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小升初取消证书作为“敲门砖”,治标还需治本
2014年01月02日 10:3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小升初不准用各种证书当敲门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12月8日在长春说,教育部准备近期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指导意见,要求有关地区完善有关政策,不允许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等。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小升初择校热备受诟病,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高考,引发家长焦虑和社会担忧。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新举措是否能真正根除痼疾?
多年的老政策为何现在重提?
原因是部分大城市成择校灾区
事实上,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并非新政。此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虽然义务教育法对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早有规定,但执行得并不好,择校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给义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王定华8日说,将出台关于做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通知,包括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去上名校。
“就近上学不难,但就近上好学校很难”
“就近上学不难,但就近上好学校很难。”南京一位家长蔡先生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小升初,但学区内的初中不太理想,只能择校。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奥数班,好在学习比较争气,拿到培训机构给出的四星证书。经过几番折腾,女儿终于上了一所全市知名中学,虽然每天上、放学都要1个多小时,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其他的也顾不上了。
武汉市民梅先生女儿明年面临小升初问题,最初他只想让孩子上对口的初中,离家也比较近。可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都在考虑上哪所重点初中,而且报名参加了多个补习班,他也心动了。“家长心中早就有一份名单,哪所初中升重点高中的比例高。多少年前就说要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但你看看社会上的这些培优机构照样红火。”
证书不作敲门砖是否能落实?
家长质疑会加剧条子、票子满天飞
针对教育部将“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升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的规定,一些学生家长并不买账。一些家长说,如果不靠奥数选拔,而是凭条子和票子,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不是更不公平吗?
而在不少家长看来,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公办学校不准以各种证书为报名的参照条件或开展任何形式的摸底考试,但家长始终不放心,让孩子多些证书傍身,不会落后。
“名校嘴上说不看奥数,心里却很在乎”
“听说班里有些孩子在入学前,初一的英语已经学了很多。我开始也不以为然,但后来孩子回来跟我说上课跟不上,我就有点急了。”上海学生家长黎小斌说,老师一般是按照班里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来安排教学进度,零起点孩子的压力会比较大,久而久之容易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武汉市解放中学校长惠新义认为,取消择校,不以证书作考核,关键还是要改变评价机制。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高考指挥棒下,名校有选拔拔尖人才的利益驱动,“嘴上说不看奥数成绩,实际上心里非常在乎。”
没教育均衡哪来就近入学?
专家认为要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免试,而是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家长舍近求远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家长心目中的重点中学校长,惠新义十分赞同取消小升初择校。他说,解放中学不允许择校生,但武汉其他一些学校都可以择校,这就造成了生源的不均衡,“义务教育均衡成了一句空话”。
他说,可以预见,教育部这一系列做法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取消择校,不以证书作为选拔学生标准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政策文件下来,就能全部取消。毕竟名校优秀师资相对集中,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也形成了好的办学传统和文件,不是其他薄弱学校去两个名师就能扭转局面的。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但我国推行就近入学、取消择校的前提,必须是我国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师资,办学水平、条件学校之间都相差无几。事实上,我国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差距很大,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形势。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要从根本上遏制择校乱象、实现中小学就近入学,必须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推进教师校长定期轮岗流动、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等改革,这些举措对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教育部门还应下更大决心推进教育均衡改革,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不少专家认为,实际上要解决择校问题,就像经济学上的老观点一样,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分到蛋糕的人很少,只有把蛋糕做大,分到的人才会更多。
小升初,不拼证书了我们拼什么
小升初又不用拼证书了。这是9日,包括新京报、中新社在内多家媒体报道的消息。
之所以说“又”不用拼,大抵是近些年来,在各地新闻中都能看到关于小升初不许拼证书的报道。随便百度一下就能看到不少,无论从时间纵深上,还是地域广度上,这个消息,都担得起一个“又”字。
所以,也就难怪小升初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不把这种表态太当回事。想当年,万恶的奥数终于被禁了,但奥数学习班却还万古长青着。据去年9月的南方日报报道,即便教育部发布通知,禁止把奥数与升学挂钩,但该市的奥数培训特别是针对小升初的培训依然非常火爆,通常一对一的私教一次收费都在400元以上,而不少家长也愿意每月花费数千元为孩子做奥数课外辅导。因为虽然奥数证书与升学不挂钩了,但奥数题照考不误。具体说,就是广州地区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读更好的中学,会去参加民校联考。而民校联考数学卷最后两道附加题,往往都是奥数题,没有学过的考生很难做出来。面对奥数这样的曲线渗透,各级教育部门的各种禁令难免显得有点像纸老虎。
多年来,对这种考证的诟病已经是罄竹难书。老师不喜欢,家长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就连完全与己无关的围观群众,总听到、见到这样的翻来覆去的拉锯战,也都觉得烦。但是如果真的不拼证书了,我们拼什么?
单纯拼学习成绩?那得时光倒流三十年,当年确实可以就靠着算数语文双百上个重点中学。但一切都与时俱进了,老黄历再好再省心,也只能放下。拼爹?这是社会潜规则,不管多令人恶心,也不能否认其存在。可是,哪有那么多给力的爹呢?证书好歹还给了“我爸不是李刚”的平头百姓一些希望,总觉得靠着鞭策自己的儿女,也许能跨过龙门。虽然蜀道难,但至少还有条路。如果连这个都没了,没条子、没共建、没有任何可以调动的资源的普通人家子女,其晋身之阶在哪里?如果从小升初开始,社会阶层就固化,那我们可真有点怀念科举时代了。
其实一切问题,归结起来无非还是一个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老问题。这个“本”不解决,三五天出一个禁令,只是各种“逐末”在换花样。而教育的不公平以及权力的寻租,也恰恰在这些花样中才得以生存发展。对这个“本”,是不能还是不为,教育部还需要说句瓷实话。
取消等级证书作为“敲门砖” 能否确保教育公平
禁等级证书敲门砖不如禁止各类竞赛
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来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公平入学,这一规定显然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这也从侧面看出,时下的一些等级证书的“威力”与滥觞程度,居然要惊动教育部出台禁令才可纠偏!
其实,我国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有公平教育权,义务教育期间学生一律实行就近入学原则。在实际执行中,却有大量的学生进行了跨区择校入学,出现了入学“拼爹”和凭借登级证书入学现象,这是不公的,也是违法的。其深层次原因是各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就自设门槛,造成择校费、等级证书的“筹码”抬高,也就间接造成了教育不公。
禁等级证书作为升学敲门砖不如从源头上禁止各类名目繁多的竞赛。比如小学奥赛、英语竞赛,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竞赛活动。一些地方也曾先后下达过禁奥赛之类的文件,但收效甚微。即使奥赛被禁住了,其他名目的禁赛又抬头了。
说实话,有些项目的竞赛的确能激活学生的一些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施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赛事一滥一多就成了问题。其直接的危害是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产生一条竞赛培训考试经济链,利益驱动下的赛事使得学校、家长、学生都被裹夹进了一种功利教育,最终落脚点是造成了社会教育不公平现象。
如果没有了名目繁多的赛事也就无各类等级证书可拼,也就更不存在等级证书成敲门砖一说。“打蛇击七寸”,要公平教育保证就近入学,除了禁止各类竞赛外,还要狠做均衡教育资源文章。不仅这19个重点大城市要如此,其他相对落后地区更是应该如此。
疑惑
取消等级证书,就能确保教育公平吗
教育部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指导意见,拟取消各种等级证书这样的择校“敲门砖”,这无疑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喜讯。不过,还是有很多读者担心——取消这样的名校“敲门砖”,基层教育会向公平再迈近一步吗?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敢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在笔者看来,就算基层学校可以认真地落实这个禁令,也未必能彻底地消除基层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不公正。理由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基层教育的不公平的根源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打造教育最大极,创作教育品牌,设立拳头名校,这是很多地方政府办教育的轴心。备受争议的名校,就是教育不公的具体体现。
名校有强大的磁力,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然而,僧多粥少,名校满足不了所有家长的需求,竞争就难以避免,五花八门的名校择校“敲门砖”也就应运而生。择校“敲门砖”是名校的离离原上草,如果不消除名校的现实存在,如果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果不消除影响教育不公的各自羁绊,仅仅给各种等级证书下达禁令,还难以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显然,取消了能摆在桌面上的各种等级证书,新的择校“敲门砖”将发挥作用,比如各级官员递上来的“条子”,比如招生学校的面试、笔试结果,比如奄奄一息的择校费,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敲门砖”。可见,被下了禁令的各种等级证书,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也只是诸多“敲门砖”中的一种。
名校才是一切教育不公的根源。因此,政府部门要纠正以往“集中财力办一校之教育”的思维,教育部门也应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不遗余力,大力推进名师换校交流,让所有的学校都能享受均等的财力、政策的支持。没有了名校,或者说有的学校都成了名校,基层教育的不公平将不复存在,择校“敲门砖”也不复存在。
支招
证书“敲门砖”理应一禁了之
义务教育的就近免试入学,屡屡在捉襟见肘的优质教育资源中败下阵来,而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趋之若鹜,也使得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高温不退。很多人用证书来作为“敲门砖”,此举扭曲了义务教育方向,也使孩子在无休止的考级班中疲于奔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意见,值得期待。
首先,受孩子的性格、家长的经济实力、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特长开发,失去特长开发的学生意味着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把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其次,孩子学点特长无可厚非,然而,如今的特长开发却忽略孩子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仅把目标仅仅定位在证书的获得上。因此,证书异化成为升学的筹码,为了增加进入名校的砝码,家长不得不带领孩子投身到“兴趣开发”和“特长挖掘”中,却很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可接受程度。本应成为培养孩子素质的课外班,反而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取消等级证书的“敲门砖”更有利于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
最后,学校的考试评价体系,使得学校对拥有证书的学生更加青睐,为了招收到全能的学生,学校往往变通规则给特长优先大开方便之门,学校的做法成为家长证书崇拜的根源所在。
其实,如果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有三六九等,择校就不可避免。教育部门推出的各种举措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即使取消证书挂钩也可能滋生出新的“筹码”。因此,要想改变根本,一方面让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制定更合理、有可操作性空间的细则和方案,以避免学校的领导者念歪了义务教育的免试入学的“经”。
[微言大义]
@Gwendolenna: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将学生的个人能力,比如社会实践、对某问题的考察等等(而不是单纯的成绩单或者什么五花八门的等级证书)纳入考核入学的标准内,无论是用在小升初还是中学升高中,甚至升大学,我们所做的是不是会更有意义了,未来是不是会更有希望了呢?
@清华园教育网:有时候小升初家长恨不得自己有个三头六臂,孩子升学时也不至于这么麻烦,无论是英语证书还是奥数杯赛类证书通常也是课外首要目标。小升初英语等级证书或奥数杯赛证书或多或少能够体现出孩子在这方面的特长,因此小升初英语等级证书不受追捧都难了。
@江大喵呜:到小升初的季节了,全城的小六孩子们都在"四处报考",考考重点初中。那小姑娘说她妈让考实验,实验招"特长生",请音乐老师给准备难一些的曲子,配着等级证书一起,加分。音﹑体﹑美都是曾经的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现在搞笑地也全数被折算成了分。
@叮叮world:这个的年代小升初,每个家长都是热锅上的蚂蚁,张罗着……您家的小孩成绩优秀是不行的还需拔尖,这叫文状元,否则等武状元机会,必须从小就要有一技之长,拔尖是不行的还需曾取过省以上大奖,还拥有相等于可以教练别人的等级证书。都具备不了,唯一剩下的就轮到家长们比试了,这就是公平的教育方式?
【启示与思考】
取消小升初考试,禁止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这也意味着禁止小升初择校。
面对小升初种种择校乱象,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小升初禁止考试,不允许拿证书当敲门砖,而学校又有条件好坏之别,那只有凭关系、靠金钱择校了。因此,禁止小升初择校,不允许收取择校费,很可能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在笔者看来,解决择校问题,要说更要做到,教育部要有路线图更要有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落实到位。而且,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
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有规定,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架空小升初择校禁令。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2/753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