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就业

就业,“难”在匹配度不高

2014年01月07日 12:38

 

【编者按】就业,连着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为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促进各级就业服务部门有效纠治不良作风,不断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宣讲家网站今日刊发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供网友们参考。

W020110808354270706456_副本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3年,作为中部大省,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以51.4万人居全国第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16%,高于全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77.4%,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12月6日,教育部召开了网络视频会议,部署了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近日从河南省教育厅获得的我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记者得知,如果能从提高就业匹配度和提升就业质量入手加大工作力度,河南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会保持稳定并有所好转。

 

河南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特点

(一)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河南省有普通高校127所(本科院校50所、高职高专院校77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6个,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1.4万人(研究生1.1万人,本科生19万人,专科生31.3万人),较上年增加2.9万人,毕业生总数居全国第三。截至9月1日,河南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16%(研究生74.42%,本科生79.28%,专科生80.94%),低于2012年同期0.51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

(二)毕业生就业分布多元化。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加务实,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被更加认可。从地域分布来看,在河南省内就业占90.68%,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占2.61%,在西部地区就业占2.92%,在其他中部地区就业占3.79%;从行业分布来看,在民营企业就业占58.83%,在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占4.54%,在国有企业就业占3.75%,其他方式灵活就业占22.24%;与往年相比,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呈增长趋势,城乡基层和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

(三)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河南省2013年本科生创业率1.8%,专科生创业率3.6%,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和创办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且高学历层次毕业生创业数量明显增多,比例逐渐增大。河南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的跟踪调查显示,自主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建筑业、教育业;本科生创业者主要集中在文学、工学和管理学专业大类;专科生创业者率达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专业大类。

(四)参军入伍毕业生人数全国领先。2013年,全国征兵时间调整为夏秋季,高校毕业生今后将逐渐成为征兵的主体,河南省教育厅积极配合省军区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截至9月1日,2013年我省预征报名毕业生45451人(本科生14411人,专科生30694人,研究生2人),高校新生确定参军入伍2200人,预计最终入伍毕业生人数1万人。

(五)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较大。从毕业生签约情况看,研究生中的粒子物理、动力机械、翻译等专业,本科中的工程管理、建筑设计、自动化等工科类专业和高职高专中的汽车技术、食品加工、热电管理等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这些专业初次就业率均达90%以上;相对而言,研究生中的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专业,本专科中的法学、艺术、心理学、社会体育等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较为突出,初次就业率均未达到60%,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六)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每年80%左右的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但是也存在灵活就业比例(今年22.24%)较大、就业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河南省社会就业整体供需矛盾突出和毕业生总量压力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着有利机遇和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目前河南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需求严重不足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我省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复杂形势下进一步暴露,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经济运行面临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意愿减弱、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走势时好时坏,对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攻坚期,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经济下行压力必将影响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河南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社会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013年,河南省总人口达1.05亿人,社会就业人口总量压力较大,截至9月1日,河南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万人,其中约有65万人在省内就业,河南省转移就业总量累计达到2647万人,省内转移超过省外输出383万人,预计2014年会有更多新增劳动力选择在省内就业,加上外出务工人员从东南沿海地区回流,势必会挤占一部分就业岗位,增加2014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据人社部门预测,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部分企业效益降低,虽然企业从业人员存量上没有下降趋势,但2014年企业从业人员新增速度将明显放缓,企业用工情况不容乐观;2014年省城镇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力资源总量在220万人以上,城镇就业岗位供给总量仅100万个,人力资源供需缺口在120万人以上,整体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三)我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我省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优化期,尤其是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电子、食品、纺织、建筑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一线技能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存在滞后性、盲目性,专业趋同、趋热现象依然存在。

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市场化的时代潮流中,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主动融入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格局中,部分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追求升格、追求“大而全”;许多高校根据现有师资力量、设备条件、规模效益需求等核定招生规模、设置课程内容,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与岗位对接,出现了定位不够准确、发展模式单一、培养人才雷同、办学特色缺失等问题。此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出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仍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就业状况的导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仍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仍不够开放,“学而优则仕”“铁饭碗”“讲面子”“光耀门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根深蒂固,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片面追求地域、单位和待遇,紧盯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这些地方和单位恰恰是人才需求饱和或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河南高校毕业生每年在郑州市内就业人数超过全省毕业生总数的1/3。同时,部分毕业生就业后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稳定性不够。另一方面,基层和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挫伤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河南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思路

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省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就业领域,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城乡基层就业、参军入伍和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省教育厅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与落实。推动各级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在审批重大项目时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实施有利于扩大毕业生就业的产业政策;继续推动各部门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联合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成合力开展工作。

(二)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提高。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建立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发布制度。结合我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航空港区建设及重点产业、行业发展规划,科学预测并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标准,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提高。

(三)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发挥好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的作用,以省级毕业生就业市场为龙头,以高校校园市场为主体,打造更加完善的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就业信息资源,健全岗位信息发布机制,搭建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公共就业机构等人才供需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推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过程,建立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训、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创业指导体系,积极构建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协同共建的创业服务体系及创业项目研发、推介、孵化与产业化紧密链接的创业信息市场体系;推动完善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筹集创业基金,助推创业发展,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五)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继续实施好国家和我省已有的各类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协调开发新的就业项目,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重点推动大学生入伍征集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把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就业工作输送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六)建立健全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针对离校后尚未落实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引导他们到人社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纳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主动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实名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落实使用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资金,组织公益性就业技能培训、专场就业双选会、发放求职补贴等,并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时报社)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7/7542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