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欢送“特殊车证”退出历史舞台

2014年01月07日 13:2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警备”、“京安”等特殊车证告别北京

出于一些部门工作需要,北京市交管局曾经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发放过一些特殊车证。然而,这种特殊车证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成了一些人藐视道路交通法规的“工具”。在老百姓的眼里,特殊车证成了在道路上“横霸街头随便行”的公路特权车证。

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交管局为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采访”证于2014年1月1日起停用。这意味着曾经的由市交管局发的那些“特殊车证”将退出历史舞台。对此,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顺应北京市关于逐步取消特殊车证的要求而作出的决定。

据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交管局有时也会联合一些部门在特定情况下发放一些有时间限制的特殊通行证,比如抢险救灾、通讯保障等。办理这样的证件需要登记备案。

取消“特殊车证” 完善交通管理

记者了解到,出于执行任务等需要,国家及本市一些部门确实曾经发放过“警备”、“京安”等一些特殊车证,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取消。

据记者了解,“京安、警备加警灯,横霸街头随便行”、在安全不泛滥,京安不臭街,警备不标配的10年前,京城的这些“特殊车证”真的很吃香。一位给领导开过车的司机甚至说,开这种车你就是要横一点,不然交警以为你是假冒的。可见,开车要横,闯红灯要猛,曾经一度成为挂着“特殊车证”的车辆的一大特色。

很多市民都表示,在路上开车,每天都能遇到这种车的特权事儿,自己只是敢怒不敢言。有时真想跟着人家开,但想想摄像头的威力,只能作罢。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经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不文明行驶行为中,“特权车”无视交通规则、随意行驶的行为被排在第一位。对于这种行为,百姓一直深恶痛绝。那些“特权车”驾驶者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呼啸而过之后,身后留下的却是百姓的一串串骂声。

 

取消“特殊车证”早已开始 “特权感”已经没了

记者了解到,一位企业主曾经在10年前有过“特殊车证”,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可以“平趟”长安街。这位企业主的熟人这样形容:“平时下班打车需要40分钟的路程,搭他的车20分钟就到了。有的时候直行车辆多,他就直接从左转车道一直开到直行车道的最前面,停在人行横道上等直行的红灯。不用排队能省不少时间。”而那位企业主对此也很得意,经常故意走一些违规线路,然后对朋友炫耀:“怎么样,不错吧?警察都不拦我。”

可是现在,当记者再提起这位企业主的公路“特权”时,这位企业主的熟人说那位老板现在不敢违章了。不仅是证取消了,原来违章还可以直接找关系处理,现在到处都是摄像头,找人也没用,动不动就接到违章罚款通知单,“他也受不了,开车还是老实点吧”。

事实上,北京逐步取消特殊车证的工作由来已久,这也让一些专门制作假证的不法人员深有感触。“警备牌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作废了。很多人摆着是为了显示自己和公安系统有关系,没有任何职能。后来让‘京安’给替代了,但是发的太多了,到2003年底就没出新的,一直沿用。”

2009年前,老百姓还会经常接到“1000元代办‘警备’车牌”的短信。当时这些假证都有自己的市场价:“警备”1000元、“京安”600元……

“2010年左右,要是想买警备的那种铁牌子,汽配城里也有。随着警备取消了,也没人做了。”某假证贩子说。

记者调查

打着“收藏”名义 网店销售假车证

尽管特殊证在逐步取消,但记者探访发现,网上依然可以买到警备证、安全证、国A和人大等处的通行证。店家号称,尽管是仿制,但在北京“反映不错”,至少停车可以免费。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国A、警备车证等关键词,发现仍然有店家在售卖各类特殊证件。从图片上看,店家的商品有国安特别通行证、国225车证、人大停车证、公安通行证等,证件类型丰富,但几乎所有证明都会在后面注明仅供收藏。

记者询问店家警备车证是否可以使用,店家均表示可以使用,并给出300元的报价。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特殊证的报价也不一样,都可以出售。对于注明的“收藏”,店家大多给个笑脸或者“呵呵”,一副“你懂的”的样子。

一名店家向记者介绍,购买特殊证件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根据买家的需求,不同的证件销量不同,并给出销量排名,店家称销量第一的是公安通行,第二是警备,第三是安全加识别卡,第四是328加识别卡,第五是人大停车证、通行证,第六是国A,第七是监察。商家均会推荐公安通行证件,称买家多,放在车上不但有面子还有不少实惠。

一名商家介绍,警备证件比较给力,“小的收费站一般可以免费通行,停车一般也可以免费,交警一般比较给面子”。另一名商家亦介绍,现在违规比较难,但特殊证至少可以停车免费。对于售卖的各类证件,咨询到的商家都明确表示是仿制或直接说是假的,“这类证件肯定就没有真的卖”。

 

记者观察

车前摆车证 与交警打“心理战”

只要办了特殊车证,单行线、公交车道、应急车道都能走,停车还方便,警察看见了也不管。好处一大堆,于是假证满天飞。

“有人就好这口儿,把已经作废的‘警备’和‘京安’还插在挡风玻璃上。还有一些活动时发放的临时车证全都摆给警察看,其实他们不知道,警察不光看这些证,还要看行驶证上的单位。”民警对记者表示,这些人的心理就是,警察你看看我这些证,说明我是有来头的,别管我,管我也没用,我能托人铲了。

某一线民警告诉记者,很多人在挡风玻璃上摆一排证,其实现在的警察都不认。“如果司机违章时出示了这些‘特殊证’,我们需要辨识是否是交管局审批发放的,还要看具体放行内容和截止日期。关键还要对照司机的行驶证,核对工作单位。所以,特殊证也不是胡来的。”

记者关注

国外如何管理“特殊车”

美国警察局对特种车辆使用特殊有严格的限制。美国警车的标准配置包括摄像机和录音机,可以摄录执法的全过程,除了给警察留下证据,对其自身也是一种监督。警察局要求特种车辆的司机在执行紧急任务时经过十字路口要减速观望,并将警笛改换成一种更急促的声音提醒来往车辆注意。

美国政府的预算来自税收,购买公务用车都要提请同级议会批准,每年还要向公众公布使用情况。因此,一般政府部门公务车数量控制非常严格,洛杉矶市政府公务用车不过区区10辆左右。美国政府的公务车车身上会喷涂“政府用车”字样,表明要接受公众监督。如果在下班时间公务车停在饭店、娱乐场所门前,往往会受到举报。

一旦公务车交通违章,不要试图用“我认识你们局长”之类的话逃避罚单。美国警察有严格的执法程序,打招呼为熟人开脱属于蓄意妨碍执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那些所谓的 “特殊车证”

京安——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配给有特殊工作性质单位的,享有优先通行权的一种车证。

此证可以在禁左路口左转,可驶入单禁行路线,只在2003年发过一批,从此之后就没再发过。

警备——目前,所有的铁牌“警备”都不再继续沿用。

取消缘于特权的特殊车证大快人心

交管局为什么要给一些部门和单位发放特殊车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工作的需要,某某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但究其实质,还是为了拥有道路行驶的特权,凭借特殊车证可以不遵守交通法规,横行霸道,“横霸街头随便行”。说穿了,就是特权思维在作怪!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贯彻实施交通法规,加强交通管理,确保道路畅通无阻,维护交通秩序,就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处理,对所有上路车辆一视同仁,当放则放,当罚则罚。遵守交通法规,建设交通文明,人人有责,人人担责。除了抢险救灾车,不管什么单位什么领导的什么车,一律要遵守交通法规,维护准能秩序,当行则行,当停则停,当让则让,各行其道,不准随意越线、跨线、并线行驶。

其实,从特权车出现开始,老百姓就对特权车的横行霸道深恶痛绝,一直骂声不断。北京市决定取消特殊车证,确实是顺应民意之举,也是完善交通管理的需要。

总之,特殊车证的发放,特权车的存在,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破坏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缘于特权的特殊车证,早就应该取消!随着“新闻采访”车证的取消,北京市的特殊车证基本取消,向交通法治的目标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可谓大快人心。

 

取“特殊车证”易,消心中特权难

随着“新闻采访”证的停用,“特殊车证”这一历史现象将更多退出历史舞台。特殊车证的类型的不断减少,公开性的特权行为就会得到遏制。作为建设公平社会的应有之义,这种形式上的取消,显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从支持到取消,即便目前只是形式上的表达,也是一种本质上的嬗变。

公然支持比默许更可怕,因为这会使拥有特权车证的群体有恃无恐,也是因为制度性的不同造成权利上的差距,拉大了群际间的鸿沟。当大家都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那些特权车却可以无视交通而任意妄为,更重要的是,在趋利思维之下人人效仿,要么由此导致权力寻租,要么就是弄虚作假寻求机会主义,使得特权之患不断被蔓延和放大。

从公安、交警等执法部门,到纪检、监察等执纪部门,到法院、检察等司法单位,再到消防、急救、应急等特殊行业,具有纸面上的特权者已不在少数。如果再加上纸面下的特权,比如各种“首长专车”,以及人大、政协等单位的公车,“可谓有条件利用条件,无条件创造条件”。即便是一些地方取消领导专用号段改为普通号段,但执法默记和内部掌握并不是什么秘密,以至于“交警不向领导车敬礼”成为新闻。其他如招商引资狂热之下,给予投资商以“可以撞红灯”、“过收费站不费”等特权,具有特权车待遇者的数量群体不断扩大,

如果说特权车是表,那么特权就是里。现实之中,领导暴打交警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比如2006年,湖南省慈利县委书记坐军车打交警,望城原县委书记王武亮殴打交警被免职等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至于其他如城管执法车,无牌无照在路上乱跑,甚至创下“史上最多”的违章,究其根本还在于特权思想作怪,在“我的地盘我作主”之下,骄横和跋扈之态就难以遏制。在如此示范下,如同“官本位”崇拜一样,享受和追求特权便成了全民性冲动。特权车泛滥之下,公平与正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取消特权车当然是消除特权的第一步,不过台面上取“特殊车证”易,消心中特权难。在权力崇拜和特权思维根深蒂固,要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没有特权证书却享受特权待遇”依然是一种内生规则,因为从根本上讲,消除特权车的根本还在于要消除特权,要实现“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一方面要强化对权力自身的约束与控制,要避免权力滥用;另一方面要力求保障权力的公开透明,让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

取消特殊车证还要根除特权思维

这恐怕是继一些地方取消“特殊车牌”——“O”牌之后,打响的又一场清理特权车的战役。多年以来,“特殊车牌”和“特殊车证”好似一对滋生特权车的孪生兄弟,他们享有“三不”特权——违章不罚款、过路不交钱、停车不交费,这种法外特权,影响了机关单位的公信力,破坏了法律法规的公平正义。“特殊车证”赋予公车的无形特权,还催生了一种黑色生意:随意仿制、买卖“特殊车证”。

鉴于“特殊车证”的诸多负面效应,取消显然是顺应民意、回归法治本义之举。但取消“特殊车证”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要根除特权车背后的特权思维。

事实上,告别“特殊车证”易,根除特权思维难。据报道,早在2006年,交通部就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整顿特权车和“人情车”活动,称“力争用50天时间逐步取缔特权车和‘人情车’”。但各地特权车并未根除,清理特权车陷入“清理—好转—复发—清理”怪圈,各种隐形特权车仍在时时为社会“添堵”。此次取消“特殊车证”,如果特权思维不除,恐怕仍会有隐形“特殊车证”发挥余热,正如“特权车牌”没了,特权车还在一样。

 

那么,如何根除附着在公车上的特权思维呢?一方面,应完善交通管理,在制度设计上,让大大小小的领导车和机关车,面临和普通车辆一样的待遇;在制度执行上,要赋予交通执法者监督特权车的权力,保证他们对违规特权车的处罚执行到位,而不是网开一面,让特权车先走。

另一方面,应教育领导车、机关车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惩处特权车享用者滥用权力、专横跋扈的行为,或将权力扩张到其他不该涉及的领域,占用更多社会资源,比如开公车回家、接送孩子老婆、携家人旅游等。当把领导车和机关车关进了制度笼子,他们就不会有“特殊权力”。

【启示与思考】

此次北京交管部门停用“新闻采访”这一“特殊车证”,为所有“特殊车证”的下台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也标志着“特殊车证”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整治过程来看,这是一场逐渐软着陆的战役,最开始整治的是“警备”、“京安”等一些特殊车证,现在到了“新闻采访”证这种貌似“该享特权”的车了。其符合整治特殊车证的总趋势,同时,估计更深层的原因是,猫腻太多,挂羊头卖狗肉,没几个挂“新闻采访证”的车是真的新闻采访车。

“特殊车证”,尽管是基于特殊公共服务的需要而产生,但太容易被私欲所利用,构成产生腐败、造成社会不公的一种标志性产物,成为公众痛恨的由头,公路上难承载的痛点。有句广告,用在这种挂特殊车证的车上比较吻合,“不走寻常路,飞一般的感觉”。

“特殊车证”有三罪,首先,他们是车辆中的“衙内”,交规中的“特供”,牛逼的气场,权利的象征,助长了特权,增多了霸道,让交规面前人人不平等。

其次,在社会效应上,基于特殊车证横行于公共车道上的影响力,其“一粒老鼠屎脏了一锅汤”的效应非常明显,在视觉上会形成冲击波,其象征意义非常恶劣,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还充分彰显了某种媚权心态,继而演化成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会公害,既败坏党风政风,又带坏民风社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此外,“特殊车证”还无奈地催生带动了下游假证产业。让交通规则有空子可钻,那些无孔不入的钻营者便想方设法添多通行特权“马甲”,搞出诸多冒牌货狐假虎威,让不法分子利用普通民众胆小怕事的心理为非作歹。

今年初,国家出台了《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让“特供”、“专供”等被驱逐出党政国家机关,让人拍手称快!“特殊车证”无疑也是一种“特供”、“专供”,这种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思想,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

基于以上原因,让“特殊车证”下台,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乃大快人心之举!“特殊车证”的下台,就是让“特权”下台,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深入开展,任何“特权”都是与群众路线“格格不入”的,“特权”也不是某个阶层、某个人专享的,而是人民大众的。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入,类似“特殊车证”这样的“特权”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势必是更加公平的和谐社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7/7542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