的富起来,让富的人更富。一定要帮忙大家一起富,要缩小富裕程度的差距,当然我们不可能拉平差距,只要要把这个差距逐步的缩小就可以了,让大家都有钱花,而且都敢花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农民要就业就要有能力,就业面前人人平等,去竞争这岗位就要有竞争力。竞争力在哪儿?那就是你的素质,你的技能,包括你的道德文明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乡镇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就业技能,提高文明程度。农民有竞争力了,找到工作了,有了收入了,农民的日子才能好起来。怎么样让农民就业、增加收入?最根本的问题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了,农民才有就业岗位,产业发展水平高了,农民收入才能高,所以中心任务是发展产业。怎么发展产业呢?我想主要是三类产业要特别重视。
第一,要培育支柱产业
一个乡镇的发展,关键靠支柱产业来支撑,这个支柱产业是什么,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各地有各地的一些发展思路。我们大城市郊区高新技术有优势。像海淀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他那儿乡镇变成高新技术园区,这个了不得了,高收入、高效益,很快产业集聚,都市化、城镇化了。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变成了硅谷,变成了创意谷,那个地方乡镇完全都市化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当然高的很。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拉动发展动力。大家知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特别信息化到来以后,了不得,将来这些产业发展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都想不清楚了。比如像3D打印机,一个产品打印机就把它打印出来了,所以将来的制造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当然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工业制造业、对于农业、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对于商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来考虑能不能发展。这样的经验有很多。
大家知道中国工业化产值最高的一个省就是广东。广东去年GDP5.7万亿,5.7万亿最主要的就是工业化不断转型升级,提高效益得来的。你想佛山市33个镇,每个镇都有几个支柱产业,几百亿的GDP,几十亿的财政收入,了不得啊。广州郊区有一个增城市,增城去年财政超过200个亿。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就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好。增城市一个新塘镇有三大产业:汽车、摩托车、休闲服装。财政收入80个亿,一个镇财政收入80个亿。这个镇之所以发展这么好,主要是村镇经济好,家庭经济发展的好。然后我们去看一个村叫大墩村,大墩村七百多户人家,家家都干一件事,生产牛仔裤,家家都有公司,家家都有老板。生产牛仔裤,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时候达到61%,全世界卖一百条牛仔裤,61条是这个村生产的,你们看看这个了不得,这个村生产这么多牛仔裤。这个村里有多少钱,你都想不到,那个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他说老师我们这个村里面一家一户一年收入超过一个亿的至少有二十多户,一年收入超过一个亿的家庭有二十多户,你看这个家庭工业到什么程度了。但是市委书记告诉我,他说老师你别听他忽悠,这个村是我重点整治的对象。为什么要整治它,原因很简单,这个村生产牛仔裤都是给外国人生产的,一条牛仔裤出厂30块钱,美国人把这个牛仔裤拿走了,贴个牌子,卖到欧洲,卖到其他国家,一卖就是几百块、上千块,知识产权是国外的,钱都给外国人赚走了,我们给外国人打工,这不符合科学发展。所以后来他们自己搞一个行业协会,注册一个新的商标,打自己的牌子去销售。但是这个牌子不响,销售额下降了,可是赚的钱都是我们自己,赚的钱多纳税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效益提高了。不是劳动密集型,也不是资本密集型,而是效益密集型,这就是科学发展,效益第一。还有一个原因呢,就这个村里面漂染厂太多,弄的全村污水横流,县里决定把这个厂子关掉,一下关了97个厂。关掉厂子老板手里这么多钱怎么办啊,然后集中起来,投资入股上一个新项目,这个新项目就是广州现代汽车园,生产广本汽车。传统加工业变成现代制造业了,产业转移升级了。这个现代汽车产业园,一年产能超过一千亿,这个村干了多大的事业出来。广东人就是这样,搞工业化就不断的转变思路,不断的转型发展,不断的上新台阶,这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发展支柱产业方面长江三角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拿江阴来讲,江阴一年产值两千五百亿哪儿来的,主要是民营企业,还有村集体企业。海南阳光这都是一年产值几百亿的企业,都是民营经济,还有一种就是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这个大家知道是华西村,村集体经济去年收入570亿,一年利润30个亿,除了钢铁企业、农业、旅游业、各种各样的服务业以外,现在多了一些新的企业叫华西村银行,搞金融业了,而且华西村在还有远洋运输公司,一个村搞远洋运输。他产业发展了,就成了中国第一村。钱太多了,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过几年换新的。那么还是用不完怎么办,老书记就决定盖一个大楼,留下一个遗产,让大家记住他。盖一个大楼高380米,为什么盖380米高的楼?因为北京最高的楼是380米,表示他自己在政治上同北京保持高度一致。你看看这个村,产业发展了,新农村变成了新城镇、新城市。华西村就这么发展过来的。
在江阴有一句话叫江阴有二保。第一个就是吴仁宝,名声在外,无人无知无人不晓。还有一个人叫李梁宝,这个人闷声发财,没有人知道。他是长江村的党委书记,长江村只有2800人,而华西村有35000人,这个村去年产值也超过500亿,这个了不得,绝对财富,长江村最多,是中国第一富村。500亿的产值,人口只有2800,你们看这个富裕程度了不得。新农村建设,长江村开始盖别墅,一家发一栋,四层楼,480平米。房子盖好了接下就是美化村庄,人家是公园化、林园化,他们不是这么讲的,叫园艺化,每一寸土地,要艺术的去装点它,这个村庄有多美,你可想而知了。接下来干什么,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生活质量。个村里面是股份制,家家都有股份,每年股分分红十万以上,还有工资和福利。福利发的你想想不到,只要想出来一个名目就发钱,什么柴火补贴、烧水补贴,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想象力不够,不知道怎么给大家发钱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给大家提高福利水平,有的人智慧就激发出来了,说大人过年过节给小孩买一件新衣服,小孩特高兴,说过年过节村里给大家发点什么东西,让大家高兴高兴。发什么东西大家高兴,第一年发银子白花花的,多激励。有人说了银子一颗九块钱,村里太扣门,发这么一点点,多小气啊。第二年决定发黄金,一家发一百克黄金,有人还是说一克才五百块钱,一百克才五万块钱,村里什么时候能大气一点啊。结果这个事情一炒给媒体曝光了,大家都知道长江村发黄金了。李梁宝一看这不行,他本来就不想出名,你一吵让他出名了,他就不干了。他说乡亲们咱们还是闷声发财,黄金别在发了。这就是长江村,但是我告诉你们,长江村要比华西村财富多。
还有一个村特别有意思,张家港永联村,这个村有一万多人,这个村就是一个企业叫永钢集团,一个村就是一个企业。永钢集团是股份制,集体25%的股分,家家有股份,经营者控股,赚了钱了以后大家共同分享,家家分红。一年十个亿,所以说水、路、气、电等各种服务做的非常好。永联村完成是一个现代化的永联小镇,漂亮的很。除了钢铁企业以外,它们农业园区的水平也是全国一流的。这个村不仅生产力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制度好,新型集体经济制度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新农村建设,新制度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跟大家讲村是这样的,镇也一样。中国第一镇是哪个镇,昆山的玉山镇。昆山比江阴少36万人,但是他的GDP比江阴多200亿,也就说昆山的发展水平要比江阴高一个层次。我们看到他们的乡镇经济发展在全国无人可比,玉山镇有个口号叫“争第一、创唯一”,中国第一、世界唯一。敢讲这个话的人不简单啊,口气太大了。去年我到这个镇去,镇党委书记见到我,他说老师我的“两个一”实现了。怎么实现的?这个镇有两个主导产业,第一是IT产业,第二是医药产业。IT产业干什么?组装笔记本电脑,去年这个镇组装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有率51%,全世界卖一百台电脑,51台是这个镇组装的,你看肯定世界第一,也是唯一嘛。光卖电脑流水总额达到7100亿,信息化带来巨大的产能和效益。他们的产业化发展了,支柱产业形成了。这个镇怎么建,人民怎么幸福,那就要看想象力了。所以我跟大家讲,中心任务之一是打造支柱产业。
第二,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化到来了服务业就很重要了,服务业就是金融保险、物流、地产、旅游、餐饮旅馆、信息中介等,都是为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发展最好的首先是浙江,浙江一个镇都有一个市场或者有几个市场。最大的义乌镇,一个商城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好几公里,两万多个摊位。一个摊位占一分钟,全走完了要走三个月,多大的商城。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地方办设有办事处,联合国才196个国家和地区,他比联合国规模还大,典型的国际商城。一个县城下面的镇,能把商业做到这么大的程度,了不得,商业带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在浙江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镇特别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横店镇,东阳市的横店镇。有一个农民叫徐文荣,是一个农民企业家。他说要在中国打造好莱坞,建一个东方好莱坞,大家觉得这个农民企业家想象力很丰富,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现在真实现了,制片人要拍秦始皇,发愁了,到哪里去找一个秦皇宫啊,这怎么建,得花多少钱。然后徐文荣说了,秦皇宫我已经给你建好了,你到我那儿拍去吧,了不得。
要有企业才能带动产业,企业那来的?就要鼓励农民创业,只有创业才能把企业做成,再创业把企业做大,产业发展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就有希望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浙江为什么发展的很快?最主要的就是老百姓创业。浙江有一千万人创业,到省外的有四百万人,到国外的有一百万人。我们北方人就缺乏这种创业精神,就缺少这种走出去创业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有突破的话,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都会有很大的突破,将来城镇化就有了产业基础。各个干部如果有能力,你带头创业做老板;如果你没有做老板的这个本事,那你要营造环境服务老板、培育老板。老板越多,老板做得越大,你这个产业越发展,经济就越有希望。昆山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成为中国第一县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这个地方的老板数量多、规模大、水平高,一个昆山县有八万个本地老板。这个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第三,要发展战略产业
那么再一个就是要发展战略产业。所谓战略产业就是农业、林业这样一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是又非常重要。没有农业我们怎么能有饭吃呢?没有农业工业没有原料,没有农业城里人就饿肚子。农业虽然效益不高,但是战略产业,我们要发展好。战略产业怎么发展?就是要现代化,一定要发展高产高效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讲到了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新兴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是什么呢?首先是解决土地怎么经营。土地承包到户过去是长期不变,现在长久不变了,一字一差就是没有期限了。但是长久不变不是永久不变,不排除在一定情况下出现问题的时候调整,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的土地承包到户这个政策不会改变。经营权给农民,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那么农民承包了土地,规模很小,种地不挣钱,出去打工比这挣钱多了,农民一出去土地就荒掉了。怎么办呢?这就要推动规模化经营,规模化、产业化了,农业效益就提高了。这样土地经营权就需要流转,因此中央鼓励土地流转。怎么流转呢?中央提出土地流转市场化。怎么市场化中央也没讲,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来推动土地流转,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具体的办法就是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帮助农民来签订合同,形成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就是企业化了、产业化了、规模化了,那么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正在走上这一条道路,特别是农业规模化。现在全国种地一百亩以上的大户有270多万,最大的一个农场有十多万亩土地。湖北春晖的孝感集团是中国的粮王,超级农民。北方的土地比较多,东三省有的农民土地有上万亩。农民逐步的成为一个新型的企业经营者,农业企业经营者,这是农业经营的一个新情况。农业不是追求种粮规模大,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追求的是要效益高还要挣得多。那怎么做呢?农业企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企业就是雨润集团,江苏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最高,但是企业做得最大的就是江苏的雨润集团。雨润集团是从养猪开始的,它们从300万投资开始养猪,现在产值一年907亿,中国第一大食品集团,这个了不得。现在工商企业进入了农村,怎么样把农业规模做大、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河北有个农民叫范现国,商店买不到方便面,几个人合伙贷款搞了一条生产线,生产华龙面。做广告叫“华龙面天天见”,现在华龙面这个名字没有了,换了个新牌子叫今麦郎,今麦郎这个方便面了不得了,中国第一大方便面企业,全国有30个基地。我们看企业是可以做强做大的,观念要有创业精神。现在今麦郎和统一合资生产饮品,都是百亿产业。农业怎么经营现代化?就是我刚才讲的,土地要规模化、效益要最大化、农业企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第二,建立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什么?农业当然首先生产粮食了,十几亿人要吃饭啊,怎么来保证粮食安全?我们搞基地县、搞主产区,建立了七大粮食主产区、23个产业带、80个粮食基地县,粮食安全解决了。城里人不光是吃粮食,还需要各种各样的食品,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满足市场需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我们沈家英镇是蔬菜基地,也是果品基地,奶牛、鸡蛋这些都成了主导产业了,这是适应都市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大农业主要是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是保护耕地,保证农作物生产。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农作物的生产面积逐步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平衡价格基本稳定,但是存在结构性短缺,有些是不够的。短缺的一是粮食,一年缺两百万吨;二是是肉和大豆,比如肉缺80万吨,大豆每年要进口500万吨。这些都是短缺的,我们要发展它。城里居民需要的这些农产品、食品在哪儿生产?18亿亩地主要种粮食去了,怎样解决食品问题?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出现了,这就是林草山地,中国有100亿亩山地、草地和林地,发展木本粮油,可以解决粮食安全,而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所以有人说,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像我们延庆,山区县的潜力巨大,山地、林地和草地可以发展种植林下经济、林果经济、林药经济等,这个收入了不得。
云南大姚县,两年一次六级地震,政府移民下山,农民都不搬家。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在山上种了150万亩核桃,核桃树下面种中药材,一亩地一年至少收入一千块,一百亿亩就是十万亿,平均一个农民增收一万多。所以山地、草地和林地潜力巨大,林草兴邦是大战略。像我们延庆山地、林地这么多,关键问题是怎么调整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现在农业的发展出现一个新情况,就是农业效益高。过去取决于打多少粮食挣多少钱,如今不在于打多少粮食,而在于整个生产过程多功能化,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挣钱。因为农业具有观光性,农业有旅游价值,所以世界各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一年四季有景啊,可以发展旅游观光服务业。
像我们平谷有个村叫挂甲峪村,村支部书记张超起教大家种桃树,一家种了一百棵,家家成了万元户,四乡八镇都跟他们学习,一下种出22万亩大桃园,打破了世界基尼斯记录。我们北京郊区的农民很有智慧的,22万亩大桃园是什么概念呢?春天的桃花节,人山人海的,找不到停车位,找不到地方吃饭,到了秋天了采摘节一样啊,而且奇怪的就是,我们街上买一斤桃子五块钱,到那个果园里面摘桃子,摘下来一斤十块钱,我出了力流了汗,我价格还翻一倍。什么道理呢?你体验了,有快乐了呀,体验农业,体验快乐是要付费的,这叫体验农业。你们看看,这农业的概念就不一样了。有人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说22万亩大草原,种了桃子怎么卖啊?我们北京郊区农民有智慧,捡一个最大的桃子,一斤三两,拿到农博会去拍卖,最后的价格是三万八千块钱。一个桃子卖三万八,这下了不得,把名气打出去了,所以平谷的大桃销路很好,而且还可以出口。这就是我们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经济。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农业新经济不仅是这样一个规模化,更重要的在于精准化、智能化和设施化。
上海没有土地,种不了那么多的大桃园,他们就在大棚里面种桃树,这个桃树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口感还挺好,又脆又甜。上海的桃子是大棚里种出来的,一年结两次,这就是设施农业。像天津的设施农业也跟着我们学习,天津的设施农业里面的一种瓜,长两三米长,一顿吃不完,吃多少砍多少,砍完了又继续长,这叫砍瓜。你们看这华西的南瓜,最大的一个397斤。这就是太空农业,南瓜种子到太空转一圈,回来以后就变了样了。我们看到,现代农业完全不一样了。
还有一个经验,荷兰人20万农民种粮、种菜、种花。荷兰的花80%出口,种花这一项平均一个人年收入三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5万。种花一个人收入就25万人民币,这个了不得。中国人种花8.6万公顷,总共出口不到60亿美元。他们种花为什么能卖这么贵?荷兰人卖花不像我们这么卖,我们是成捆成捆卖,成箱成箱卖,好不容易情人节到了,早上一枝花十块钱,中午五块钱,晚上两块钱,最后随便拿,种的都是大陆货。荷兰人不这么卖,有的花农一年就培育几枝花,一年就几枝花,花了好大成本。这几枝花多少钱啊?人家这个几枝花是特别的品种,不光颜色鲜艳,味道诱人,让你看了的确是心旷神怡,太美了那个花。这个花怎么卖呢?这种花都是拍卖,荷兰最贵的一枝花拍出两栋别墅。谁买走了呢?那肯定是大老板啊,最有钱的老板啊,把这个花买走了,送给他的女朋友了,他有了爱情了,你有了收入了。你看人家这个经营理念,所以现代农业要有新思路、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技术。
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怎么样提高质量和效益呢?当然科技创新很重要了。科技体系、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怎么运用到农业当中来,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农业技术不光是信息了,还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怎么把农机农业相结合,良田良法相结合,信息化和机械化相结合等等,这些大家都需要考虑。
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农业科技问题,他提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在科技特派员已经推广到国际上去了,非洲国家都在学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还有个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没有那么多钱,农业企业实力薄弱,因此农业需要扶持,需要保护,因此要建立支持保护体系。我们农民现在转移应收入只有170块钱,占整个收入的8.7%,这显然是不够的。美国农民收入当中40%来自政府补贴,有些国家高达70%,法国的农民养一头牛,政府补贴400欧元,相当于3000块钱人民币。我们的补贴水平远远不够,今后我们要加大补贴,但是我们再怎么加大补贴,也很难达到美国、欧洲这些国家的水平,因为我们农民人口太多了,国家财政实力有限。今后会不断的加大补贴,但是补贴的水平长时间赶不上发达国家。另外我们要不断的提高粮价,还需要一些保险和金融的支撑,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我觉得这个中心任务抓好了,基础就有了,接下来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那么接下来我讲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我们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了。怎么搞新农村建设呢?这就好办了,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水、路、气、电等向农村延伸覆盖。除了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还要搞新社区建设。农民跟市民最大的差别就是福利待遇,我们怎么样能够普惠制、全覆盖。基本服务均等化,高档服务市场化。基本服务是政府提供的,每个人都要平等享受的;对于少部分有钱的人,那个基本服务他不满足,他要求高档服务那就市场化,那么市场化服务那就是高价格的,这就是以人为本,每个人都相信政府的公共服务,有钱的人可以享受高端的市场化服务。在这个服务当中怎么提高文化事业水平,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好教育,发展好医疗卫生,发展好养老保险等,这些都很重要。还有一部分人收入比较低,有些村庄还比较困难,所以扶贫开发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就是以城代乡,以工补农,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们在经济建设好了,有了条件以后首先要做的事情,
四、如何保障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新农村建设怎么能够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贯彻好党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任务落到基层。城乡一体化以后,我们面临的情况变化了。比如说过去我们村民自治,大家住在村里面,现在农民进社区了,进了城镇了,他融入了城镇体系,是居民自治了。所以城镇的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并轨了,这就是新的问题,怎么并轨,怎么统一,需要研究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跟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怎么结合?这就是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创新、改革和探索。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问题,有些地方村里面有产业,发展了,就地城镇化了,像我们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最好是就地城镇化。但是有的村他就是没有产业,这些人怎么享受市民的好处呢?就出去打工,进城了,村子里面走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就空洞化了,就衰败了。我们看到很多报道,有的村就几个人了,甚至没人。我也看过一些村子,有的人家连门锁都不上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人,屋里老两口,外面一条狗。像这样的村庄怎么办?我们一方面发展产业,就地城镇化。还有一部分村庄没有产业,衰败了。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管理,要改革创新管理。怎么管呢?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一个管理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共参与、社会系统、法制保障。管什么呢?就是改善民生,民生高于一切。
所谓管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就是做群众工作。怎么做群众工作呢?要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解决民生问题。民生解决了,老百姓还要当家作主,让老百姓有行使民主的权利。老百姓民生问题解决了,民主问题也解决了,老百姓拥护共产党了,党的领导核心也就加强了。这就是我们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一来我们就理解了,农村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农村加民主等于民心,等于领导核心,所有这些都必须要落到基层。所以中央提出来要强基础、抓基层,首先要抓好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各项目标任务就能落到实处。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群众路线教育?什么是群众路线?中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共产党的价值观,也就是一切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们,一切要倚靠人民。老百姓选举我们党执政,把我们放到这个位置上,实际上是人民授权给我们,因此要对人民负责。怎么对人民负责任呢?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怎么样呢?要由人民来评价,要受人民监督。我们做决策要从群众中来,贯彻决策要到群众中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还有一个思想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习近平同志对怎么贯彻思想路线有很多论述,我把这些论述概括为三句话: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实践检验成果。解决一个问题,都要把事实搞清楚,然后把问题搞明白,找到符合本地实际,又符合群众愿望的办法来,这就是实事求是。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探讨规律,按规律办事。办得怎么样,就用实践来检验,这个对于我们基层各级领导干部也是这样。要明确我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要实现我们的目标还要倚靠人民。怎么做呢?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人民的检验。如果我们这么做,能够按照中央的要求,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出来。我就讲到这里。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31/7534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