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旧词新义,释放哪些信息

2014年01月13日 10:11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需要破冰,需要拓展新路。最近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有不少新的亮点、新的阐述,比如,强调要痛下决心转方式、趋利避害抓投资,等等。我们今天在此推出两篇评论,敬请关注。

再论“痛下决心”

本报评论员杨中

“必须痛下决心,抓紧转方式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近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以“痛下决心”相要求,凸显出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痛下决心”,意味着我们必须及时了断这样那样的犹豫和纠结,甚至不惜“壮士断腕”。

诚然,我们过去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做了不少工作,整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在国际国内复杂的淘汰落后产能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前,无论是力度还是决心,都还不相适应。其直接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过去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有模式中脱身出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依赖低端产业规模扩张、依赖“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方式、依赖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这些我们驾轻就熟的办法,如今都难以为继。而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及经济下行的压力,更倒逼我们退无可退。现在,转型发展的机会,转瞬即逝,不紧紧抓住,今后必定付出更大代价。就此而言,“痛下决心”,不啻一声警号、一盏红灯。

要“痛下决心”,就要找到以往决心不够大、举措不够硬的深层次原因。最大的症结是在发展观念上。有的领导干部,差不多就是用GDP这把单一的尺子来衡量全面小康,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视作可以软化甚至留给后任的工作,心中没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位置;有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增速和政绩的理解也有偏差,时时和左邻右舍简单地比经济数字,甚至因为急功近利而弄虚作假。这样的“发展”,短时间也许可以做到表面好看,但从长期看却后患无穷。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政绩观问题。“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长远负责”,必须成为我们自警自励的座右铭。

要“痛下决心”,需要忍得住一时之痛,以局部的放弃换得整体的转机和长远的发展。发展过程往往是先易后难,该调整的该淘汰的,越到后来越难下手,留下来的很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老伙伴”,也许以往给我们经济“冲量”带来过强力支撑,也许调整下来会涌现出一些棘手的难题。除旧布新,的确是一个重大考验。但是,转方式调结构已是箭在弦上、急在燃眉。昔时关公刮骨疗毒尚能忍痛,为了避免拖延调整导致无可挽回的局面,为了焕发经济体的整体生机和活力,我们为什么又做不到?其实路径已很清晰,这就是省委指出的: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优结构。关键就是做好“加减法”——传统产业要做的加法是,加大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减法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新布局产业项目的加法是,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减法是,不能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三高”投资。

可持续的发展,必定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定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务必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把生态文明建设看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改革本身注定就要“痛”,要换观念,还要动一些“坛坛罐罐”。只有顺应经济规律,痛下决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以改革促发展才不至于落空。

 

再说“趋利避害”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趋利避害,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本能反应。通过趋利避害,优化资源配置,挤掉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可以加速进入良性循环,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资源配置中,投资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把握好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有关优化投向、趋利避害论述的精神,对我们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有裨益。

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不适当的投资,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也显而易见。发挥投资的正效应,就要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趋利避害,规范政府投资,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四川投资的潜力还很大,明年及今后几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然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和投资速度。但从结果已经可以看出,一些投资行为是盲目的,如,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的城镇化的速度,等等,而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等投资行为,也在产业发展中开始拉后腿。所以,要加快经济的良性发展,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领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下,我们要做的大事很多,稳增长、强产业、调结构、夯基础、惠民生,都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防止不适当投资形成新的落后产能,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那么,如何趋利避害抓投资呢?

首先要规范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要体现公共性,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政府投资要注重优化增量、启动存量,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交通能源建设投入等;要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省委明确规定,宁肯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也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努力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努力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要合理有序启动民间投资。在民间投资启动不足的当下,对其要合理引导——放宽投资门槛,加速简政放权,下放一批投资类审批权限,考虑将一些盈利性的公益项目引进民间资本,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消除无序竞争,政府投资要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通过运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手段,如投资补贴、投资抵免、投资贷款贴息等,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是市场只会起到警戒和惩罚的作用,如果过度竞争,则会浪费资源,增加机会成本,扭曲供求关系调节利益分配的本能,优胜劣汰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政府因此需要通过投资引导、政策鼓励、舆论宣传等手段引导民资从过热、无序、低端的行业退出。

现在一些人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其有着片面性理解。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引进企业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我省对钢铁、造纸、水泥、玻璃、光伏等过剩行业的产能进行整合化解,关闭了一批小煤矿,淘汰了一批企业过剩产能,但从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水平看,还不够,还需要强化对市场经济趋利避害的认识。

趋利避害抓投资,新形势下投资决策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要立足省内、着眼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稳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民主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以趋利避害、科学有效的投资,为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3/753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