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上海试水国资改革值得期待
2014年01月02日 10:1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上海试水国资改革:国企董事长年满63岁必须退休
12月17日,备受瞩目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在上海国资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公布,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分别确立了目标,这也标志着备受瞩目的上海国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此次上海公布的国企改革共包括20条意见,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细则。由于“20条”明显沿袭了三中全会改革目标的相关精神,再加上此前自贸区、试点延迟退休等试点,上海正成为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已毋庸置疑。
国资收益上缴比例不低于30%
根据上海市方面的规划,完成此次国资改革的整套目标将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上海市已确定明年将首选1至2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启动实质性运作。
对于外界普遍质疑的国资收益上缴比例过低的问题,上海市此次也提出明确目标,称国有收益原则上将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未来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目标是到2020年不低于30%。同时将建立起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不能一肩挑
《意见》中对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要求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不能“一肩挑”,其中强调了“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而对于功能型及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董事长可兼任总经理职务,但要与党委书记分设。
根据上海“20条”的配套政策,未来上海市竞争类国企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及经理班子成员,原则上由市委管理。
另外,上海市管企业管理人员实行任期制,年满60周岁的在免职的同时办理退休手续。业绩突出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因工作需要可适当延长任职年限,但最迟不超过63周岁。
部分激励收益将成国企领导“抵押金”
“20条”提出,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同时将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成为“抵押金”。
与此同时,“20条”也提出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即将把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同时如果因为改革创新工作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只要符合规章制度的,将对领导人员“不做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国资改革要让市场规律起更大作用
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谈了几十年,可是有些人尤其是国资国企的掌管部门对此颇不感冒,深怕“国有资产流失”,深怕“私有化”,坚持认为国企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认为国资国企只有做大做强,只能“国进民退”。
但是现实状况却是国企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尽管某些特大型国企能够获得巨额利润,但是在资产收益率、股东回报率、单位产出率等指标上,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即使在宏观经济的一些方面,国企也难以撑起中国经济的支柱,譬如,现在中国就业的90%以上、税收73%以上是由非国企承担的。因此,目前国企这种不断扩大产能、追求市场份额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说市场规律完全不在国资国企运行中发生作用,但有时市场作用不大。市场规律是建立在市场中所有企业都是以避免亏损、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基础的。可是因为国企的资本全部或者大部分是国家的政府的,亏损由国家政府承担或补充,市场常常由政府出面为其占领,企业提高自身效率的内生冲动力则很小。这不得不说是与企业的产权归属性质有关。
要提高国企效率、提升其内生的提高自身效率的冲动力,唯有适当改变其产权性质。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在那时,上海开始了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上海国资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只让渡那些效率极差毫无前途的国企的产权,如此最多只能使政府收回些许即将倒闭企业的资本。上海以积极的姿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拿出效益好、有市场、前景广的国资国企,让渡部分产权,使之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今,上海大部分支柱企业都不再是单一国有企业,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与以往差别在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重点落实到国有资本的监管上,以优化国资布局带动国企改革,弱化国资管理部门的行政性职能。
同时,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也从几个方面来规范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试图以市场化的方法来用人,并使被用的企业高管以市场的方法管理企业提升企业。
不过,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还是未触及如何避开上级任免国资国企高管的问题。市场经济规律有时不能在国企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大程度是因为国企高管任职与否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而非市场。当然,这一问题如何得到突破还需各级政府和各地国企继续探索。
总而言之,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方案是在探索如何让市场经济规律在国资国企的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国董63岁必须退休”迈出国企改革重要一步
在国企,高管不想退休早已不是新闻,就其原因,无非两个——既当高官,又拿高薪,谁想退休?在国企当高管与在政府当高官多少还有一点不同——在政府当高官,到了年限必须退,而且没到年限就有可能退居二线;而在国企当高管,只要不犯错误,一直当高管几乎不成问题。上海规定“国董63岁必须退休”,这是一条硬杠杠,也是上海国资改革“第一枪”应该发挥的示范效应。
国企的高管要退下来,怎一个“难”字了得,甚至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我国早已打破,而在国企始终余威犹存。这其中固然有企业发展壮大需要德高望重的领头雁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浓郁的“官本位”意识作祟。
国企高管为国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是国企高管拒绝退休的借口。你在位时做出了贡献,国家和人民给了你高薪、高待遇;你退下来后,国家和人民不但继续给你比一般员工工资高得多的高薪,还要让你安享幸福晚年。这不仅是国企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的行动。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企高管的作用,无非就是当了火车头。然而,火车头不能一成不变,也需要更新换代、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当国企发展到一定地步后,当国企高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后,国企高管从万人瞩目的位置上退下来,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国企高管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
国企改革是块硬骨头。“国董63岁必须退休”,上海迈出了国企改革坚实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步必然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改革要敢于涉险滩、难啃硬骨头,希望上海的国企改革为全国探出新路,引领和带动全国迅速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如期圆满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宏伟目标。
“去行政化”是考察国企改革的标尺
备受瞩目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简称“20条”)在上海国资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公布,内容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细则,被视为国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质性举措,其要义在于推动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规律。解读这次改革,国企的“去行政化”是颇有意味的关键词。
从国企行政化的具体表现看,主要体现在政府与企业职能和角色不分,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甚至直接管理,亦官亦商,国企凭借政治权力而在许多竞争性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企业领导人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20条”对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国企过浓的行政化色彩。
国资改革的其他方面在深层次上都与“去行政化”有联系,它可以作为国企改革是否真正有效的表征。从管“经营”到管“资本”的转变,就强调了管好国有资本的运行,而不管企业内部事务,这是国企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的体现,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落实。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的开放、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与股权的证券化、社会化与国际化这些手段,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做到既有国有股权,又要引入民营资本、管理层和职工个人股份等。这项改革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国企市场化运行,但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其与国企的“行政化”冲突亦将变得明显,国资改革在步入“深水区”,体制性障碍将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
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早就提出的目标,但难以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企的管理,在一开始就被纳入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去行政化”既需要解开国企产权问题的症结,又需要打破各种利益关联。而国企的改革,本身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它依赖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明确性、政策的延续性,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可以说,国企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而其市场身份逐渐清晰的“去行政化”过程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尺。上海率先推出的国资改革,值得期待。
【启示与思考】
近日,上海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0条改革措施,核心的改革逻辑是从管国企到管国资,从国资股权独大到发展混合所有制,从行政式指派任命到市场化选人用人。
应该说,这些改革的逻辑与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相一致,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简政放权为主线的去行政化改革打开了全新的一片天地。如果这20条能够得力贯彻,对于激发上海的国企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本轮全面深化改革亦是如此,不管是营改增、房产税等税制改革,还是作为今年改革标杆的自贸区建设,上海都拔得头筹。这一次,上海再度打响了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的“第一枪”。仔细分析国企改革的“上海方案”,不乏令人惊喜的亮点,带来不少深化改革的启示。
其一,以混合所有制激发正能量。推动地方国企上市,既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渠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职业经理人等人才资源参与经营管理,发挥企业家作用,也为完善地方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化思维打开了新窗口。
其二,把国有资本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盘活存量,是今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的经济政策。国有企业资本存量巨大,但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管理形态中,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甚至不乏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上海方案”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国资的80%以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既可提高国企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国企资金的使用与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实现更高程度的融合。
其三,厘清身份困惑,明确发展方向。多年来,国企该以利润诉求为重还是以公共福祉为重,一直争论不断。“上海方案”规定,要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并按照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实施分类管理。竞争类国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国企,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国企,以确保城市稳定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意味着不同的评价体系,这为国企找对路、做对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四,焕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创业。国企改革,最难改的是人。一直以来,一些国企负责人“既当高官又拿高薪”。上海此次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中,国企“去行政化”的导向引人注目。全面推行国企领导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一系列举措意在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
淡化行政化色彩,可以把创新精神和市场气息更多引进国企,更让国企薪酬制度的制定有了更合理依据。此外,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无疑在制度上为敢闯敢试、创新创业撑腰鼓劲,为竞争类国企成长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坚实舞台。
回首来时路,国企前进的每一步,无不以市场化为航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今天,国企不再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的特殊企业,而努力变身为与其分量相匹配的市场领军者和改革生力军。上海启动的国资国企改革,让人对国企改革前景充满了新的想象。当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吹响,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者、行动者,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共同创造国企改革发展的新精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2/753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