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整治“会所中的歪风” 对幕后腐败“宣战”

2014年01月08日 09:45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党员领导干部进私人会所将通报

近日,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

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变为私人会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存在违法设立经营、侵占群众利益、助长奢靡之风、滋生腐败行为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严重影响党风政风,带坏了社会风气。

通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依法加强监管,结合反“四风”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把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的内容,严肃整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执纪,盯住党员领导干部,严肃查处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等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及时通报曝光,形成威慑。

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中要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解读

反腐触角从台前延伸到幕后

一年来,细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一律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出台新规狠刹会议费支出;发布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从治理“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再到如今“会所里的腐败”,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认为,这体现了反腐败的触角从台前延伸到了幕后。是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和群众路线教育的纵深发展,“让那些隐秘的地方见到阳光”。周淑真说,这些私人会所具有极强的隐秘性,且打着“文化、高雅”的幌子成为隐秘的、黑暗的权钱交易场所。因为超高的消费远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得起,官员以这样的方式脱离群众,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周淑真呼吁中央花大力气调查会所腐败,通过社区体系,将隐秘的会所“挖”出来,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反腐深入发展。

 

揭秘

进会所吃饭要过多道“关卡”

年终岁末,一些地方请客送礼、团拜吃请等违反八项规定行为和“四风”现象有所抬头,只是方式、地点、手段等更加隐蔽。

记者发现,进入12月,一些地方“跑部进京”现象趋热,而会所成为吃喝宴请的主要场所。

东部地区某地级市驻京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市里领导来京次数明显增多,虽然大都打着经贸洽谈、招商签约等旗号,但主要目的是对相关部委进行“攻关”,或是加速项目审批,或是落实资金拨付,“饭局必不可少,主要安排在一些僻静的会所”。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北京很多会所采取的是会员制,有的会所地处郊区,安保严密,开车进去吃饭要通过两三道“关卡”,还要报上包间名称或预订人姓名,领导觉得在这里吃饭比较安心。

“禁入会所”要升级到对官员的私隐设限

“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官员的吃喝玩乐开始由地上转入地下,私人会所成为他们首选的“地下活动”据点。在会所里,他们借助这一私密场所的知情屏障,避开公众的目光和镜头,继续释放被规定压抑的欲望。官场腐败“变阵”情况很快被中纪委所掌握,于是中纪委不断细化“八项规定”条款,连连出招以应对变招。

私人会所或者俱乐部一般是富裕阶层的领地,它为贵客提供昂贵的餐饮、娱乐、健身、美容、交际等服务。

这些年,会所逐渐在中国风生水起。厦门的“红楼”是早期的私人会所。赖昌星利用美食和美女先与多名高官进行“食色走私”,进而构筑从公安到海关等地下走私通道。

现在,会所的名堂和花样越来越多,有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美容养生会所等等,既有中产阶级也能消费得起的中档会所,也有大富大贵才能进入的高档会所。

高档会所的保密性非同寻常。成为高档会所的会员,往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为了给客人创造私密环境,一些会所规定不同时接待两拨客人,服务人员被要求不听客人谈话,不记客人的名字,不向客人提问,绝不向外透露客人任何信息;他们还会“贴心”到为客人遮挡车牌。这样的高级服务自然要在收费里体现:入会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据报道,北京一私人会所,一顿饭人均上千元,甚至高达人均6000多元。

按纯工资收入,中国的官员不具进入高档会所的条件。但权力是有租价的。权力越大,级别越高,“租价”也就越高,就越有条件进入高档会所;越是高档的会所,私密性就越强,也就越能放浪形骸,为所欲为。

于是高级会所的会员卡就成为新的贿赂手段。它不像送现金,送官员子女出国那样直接明了,还可以“健身”的名义,为领导储蓄“革命的本钱”。用公款送会员卡的,还便于开具报销的发票。

 

会所的私密性决定了会所腐败行踪难于发现,案件难于侦查。在普通人的隐私还捉襟见肘时,我们官员的私隐却被会所包裹得严丝合缝。在许多国家,官员只能享受有限隐私。他们的政务必须公开,生活也难逃公众和媒体的追踪探查。这些国家的人认为,私德可能影响公德,而私德更多地隐藏在个人生活之中。因此你要当官,就必须放弃部分隐私。于是一次过度消费公款,一回不当地敞开裤子拉链,都可能导致既丢人又丢官。

但在我们的观念和法律中,似乎还没有官少民多的隐私等级。中纪委限制官员进入会所,主要还是着眼于为官员的消费行为设限。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对策多多的一些官员还会继续“变阵”违抗规定,监督者难免苦于应对。而只有以制度的方式对官员的权力,包括隐私权设限,才能拆除假隐私之名行腐败之实的知情屏障,进而开拓公民的监督视野,让“地下腐败”难以藏身。

会所歪风是私人订制腐败 景区勿成自留地

2013年5月,中纪委发文严打会员卡腐败,要求做到“零持有、零报告”。舆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反腐败将从公开场合向私密领域延伸,会所腐败正是会员卡腐败的典型领域和重灾区。可事实证明,那些背景特殊的私人会所受此影响极小,八项规定让公开的高档消费场所生意大不如前,隐蔽的私人会所反而因此受益,因为其严密的安保措施“让领导们很放心”。

“会所中的歪风”是一种“私人订制”的腐败,要严肃反腐,就不能留下死角。从治理“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再到如今治理“会所里的腐败”,让那些隐秘的地方见到阳光,这是公众所乐于见到的。之前种种举措都没能让“会所中的歪风”有所收敛,已经充分说明,治理会所腐败还需在政策上更加下大力气。

要让阳光进入,不仅要党员干部作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承诺,更要从会所本身的存在合法性入手,使其营业行为透明公开。特别是,一些地方将风景胜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变为私人会所的情形屡见不鲜,这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侵犯。像这样的私人会所早就应该取缔,因为公共的风景名胜和景区资源不应沦为有钱人的自留地。此类私人会所泛滥存在,背后是否涉及权钱交易,本身更该被深挖追责。

很多城郊地带大量存在的私人会所,又是否有合法的经营证件,其经营范围到底是哪些,面向的服务群体又有哪些?所谓“私人”,是否意味着其本身并不具备对外营业的资格?如果它们像赖昌星的厦门红楼,并不存在营业行为,至少也应要求其去相关部门登记备案;如果存在营业行为,宾馆和酒店尚且要登记客人入住信息并与公安部门联网,那私人会所更应如此。

要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必须首先规范私人会所的经营行为,取缔不合法的私人会所,严格私人会所的监管,使其公开透明起来。另一方面,则应鼓励全社会和反腐部门一道“盯住党员领导干部”,严肃查处官员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严格责任追究、及时通报曝光。一手抓官员出入会所,一手抓规范会所经营,这样的“两手抓”必能刹住“会所中的歪风”。

让歪风无处藏身

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举措出台后,公开场合的奢靡行为有所收敛,但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变为私人会所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一些党员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恶痛绝。这次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可以说是重拳出击,力图让腐败行为无处可逃。

清除会所歪风,需要齐抓共管。首先,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私人会所的监管,对私人会所经营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不断加大查处力度;其次,私人会所具有的私密性,使其容易成为贪腐的“法外之地”。因此,在不涉及消费客人隐私的情况下,要破除其私密性特点,如明确规定会所服务经营范围、严格会员登记和收费细则、相关视频监控保留足够时长等;第三,对发现出入私人会所、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还需要更广泛、更有力的社会监督。

人们期待,这次整治行动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将私人会所进一步纳入监管视线,让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不再有恃无恐,让歪风无处藏身。

 

【启示与思考】

私人会所顾名思义是一个密闭的少数人空间,也是少数人知道的隐蔽场所,可以吃喝,也可以尽情玩乐,曾经厦门红楼就是一个著名的私人会所。私人会所因其私密性,会所成为商务活动和个人交往的最佳去处之一。私密性是隐私的屏障,同时也是人性放纵的闸门开关,因此会所也经常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中国有句大白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在中纪委严令下,也有很多领导干部敢于碰撞红线,把中央的决心当作又一次形式主义的整风。据媒体不断曝光可知,“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官员的吃喝玩乐开始由地上转入地下,私人会所成为他们首选的“地下活动”据点。在会所里,他们借助这一私密场所的知情屏障,避开公众的目光和镜头,继续释放被规定压抑的欲望。官场腐败“变阵”情况很快被中纪委所掌握,于是中纪委不断细化“八项规定”条款,连连出招以应对变招。但私人会所的名堂和花样越来越多,有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美容养生会所等等,既有中产阶级也能消费得起的中档会所,也有大富大贵才能进入的高档会所,更有专为领导干部服务的秘密会所。

针对这些乱象,中纪委决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要求官员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这实际上正是对幕后腐败的一次“宣战”:不仅要杜绝公开场合的吃喝玩乐,还要让反腐之剑挑破“私人会所”这张遮羞布,让腐败没有藏身之地。

腐败从来都没有“法外之地”。高档的餐饮场所、豪华的内部食堂、隐秘的私人会所都不是腐败的特区,我们必须促成并巩固一种共识:但凡公职人员,必须远离各类奢靡场所。这一方面,要求我们的纪检监察部门以雷霆手段监察官员、惩治违规者,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彻底摈弃腐朽的行政习气。

行政审批也好、争取项目也罢,严格按照公开透明的制度办事,不能依赖和纵容搞幕后公关。地方与部委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乃至个人与政府之间,有什么诉求走程序,有什么要求摊开说,有什么问题就在办公室里、会议室里解决,不要总是把关节留到勾栏酒肆、棋牌饭桌上去。

私人会所是市场产物,它本身并无原罪,问题出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上。只要我们让公权力在阳光下公开运行,那么暗处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会见光死,“不上酒桌就办不成事”的黄历就会翻过去,私人会所里就不会再有腐败的魅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8/7543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