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聚焦

[文汇报]论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的建构

2014年01月08日 09:54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这项活动,使共产党及其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一种党的群众观点,始终站在社会以及人民的前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支持、所敬仰。因此,从这样的宗旨来看,此项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唯一途径。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建立起一套政党管理以及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找准党与群众关系的时代坐标和时代内涵

建构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即是要找准当前党与群众关系的时代坐标,即赋予党群关系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

我们今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既是我们对几十年来几代共产党人所逐步积累起来的思想、价值及其建立在这种思想和价值之上的行为模式的弘扬,也是基于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种提升。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们党实现了从一个不掌握政权的革命党到一个执掌了政权的执政党的转变,很多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其思想作风、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背离那种思想和价值的情况,因而重温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们党的地位的转变,也随着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何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来重新塑造党与群众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面前,并且也越来越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党所执掌政权的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按照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大三中全会的要求,基于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然而不可否认,这个发展目标对于党的执政治国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我们这个党可以说是成长于革命年代,成熟于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体制,面对的是全球化特征日益凸现的时代,这无疑需要我们党站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座标系上,来审慎思考问题、来积极应对时局。苏联东欧的变化给了我们这样的深刻启示:共产党的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共产党自身,更取决于党的群众基础。因此,如果不从自身建设的角度解决党长期执政和稳定执政的基础性问题,那么我们将摆脱不了这样的政治危机和政治压力。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仰和道德的失落,已经给我们这个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党的建设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导致的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以及群众对党的认同、支持和拥护的程度,迫切需要我们从基础性的问题出发,来重构新形势和新的条件下的良好的党群关系。

共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是由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第一,共产主义政党代表着最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二,共产主义政党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这个政治理想体现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以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解放的先决条件。第三,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种大公无私、摒弃过去那种一党私利的崇高宗旨和胸怀,是说明共产党及其党员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关键。可以看出,共产党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在任何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如何,党与群众的关系如何,都是决定党兴衰存亡的关键之所在。

用两个基本观念支撑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的思想基础

建构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首先需要有坚实而稳定的思想基础。党是什么?群众是什么?党与群众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在我们的制度、政策、管理和行为的所有环节上都明晰这些基本观念和基本关系,才能为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方面,特别需要牢固地树立如下两个基本的观念:

一是,权力来源于人民之委托的观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治国的主体,我们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的权力,全然是因为人民的委托。党本身并不产生权力,党的领导干部本身也不具有任何权力,只是因为具有了人民的合法委托,才能使党以及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了执政治国的权力。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宪法所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我们现在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其领导职务或许是由上级任命的,或许是他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的,所以往往忽略了权力的来源。可想而知,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大可能具有群众观念,也不大可能与群众保持一种良好的“鱼水关系”。唯有具备了牢固的人民观,才能相信群众,才能依靠人民,才能想人民之所想,干人民之所愿和所需。

二是,各级领导是社会之公仆的观念。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将无产阶级的官员称之为人民的公仆,既是基于他们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更是因为他们对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的认识。恩格斯曾经指出,由于巴黎公社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摒弃旧官僚体制和恶习的办法,所以其实现了过去任何政权都无法达至的目标,即使无产阶级的官吏真正地成为了社会的公仆而不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党的群众路线,按照毛泽东过去的概括,即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上述思想和主张。所谓各级领导之为社会公仆而不是社会主人,其根本之点在于:我们的一切制度、政策、管理和行为,都必须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一切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为依据。

制度建设是建构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的根本路径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而教育实践活动仅仅是其一种途径,甚至还不是根本性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建构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切实推进政党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不仅是群众路线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长效基础。

什么是制度?一般认为,制度主要是指那种经长期社会实践所积累或被人为设计并具有稳定性、受到普遍尊重从而能够持续发生作用的行为模式。用制度化来组织千差万别的社会成员、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化程度既是组织良性运作的必要基础,也是社会良性运作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在谈到如何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时候就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具有90多年历史、执政了60多年的政党来说,我们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党的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需要推进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以奠定党的发展以及由其执政之国家发展的更为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提出制度建设的任务,需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之所以提出制度建设的问题,主要是由如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首先,制度具有权威性的特征。在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可以保证我们这个执政党的制度权威以及在制度权威下的高度凝聚性。在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组织结构、命令与服从体系、管理手段等等组织要素都是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所有的组织要素中,只有制度的因素最为具有权威性。

其次,制度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无论是对于党的组织还是对于党的干部抑或党员个体来说,制度都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是整合全党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基础。制度本身具有规范的意义。对于一个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政党来说,形成普遍适用的制度规则,用于规范所有党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党员的政治行为,是维系我们这个党高度统一的基本前提。

再次,制度还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相对来说,党的领袖、党的组织、党的方针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作出调整和变更,但是如果这种调整和变更缺乏制度的基础,就将会使政党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比其他任何组织要素都要稳定持久。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社会的团体中,领导人是可以改变的,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是可能经常改变的,而惟有制度才能够起到稳定的持久的作用。

最后,制度更具有获得认同性的基础。对于一个千差万别的人类社会来说,如何通过某种手段实现其共同生活的目标,如何在一种高度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发展,其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人类能够普遍认同的基础。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情况也是这样。根据人类生活的基本经验,在现代社会,能够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莫过于一种公正、合理并且能够持续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一种好的制度框架下,人们遵从制度,按照制度的要求行事。这就使得社会或者组织能够获得了正常持续发展的认同基础。

在制度设计中注重其权威性和有效性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之制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一种制度如果得不到切实的遵守,那么带来负面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个制度的效率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制度本身以及制度制定者主体的权威问题。在社会管理上,只要有一种制度可以不去遵守,那么就有多种制度得不到遵守的事情发生;只要一个人违背制度或超越制度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有许多人去违背制度或超越制度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以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不仅仅要抓制度的制定,更要抓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这样的制度建设,以奠定党的群众路线之长效机制的坚实基础。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政治学教授)

 

狠刹“四风”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着力点

刘昀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四大危险”中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四风”是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只有狠刹“四风”、逐步扫除“四风”,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风”问题的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新时期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把党的宗旨抛之脑后,崇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倾向,突出表现为十一个方面:

一是官本位现象严重。不是将官看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当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官职看成人生价值的标准,把权力看成谋取私利的资本;少数干部终日谋人不谋事,把个人出名获利升官作为出发点,为了升迁,借抬高他人抬高自己,千方百计制造“典型”,对所谓“典型”进行“包装”,只图领导欢心,不怕群众埋怨,赶浪头、出风头、争彩头,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抢官骗官,投机钻营。

二是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会上称官衔,会下称“老板”,不是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父母官”,视群众为“草民”;对群众感情淡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遇事推诿,不负责任。

三是主观武断,强迫命令。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既不同群众商量,也不搞咨询论证,而是通过“拍脑袋”去决策,“拍胸脯、拍桌子”去落实;贯彻上级政策,不是通过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的方法,而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去进行,甚至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意愿,强征、强收、强拿、强要。

四是饱食终日,不思进取。居功自傲,粉饰太平,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养尊处优,得过且过;脑中没有新知识,胸中没有真本领,办事无主意,工作无方法,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开放没有新局面,工作缺乏新举措;对落后的现状视而不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面临的危机无动于衷。

五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访民情解民忧,而是坐在家里定盘子,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到下面找例子,回到机关写稿子;上午拿着稿子念,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或是满足于在办公室“上传下达”;或是忙碌于“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或是“坐着车子下基层,隔着玻璃察民情”;或是奔波于“庆典”、“剪彩”、“宴会”、“舞会”之间;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

六是好大喜功,哗众取宠。开会讲规模,报道求轰动;汇报工作,报喜藏忧,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躲躲闪闪;统计数字,报多不报少,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用浮夸对付上级,以假象应付群众;为了自己“风光”,不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七是讲排场,比阔气。领导出行,前呼后拥,警车开道,封路禁行;在我国人民总体上尚不富裕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却办公大楼越建越气派,办公室装修越来越豪华;一些干部专车越坐越高级,公款请客送礼花样越来越多,招待标准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所谓“工作需要”,甚至不惜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加重群众负担。

八是理想信念动摇,人生价值扭曲,精神萎靡不振,革命意志消沉。不想再吃苦耐劳,不想再顽强拼搏,将价值追求从政治转向经济,从精神转向物质;崇尚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把艰苦奋斗看成迂腐和傻帽,把奢侈浪费看做慷慨大方;把勤俭朴素当作寒酸和低贱,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

九是丧失原则,明哲保身。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甚至对于事关方向路线、党性原则的问题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态度。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

十是放纵个人欲望,追逐豪华享受。有的干部任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喝得软绵绵,玩得天昏暗,不仅要吃饭喝酒,还要搞洗浴、桑拿、唱歌、打牌一条龙活动,乐此不疲;有的干部金表华服、珍馐佳酿、豪宅别墅、名车美人样样俱全;拜倒在金钱女色面前,漫步于歌台舞榭之上,沉湎于酒绿灯红之中。

十一是比待遇不比工作,比享乐不比奉献,以权谋私,巧取豪夺。少数干部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信条,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筹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管人的以权谋方便,管物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管钱的用钱买门子,管项目的用项目谋好处”,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贿受贿,索拿卡要,生活糜烂,腐化堕落。

上述“四风”的表现虽然出现在部分地方和单位及少数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怨言和不满,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使党面临新的执政风险。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把我们的党风搞坏,把干群关系搞砸,把人心搞散,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就会打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集中整治和建立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深刻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狠抓作风建设,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革除“四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教育、制度、惩治并重,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切实增强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刹风整纪的自觉性。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沾染上“四风”恶习,与其理想信念动摇有极大关系。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就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经受住各种考验。广大党员干部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勤政为民,为政清廉,淡泊名利,一心为公;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为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3、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制度建设是保障。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从政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等。当前要着重健全党的机关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如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制度、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以及党内批评制度等。同时要针对现实中有章不循、有制度不执行情况,建立各种监督机制,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党员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舆论媒介的监督等,以促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4、把教育和惩治相结合,始终保持对“四风”的高压态势。刹风整纪必须坚持教育为先,但任何时候教育都不是万能的,惩治这一手绝不能放松。如果搞“四风”成本太低,有的人就会效仿违纪违规者搞“四风”。因此,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既是惩治“四风”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四风”的重要条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那些顶风违纪者,要发现一个惩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堵塞一切可能发生“四风”现象的漏洞。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地位的最根本的考验。中国历史上一个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列强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的下台,都同丧失民心密切相关。我们只有狠刹“四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永续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基地专家、教授、博导,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新要求

□贺善侃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优良作风,必须坚持不懈、长期贯彻实行。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其要求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党的群众路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对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积累了新时期发扬党联系群众作风的宝贵新经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的形势对党的群众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与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相结合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其中,服务型执政党是首次提出。服务型执政党的实质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切实把这个宗旨落实在具体执政行为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人民的公仆,始终依靠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确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才能建设好服务型执政党。换言之,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才能真正在党的工作中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

要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相结合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相结合。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坚持执政为民,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从容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才能经受住“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真正做到政治清明、作风清廉、党性纯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离不开密切联系群众,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也必须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目标和依托。

要与提高政策水平、执政能力相结合

一是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要善于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调研的选题,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协调好调研对象的时间,遴选合适的调研队伍。要学会“蹲点”、“抓典型”、“解剖麻雀”,学会“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相结合,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坚决避免形式主义。

二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这也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尊重群众,能否合理听取群众意见,最终体现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上。从本质上说,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即群众参与的决策,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才能真正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杜绝以权谋私和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三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群众路线需要高水平的群众工作作保证。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善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要学会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地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有的放矢地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度,迅速行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四是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虚拟社会。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时代的群众工作显然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网络时代的群众工作不仅需要迈开双腿下基层,直面广大群众;还要把群众工作延伸到虚拟社会,阅读网上跟帖,浏览博客、微博,参与网上互动等,从网上获取鲜活的社情民意。创新网络社会的群众路线,党的领导干部需要“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尊重网民,听取“网情”,认真关注、解读、回应并有效应用网络民意。提高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网络素养”,确立良好的网络形象,是做好网络群众工作的必要前提。

要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从基层党组织抓起。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其一,基层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基层党建搞好了,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推动基层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机制,把民主政治落实到基层。

其二,基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沿。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党的基层组织来体现和维系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如动拆迁、再就业、物业管理、居民区环境、养老问题等等,大量发生在基层或与基层有关。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事关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基层党建搞好了,切实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照顾到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群众的心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作者为东华大学教授)

 

群众路线是最优质的执政和治理资源

刘正强

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由于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倾听民众呼声、增加政治认同、促进社会团结的执政理念,群众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群众路线不但仍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安邦的传统法宝,更是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基础和支撑理论,是最可宝贵的执政资源和治理手段。在中国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尤其是世情国情党情乃至政治生态与社会治理充满弹性变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发掘群众路线的功能和价值,对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要求、基本指向,对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曾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成为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法宝。但在今天,党的群众工作有弱化的倾向和危险。反思这种弱化的原因,除了有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对和平时期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外,在新阶段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当前,人民群众的构成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成为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的概念,这同战争年代以及建国初期我们面对的群众主要体现为几个阶级阵营的鲜明情况有很大不同。由于文化、心理、价值、道德、伦理等日趋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是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与利益诉求日益凸显,导致社会整合和动员的难度加大。过去通过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各级组织,比较容易在体制内把工作覆盖到每个人,现在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整个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机制已很难发挥作用,而新的机制尚未形成。

在一些人看来,在党已取得政权的情况下,党的各项工作要围绕发展经济,依靠各级政府部门来展开,对社会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化、技术化要求更高,群众路线并不那么重要了。而且,经济工作搞好了,会带来群众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从而自动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看法。他们没有看到,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中,群众的要求、愿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身也不会自动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基础。因而,党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战争年代,如果党脱离和疏远群众,最终会损害执政的根基,就要亡党亡国。

有研究发现,随着政府层级的下降,农民的政治信任度也下降。从中央政府开始,每下降一个层级,农民的政治信任度下降10%左右,直到乡镇政府和村组织,政治信任度仅有3成多,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一些年轻领导干部,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但缺乏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经历,不善于、不屑于、不敢于做群众工作,相反,他们在决策中过于依赖专家,过于迷信技术,回避、嫌弃群众,而当真正面对群众的时候,却处于失语状态,讲法律、讲政策、讲感情都讲不过百姓,这就直接导致了政治信任的流失。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人民群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牺牲,那么,在今天国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有理由享受、我们有责任提供更丰富、更公平的发展成果。以前是“我们要求群众做”,现在则可能是“群众要求我们做”,如果不能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基层的要求、愿望麻木不仁、漠视不理的话,这是相当危险的。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帮扶困难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协调利益矛盾、疏导群众情绪等,已经并将继续丰富和拓展群众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特别重要的是,当前还要加强对群众情绪的管理和引导,既要改善民生、发扬民主、保障民利,更要疏解民怨、善解民意、防范民粹,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既要一切为了、一切依靠群众,更要教育、引导群众,防止超越阶段、能力和限度,不顾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一味迎合百姓需求的倾向。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在于许多领导干部患了“权力依赖症”,丧失了群众工作的观念、能力,习惯于依靠硬性、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开展和推进群众工作,无怪乎群众对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不领情、不满意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尽管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愿望,但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所以仍然事倍功半。以前没有通讯工具、交通不便,却能密切联系群众;现在路通了,电话通了,直接面对群众却少了。

群众路线被一些国外学者看作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有学者将群众路线诠释为一种逆向公众参与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决策者必须主动、持续地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不是坐等群众前来参与。在中国的国情下,即使民主与法治建设有了很大进展,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群众路线是法治化、民主化、市场化的配套、平衡、减震、缓冲装置,更是党执政合法性的补强装置和获取“实质合法性”的主要渠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8/754403.shtml