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三个维度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民性
2014年01月07日 10:26
十八届三中全会翻开了改革开放崭新的一页。全会无论在改革的宽度、改革的深度还是发展的张力方面都具有空前的突破。本次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最大程度消除了改革的碎片化,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特征,具体体现在改革内容、路径设计、改革成果三个维度上。
改革内容的系统性
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当前的改革已经走过“单兵作战”期,进入到“集团作战”阶段,各种领域的问题和改革需求相互交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做到内容的“系统性”。
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收入群体迈进期。这一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国外不少经济体在这时期经济增长不稳定,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风险巨大,也因此有不少经济体在此阶段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同时,还有人担心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奇迹式”发展后,有坠入类似美国20世纪20年代那样的短暂“柯立芝繁荣”。当然这是悲观的论调,但要解决这一发展阶段的问题,必须要推进系统性的改革。
从改革阶段看,改革开放35年来,好做的事大多已经做了,剩下的更多的是“难事”和“麻烦事”;那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中国已经进入“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时代。前一期改革中因制度不完善形成的“既得利益矩阵”,必然成为下一期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如果不能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网”就很难撕破,改革就无法顺利推进。因此三中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全会从制度与市场的一体性、市场与政府的协调性角度,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这些改革内容都是中国改革推进到今天所必须要解决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必须要求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热切期盼的,直击当前发展阶段和当前改革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明显系统性特征。
路径设计的科学性
全会不仅设计了系统化的“改革清单”,同时也给出了实现目标的科学路径,这对改革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3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为中国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改革的科学之路。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尊重发展规律,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前进中保持稳定,在改革中做到“变与稳的平衡”;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把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变迁理论,使改革做到“上与下的呼应”;把握改革的辩证法,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改革中做到“点与面的协调”。《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另一方面,全会从改革推进的角度,构筑了一条坚实的改革保障之路。一是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改革的指向就是制度,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些制度改革,增添了改革的制度自信。二是建立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有效的人才保障体系。《决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安排,为改革提供了人才保障。
改革成果的人民性
从改革成果归属的维度看,《决定》提出,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都彰显出改革成果的人民性特征。
在经济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些制度安排,坚持了改革的人民性,可以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有利于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释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改革的不竭动力。(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7/7539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