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捆绑示众” 体罚教育应当思

2014年01月03日 10:0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江苏一小学生被老师“捆绑示众” 最长达6小时

近日,有市民发帖反映称,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体罚,一次长达六小时,另一次则是在操场上当着众师生的面。扬子晚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发现网帖反映的事情属实,并且已给当事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此,武进区教育局做出处理决定,将涉事的代课教师解聘,同时安排心理保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家长发帖

“我家孩子被老师两次捆绑示众”

近日,一位网友在常州当地网站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竟然两度遭到教师捆绑,希望学校能给个说法。

据网帖描述,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发帖人陪着儿子小敏(化名)做作业,发现孩子神情有些不对。“我一再询问,孩子依然不愿说,我知道孩子心里一定有情况!”他便给小敏讲了一些小故事,帮他舒缓一下心情。之后再次询问,小敏才吞吞吐吐说出了自己两次被“捆绑示众”的事情。

“一次捆绑的时候就是在早上做早操的时候,全校师生都在观看,没有任何学校领导上前阻止,零下1度的天气,8岁的孩子……”他表示,作为孩子的父亲,一方面要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担心孩子今后在学校里是否会继续遭到捆绑或者类似的情况。“还有就是我的孩子现在惧怕上学,不愿意我们在他面前说老师的事情和在学校的情况,更不愿意提起他被捆绑的事。这件事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家长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满意的交代。”

对话家长

“一次被绑6小时,现在很怕上学”

记者拨通了发帖人许先生(化名)的电话,听他讲述了事件经过。“第一次是听周围邻居说,我的小孩被捆起来了。”许先生说,当时他也没多想,觉得老师可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应该放手给老师一些空间。他当时跟别人说,应该没什么关系,说不定下次见到老师,对方会给出一个解释,和家长交换一下意见。第一次被绑发生在10多天之前,而上周五前后,他再次听说孩子被老师捆绑起来。

许先生说,前两天,他发现儿子在家里会偷偷地哭。“我估计小孩是被什么事情给吓住了,经过一番开导,他最终说出了自己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绑了起来。”由于小敏语焉不详,许先生也向其同班同学和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了解,基本确定儿子确实两次被绑,其中一次时间从上午8点多持续到下午2点多,另一次则是在做操的时候,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绳子绑的小敏。“中间需要吃饭就去吃饭,需要小便就去小便,但是结束之后还得捆绑起来。”

许先生觉得,即便孩子在学校犯了再大的错,也不应该把孩子的手脚用绳子捆绑长达6个小时,而且还只是个上一年级的孩子。他与捆绑小敏的周老师取得了联系,希望对方能够道歉。“对方一直说是孩子调皮才这样的,我发帖之前,周老师和学校都没有人来进行道歉。”

当记者询问许先生有什么要求时,他并未提及经济补偿,甚至没有要求教师和学校负责人进行道歉,而是提出,希望能派专业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因为小敏现在十分害怕上学”。

 

记者调查

同班同学

的确被捆过两次 用跳绳一直从腿绑到腰间

当日傍晚放学时,扬子晚报记者在武进区南塘桥小学门口见到了小敏和班上的十几位同学。说起小敏被捆绑的事情,同班同学大多表示“确有此事”,另有几位同学则小声提醒他们“老师不让说”。经过一番询问,小敏的同学证实,小敏确实两次被捆。在教室门外的那一次被捆绑的时间长达半天,另一次发生在操场上的捆绑虽然只有20多分钟,但却是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他当时都哭了”。

据小敏介绍,捆绑时老师把他的腿捆起来,用的是跳绳,一直缠绕到腰间。小敏告诉记者,自己被捆绑的时候感到不舒服,因为绳子“有点紧”。不过他说,自己“不恨老师”。

那么,老师为何要用绳子捆绑小敏呢?据他的同学介绍,主要还是因为小敏平时很调皮,会和大家打架,甚至有一个男同学称自己的鼻子在打架时流过血。不过尽管如此,同学们还是告诉记者,他们也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好”。

周副校长

没有看到老师绑学生 事后也没有人过来反映

“我们也是刚刚听说,正在了解。”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一位周姓副校长表示该校戚校长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待调查清楚之后会进行答复。然而,记者在该校会议室等了2个多小时,直到放学,这位戚校长也没有出现。傍晚,记者离开学校前,周副校长表示,家长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仍在核实之中,如果教师确实存在违规情况的话,肯定会严肃处理。同时,该校也会积极善后,尽快为该学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干预。当记者询问,为何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进行捆绑,却无人出面制止时,周副校长表示,当时自己并没有看到,戚校长也不在学校,事后没有师生反映此事,因此学校管理层并不清楚。

据周副校长介绍,小敏的班主任也姓周,没有编制,并非正式教师,在该校工作了五六年时间,一直很认真、负责。记者试图拨通周老师电话,但是接听的却是一位自称是其妹妹的女子,她表示周老师送去医院挂水了。

记者搜索发现,就在2013年五月底,该校还曾举行师德建设活动,戚校长当时还曾勉励该校教师向榜样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立足岗位,争当师德的先锋。

区教育局

经调查事情属实 当事教师解聘,校长书面检查

12月16日下午5点20分左右,武进区教育局向记者通报了这起事件的调查结果。

据了解,武进区教育局经过调查发现,帖子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当事教师为南塘桥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时,为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顺手用学生活动时的绳子进行惩戒,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事情发生后,学校领导及当事教师已及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并主动赔礼道歉。

经研究决定,武进区教育局对此事作出如下处理意见: 1.指定心理保健教师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对当事的代课教师本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并作出解聘处理。3.要求负有领导责任的南塘桥小学校长就此事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与此同时,武进区教育局将以此为鉴,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确保不再发生类似有违师德的现象。

 

教育界人士称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但惩戒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绝对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教育界人士沈女士表示,对学生进行捆绑与动手殴打相比,身体上的伤害或许小一些,但是心灵上的伤害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校内公共场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其进行捆绑,会让孩子感到羞愧、无地自容,进而对学校、教师产生恐惧。”沈女士表示,外人可能很难体会小敏内心的无助。“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惩戒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这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只会增加小敏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用错误的方式去惩罚犯错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会心服口服,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沈女士表示,该教师的这一做法已经严重违反了《常州市中小学教师八要十不师德自律规定》,肯定需要严肃处理。更让她感到担心的是,捆绑学生的行为发生在校内,其他师生特别是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竟然“看不见”、“没人管”。该教师第一次犯错时,如果同事、校长及时批评制止,及早干预,学生所受到的伤害要小很多,教师也可以及早改正。“同样的事情发生两次,学生都看见了,教师、校长却集体无视,到底是对学生冷漠,还是对这种行为已经见怪不怪?”

如何告别对“捆绑示众”的集体冷漠?

就学生被捆绑示众的现象,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惩戒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这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只会增加学生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用错误的方式去惩罚犯错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会心服口服,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教育专家眼中,比捆绑示众本身更令人担心的是,“同样的事情发生两次,学生都看见了,教师、校长却集体无视,到底是对学生冷漠,还是对这种行为已经见怪不怪?”

其实,正是因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教师理念中无形的共识,才导致对学生的一般惩戒既无集体决策,也无正当程序,只能任由当事老师个人把握尺度与实施,所以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后,其他教师和校长往往选择了集体无视。与此同时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因为缺乏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导致部分教师为了避免纠纷,从而在面对学生错误时,不敢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甚至是不愿教育批评学生,从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曾经,教育体罚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经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立法禁止,以及这些年的宣传和师德建设,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恰恰是惩戒教育日益成了稀缺品,网上就有段子“忠告”老师:不知道学习的学生一定不要管,任其坠落就是了;不听话的学生一定不要惹,任其发展就是了;和老师作对的学生一定不要理,任其嚣张就是了;成绩上不去一定不要生气,有工资领就是了……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基本上是有共识的。但不同的是,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划清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从而保证学生受到完整的教育而又不被体罚。比如,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就准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日本法律规定对学生的惩戒必须通过监督机关;法国规定依法对学生的惩戒必须经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组成的班级理事会的决定;美国、瑞士对学生未尽学习的义务还可以提出诉讼。

实际上,我国也是承认教育惩戒有存在必要性的,我国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包含了教育惩戒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原则性的表述,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很有必要像韩国一样,制定专门的《教育惩戒法》,明确教师的惩戒权的种类,细化惩戒的范畴,规范惩戒学生的程序与监督,从而划清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不再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

我们坚决地反对任何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像捆绑学生示众长达6个小时的行为,仅仅解聘还是不够的,甚至应该考虑追究其非法拘禁罪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坚决地承认惩戒的教育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是呼吁通过立法加以规制,因为这不仅为学校和教师科学育人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而且也是在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惩戒沦为体罚。

“捆绑学生示众”中的围观合谋

因为孩子“调皮”,就将一个不过7岁的小男孩捆绑起来,还拉到操场当着“众师生”的面,这对孩子将造成很大的伤害,极有可能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阴影,这样的为师者的确是有辱师德。

从目前来看,当地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调查,并且做出了处理,当事教师被解聘,校长也被要求做出书面检查,并指定心理保健教师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无良教师被处罚、责任领导写检查、孩子被心理干预,事情到此似乎能够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从这件事来看,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个别教师无德事件,而是涉及到教师群体性的师德失范。要知道,在捆绑示众现场,是有众多老师在现场的。

 

为什么这些围观老师会无动于衷呢?首先应该是对惩戒教育认知的偏差。之所以会看之任之当事老师“捆绑学生示众”,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正常范围内的惩戒教育。在低年级学生的教育中,基于孩子的发育特点,适当的惩戒教育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惩戒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而是在规则范围内,对孩子失范行为的矫正。以捆绑示众进行惩戒,这是赤裸裸的体罚。如此“惩戒”,只会让孩子的尊严遭受极大伤害,心理上留下阴影,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惩戒教育的认知偏差,让围观老师默认了这种方式的正当性。

其次还是师德建设的缺失。无论是通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当地的《常州市中小学教师八要十不师德自律规定》,都有要求教师恪守师德,尊重学生权益,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从这件事来看,捆绑学生示众的老师肯定是应该谴责的,但是那些在现场的老师呢?如果真能有师德自觉,并且能够坚决制止当事老师的不良行为,何以能让学生遭受这样的人格侮辱和尊严中伤呢?虽然说围观老师没有直接地去“助纣为虐”,但是这样无动于衷的围观,显然也是造成这样恶劣后果的间接帮凶。这些围观“捆绑学生示众”的老师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令人更遗憾的是,当被媒体问到“为何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进行捆绑,却无人出面制止时”,该校负责人居然表示,当时自己并没有看到,事后没有师生反映此事,因此学校管理层并不清楚。这样的“没看见”和“不清楚”,凸显了该校师德建设的漏洞。这样的问题肯定不会独存在于这所学校,类似于“捆绑示众”的体罚教育必须得到深刻的检讨,这需要对师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制度建设的积极推进。

【启示与思考】

小学一年级里的学生,尤其是小男生,调皮、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帮助他们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并且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与教育,如此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可是,在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涉事的老师显然对不听话的孩子很不耐烦,在第一次对孩子实施捆绑之后,并没有对自己错误的行为幡然醒悟,又故伎重演,将孩子五花大绑,一来显示老师的威风,二来吓唬吓唬孩子,至少其他孩子再也不敢调皮捣蛋。

诚然,学生平时很调皮,但这需要老师耐心教育,而不是“捆绑示众”,学生不是犯人,他们是有人格尊严的。很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5月底,该校还曾举行师德建设活动,校长当时还曾勉励该校教师争当师德的先锋。看起来,这样的活动没有达到任何效果。

“捆绑示众”,已经超出了体罚的界限,该是涉嫌违法了。不过,比“捆绑示众”更可恶的是,捆绑学生的行为就发生在校内,可其他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竟然“看不见”、“没人管”。该教师第一次犯错时,如果同事、校长及时批评制止,学生所受到的伤害要小很多,教师也可以及早改正。同样的事情发生两次,学生都看见了,教师、校长却“集体无视”,这才是最可怕的。

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小学生也不例外,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老师的两次捆绑留下的阴影会不会伴随其一生,虽未可知,但孩子害怕上学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此粗暴地对待一个几岁的孩子,凸显出某些教育工作者的无德与无能。

学生有学生守则制约,老师自然会有老师的规范,老师随便体罚学生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是有悖于老师的行为规范的。学校方面以不知情推脱责任,明显属于欲盖弥彰,掩耳盗铃,因为这名小学生曾经就在操场上受到过捆绑,而且还是当着众多师生的面,可见,如果不是学校方面的默许与纵容,这名代课老师不至于继续对孩子动粗。

两次捆绑小学生,已经不是简单地体罚问题,武进区教育局仅仅对当事老师解聘了之,一点都不靠谱。个人认为,老师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家长不仅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而且还应状告涉事的老师与校方,为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维权不分年龄大小,每个人都有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力。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老师,其职责不仅仅是为了教导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希望相关学校摒弃粗暴而乏术的教育方式,尽快使教育回到人性化的轨道上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3/7537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