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理性对待“探月工程”烧钱说
2014年01月06日 09:0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谈"烧钱说":投入不多效益很高
12月17,吴伟仁出席“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他表示,不同于美苏在争霸太空时不惜工本,中国探月工程没有花太多钱,原因在于较高的成功率。
据吴伟仁介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全世界共开展118次月球探测,其中前苏联为64次、美国为54次,成功率约为40%。随着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加入,目前人类共130次探月、总成功率已上升至51%,其中中国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连中三元”。
“我算了一下,美国的阿波罗工程一共进行了十余年,投入了250亿美元,平均每年美国人投入探月工程的钱占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至2.5%”,吴伟仁说,使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已开展7年的中国探月工程,这个数字不到千分之一。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此前曾披露,国务院在2004年批准的首期探月计划费用是14亿元人民币,在当时仅相当于北京修建两公里地铁的费用。
中国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也在受访时表示,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
吴伟仁指出,中国探月工程保持较高的成功率,还意味着将更多航天技术转移到民用及国防领域。他介绍说阿波罗工程带动了3000多项成果转移到民用,投入产出比达1:15。
尽管尚且不能算出中国探月工程的投入产出比,但吴伟仁举例说明嫦娥三号有望转移民用的技术可观。“比如着陆器腿部采用的新型材料既可拉伸也可压缩,比如月球车丝网式的轮子,比如建设深空测控网,有些对民用的影响现在看不到,但会随着时间推移展现越来越多的成果”,他说。
吴伟仁强调,中国综合考虑对卫星、月球、火星的探测,形成连贯的体系,“我们没有想与谁竞争,而是每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探月工程是投资而非消费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并两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而在最近,为众瞩目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就将进入发射时刻。这一系列发射活动,表明中国正在向一个航天大国迈进。而这一进程今后还可能加速。12月19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国防科工委《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正式发布,部署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九项主要任务。
中国大力向太空进军,也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太空项目具有投资巨大的特点,在经济上是否划算?会不会拖住国家总体发展的后腿、干扰既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类问题人们关注尤其为多。
对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计划的疑虑,并非不可理解。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大多数时间内,苏联都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个世界航天大国之一。但一个超级大国在其看起来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出人意料崩溃了。是不是包括航天工程在内的一些大而无当的科技、军事等项目,耗尽了苏联的血液,竟致最后解体?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应该量力而行。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晚期苏联的解体,当然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因素存在。当一个国家什么都做、在什么方面都想“领先”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充裕经济能力作为支撑,那结果反可能是欲速则不达,被自己垒起的大山所压倒。苏联当年的那些航天项目,基本是因美苏争霸、为军事用途而设,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产业和商业需要并无多少相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性的,不利于国家整体战略能力的生成。
即便如此,也还绝不能说苏联的解体,与苏联在航天工程上的消费有必然联系。从大国兴衰与其可以调用的物质资源的角度来说,苏联后来无法支撑其超级大国衣架,根本的缘由毋宁说是它在海外扩张过度。大国生长于稳健守成,消逝于无度扩张。当一个国家在世界各地都进行军事投资的时候,再大的国家都可能捉襟见肘。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在苏联将人造卫星和航天员送上天的时候,苏联的工厂却造不好老百姓家用的热水瓶,在关系民生的日常经济生活领域,苏联不仅远远不能与同期的美国相比,也远远不能与今天的中国相比。中国现在致力于向太空进军,是在一般消费品生产已经极其充裕、初级加工业已经饱和、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产业水平,必然要在新的科技和产业领域动脑筋,航天技术及相关产业,恰恰正处朝阳之中,瞄准这一领域发力,再也自然不过。
而从世界范围来论,在国家总体经济能力获得良好发展后,在太空领域加强投资乃有着一般性。不仅中国,传统航天强国美国、俄罗斯及第二梯队的日本、印度和欧盟等,目前都各有其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日本上月还刚刚发射了它的探月卫星。
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投资,从长远来说收益肯定会大于付出。在苏联时代,在航天技术上的巨大投入有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累赘之嫌。不过,这对如今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却并非坏事。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复兴频频为人所谈起,而其物质性基础,其实不外靠两个:一是卖石油,典型的资源经济;另外一个,就是高新军事科技,包括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优势,这也为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财富。
航天和探月工程如果像苏联一样基本用于军事目的,那就仅仅是对国家财政能力的消费而不是投资,如果将它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为一体,就可能成为国家竞争力生成的新着力点。显然,中国目前向太空的迈进,不仅与苏联也与自身在过去的模式已有明显分别。在探月卫星发射前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协作配套中心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对中国探月工程品牌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在这种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新思路下,包括探月工程在内的太空科技开发,正如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将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一样,“势将推动中国高新科技的进步,带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探月工程”即使是投入巨大,也是值得的
吴伟仁说,“美国的阿波罗工程十年耗费250亿美元,中国探月工程开展7年,投入不到阿波罗工程的千分之一”。此前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曾披露,“首期探月计划费用是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北京修建两公里地铁的费用”。
中国探月工程如此省钱,吴伟仁称是得益于“较高的成功率”。确实,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连中三元”让世人惊叹,但人类目前总共130次月球探测,成功率约为51%,中国探月工程能否一直保持100%的成功率?笔者觉得,在探月工程是否“烧钱”这个问题上,倒不必过于敏感,通过高成功率达到省钱的目的当然好,但即使是“烧钱”又有何妨。
探月工程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神舟飞船十次发射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再到嫦娥探测器的三次发射,每一次都有更高的要求,每一次都是对高精尖技术的挑战,这不是省钱就能办到的。探月工程涉及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通信遥感等诸多方面,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而我国的航天发展坚持的又是“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道路,每一项技术的研发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
中国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说,“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19322亿元,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月工程即使“烧钱”,我们也是“烧”得起的。
况且,对探月工程我们不能只算投入的帐,还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巨大效益。美国阿波罗工程带动了3000多项成果转移到民用,投入产出比高达1:15。中国探月工程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航天技术将转移到民用及国防领域,有力的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再者,探月工程展示了我国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体现。神舟飞船、嫦娥探测器的一次次成功发射,极大的增强了民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世界的瞩目中,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尔易见的提升。
探月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曾经为“两弹一星”举全国之力并激情满怀,如今为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即使是投入巨大,也是值得的。
【启示与思考】
嫦娥成功落月,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见证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见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飞跃。欢庆、自豪、期待之外,也夹杂着个别网友让人感觉刺耳、充满挑衅意味的追问:当中国还有几千万城乡特困人口的时候,当贫困地区的孩子连午餐都成问题时,花这么多钱搞嫦娥登月,有什么意义?这种自以为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莫名苛责,证明了一个问题:无论做什么事,再正确、再有意义,也总会有人指手画脚。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详细解释道,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科学水平实力的体现。尽管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航天工程在短时间内不会直接解决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但技术的发展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他举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探索出了三千多种新技术,带动了美国国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业群体。“阿波罗”计划距今已经有四、五十年,据统计,其投入产出比是1:14,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航天技术应用到了各种民用工业里,使整个民用工业提高了一个新台阶。“阿波罗”计划给人类带来非常全面的益处,包括通讯、医疗等等。“整个国家的实力、技术水平增长必然也会带动全体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使整个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我们的目的。”
回答这样的追问倒是一次普及探月知识的机会。虽然奔月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但落月与登月的战略价值、经济价值和对普通人的意义,很多人未必知道。曾有调查称,相比发达国家,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较低,问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正是缺乏相关科学素养的表现。既然有人问了“登月工程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那不妨认真地回答一下,让更多人了解。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这个问题的人,也许并非想获得什么回答,或者说,并非提出了一个真问题,而是想表达贫富差距下的一种愤懑情绪。国家每有重大的科技突破时,这种情绪和声音总会冒出来。这种表达可能不讲道理,只是简单的情绪发泄,但这样的情绪倒是在提醒我们关注现实,不要沉浸于大国的幻觉中,中国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6/7538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